第一辑 常见病医案

一、不寐

1.脾虚胃滞证

单某,男,成年。1961年1月17日初诊。近来睡眠不安,短暂易醒;消化较弱,腹内胀气,大便日行两次,更兼心慌,头部昏胀。脉象缓和,舌苔微黄。此脾胃虚弱,传导功能阻滞,胃有积滞。胃不和则睡不安,法宜补脾行气和胃,稍佐育阴安神之品。

党参9g 白术9g 茯神9g 广陈皮6g 化橘红6g 法半夏9g 南藿梗6g 制香附9g 厚朴6g 谷芽12g 山药12g 制首乌9g 炒枣仁9g 炙甘草3g

服上方4剂后,睡眠即转正常。同时胃纳增进,胀气减少,大便日行一次,而心慌、头部昏胀现象亦趋缓解。

按:本例消化较弱,腹内胀气,大便日行两次,舌苔微黄,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形成的气滞食积之象。《素问·逆调论》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睡眠不好是由于气滞食积所致,而气滞食积又是由于脾胃气虚所致;心慌亦是中气不足,头部昏胀为清阳不升。因此,本例失眠的主要原因是气虚,故以党参、茯神、白术、炙甘草补气扶脾为主。广陈皮、化橘红、法半夏、南藿梗、制香附、厚朴、谷芽、山药等行气运脾,消积和胃为辅,并以制首乌、炒枣仁、茯神等育阴安神以治其标。《伤寒·平脉法》说:“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本例脉象缓和,为无病脉象。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病状,病势是不会太严重的。故仅服药四剂,睡眠即转正常,诸症亦告缓解。

2.阴虚肝旺证

张某,男,42岁。1964年4月11日初诊。睡眠不好,鼻孔干燥流血,眼结膜充血,腰脊酸痛,头目昏胀。经西医检查,胆固醇250以上。脉象弦数而细,舌苔干白不泽。此阴虚肝旺之证。用育阴平肝法。

石决明(先煎)9g 刺蒺藜9g 白芍9g 焦栀子9g 黄柏9g 青葙子9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夜交藤15g 生地黄9g 玄参9g 石斛9g 甘草3g

4月25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头目昏胀减轻,睡眠好转,白苔渐退,舌质转润,脉象至数清楚。肝气已得缓和。但尚有恶梦,腰脊仍有些酸痛,食量不旺。再本前法加味:

石决明(先煎)9g 菊花9g 丹皮9g 知母9g 玉竹9g 生地黄9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麦冬9g 玄参9g 夜交藤15g 焦杜仲9g 桑枝24g 蚕沙9g 生谷芽12g 甘草3g

服上方4剂后,诸症尽减,不服安眠药亦能入睡。以后仍本前法以巩固之。

按:本例眼结膜充血,肝连目系,为肝热象征;鼻孔干燥流血,舌苔干白不泽,为热甚伤阴之象。《灵枢·刺节真邪》说:“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今阴津受伤,关节失其濡养,故腰脊酸痛;阴虚则阳亢,阳热上冲,故头目昏胀;肝藏魂,今为阳热所扰,则不能安卧矣!弦脉为肝郁、数为热,细脉为阴血衰少之象。脉症合参,故本例不寐断为肝经郁热,热甚伤阴,阴虚阳旺所致。治法用刺蒺藜、丹皮以疏解肝郁,用焦栀、黄柏、青葙子、知母、菊花等以清肝热,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玄参、石斛、玉竹、麦冬等以养阴液,用石决明、蚕沙以平肝息风,用夜交藤以安神。二诊时,因突出反应腰脊酸痛,食量不旺,故加焦杜仲、桑枝以治腰脊;加生谷芽以健脾、胃,由是诸症缓解,睡眠得安。

3.气血两虚证

温某,女,44岁。1963年10月4日初诊。曾患肺结核,现未发展。失眠头昏,有时心悸,腹内胀气,舌见微颤,苔薄白,脉象细弱而缓。此气血两虚之象,宜补气养血,兼养心神。

党参9g 白术9g 当归9g 白芍9g 何首乌12g 茯神9g 炒枣仁9g 炙远志6g 炙甘草3g 丹参9g

10月11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心悸头昏俱减,睡眠转好,精神较佳;脉象较前有力,舌苔已化。只自觉腹胀,舌微颤,是中气仍嫌不足,脾运尚不健旺,再本前法加入运脾之品以巩固之。

党参9g 白术9g 当归9g 茯神9g 炙远志6g 炒枣仁9g 厚朴6g 莱菔子12g 广陈皮6g 蔻壳9g 木香(后下)3g 炙甘草3g 3剂

按:本例因曾患肺结核,气血耗伤,故出现头昏心悸,舌微颤,脉细弱等气血两虚症状;中气不足,则脾运无力,故出现腹内胀气;胃中不和,则睡眠不稳;血不足,则不能安养心神,因而导致失眠现象。故用党参、茯神、白术、炙甘草以补气,用当归、白芍,何首乌、丹参以养心血。加入枣仁、远志以安神定志,标本兼治而取得较好疗效。二诊时,因反应仍有腹胀,故稍去养血药,再加入厚朴、莱菔子、广陈皮、蔻壳、木香等行气运脾之品以消导之。

4.肝肾阴虚证

李某,男,成年。1960年2月29日初诊。失眠较重,心神难以安静。夜间头痛剧烈,自觉肩臂压痛,有如绷带紧束,有时右肋下痛,稍事劳动,即全身骨节酸软。脉象弦细,左尺脉沉弱,舌质干红,根部有白苔。此肝肾阴虚至极,不能濡润筋脉,以致紧缩压迫,宜养肝阴,柔肝气。

女贞子15g 玉竹15g 白芍9g 石决明(先煎)15g 麦冬9g 生地黄12g 牡蛎(先煎)15g 何首乌15g 夜交藤15g 郁金6g 甘草3g

3月4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自觉头痛稍减,睡眠多一小时,脉象亦较前根神稍足,似乎正气渐充。续用前法。

何首乌15g 女贞子15g 白芍9g 石决明(先煎)15g 天麻3g 生地黄9g 丹皮9g 牡蛎(先煎)15g 天冬9g 菊花9g 夜交藤15g 鲜石斛9g 甘草3g

3月9日三诊:服上方5剂后,睡眠又有增进,头痛大减,肩臂紧束感亦减轻,脉象稍大而有力。仍以前方加减。

制首乌15g 女贞子15g 石决明(先煎)15g 天麻6g 生地黄9g 枸杞子9g 菊花9g 钩藤(后下)9g 甘草3g 3剂

琥珀安神片9片,每次吞服3片,临睡前2小时服。

服上方后,睡眠一直稳定,中午、晚上皆能正常入睡。

按:本例夜间头痛剧烈,属阴虚头痛范畴。肝主筋,肩臂紧束压痛感是肝阴不足,不能濡润筋脉,使筋脉紧张牵扯疼痛。脉弦为肝郁,细为阴血衰少。肾主骨,肾阴不足,稍事劳动,即发生骨节酸软现象;左尺属肾,左尺沉弱,亦主肾阴不充。右肋下痛是阴虚肝郁之征。综合脉症,显属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心神难以安静,而造成严重的失眠现象。肝郁为其兼症。治法用玉竹、女贞子、白芍、麦冬、生地黄、何首乌、天冬、石斛、枸杞子等以滋养肝肾,用石决明、牡蛎、天麻、钩藤、菊花等以平肝潜阳, 用夜交藤、琥珀以宁心安神,用郁金、丹皮以疏解肝郁。药证相应,故病势逐步好转,而终获痊愈。

5.阴虚肝郁证

王某,男,40岁。初诊:常苦失眠,寐多恶梦,易致惊惕。头部昏晕,轻劳即心下悸动。背部酸痛,颜面有时浮肿,右肋胀满不舒,饮食甚少,精神困乏。长期医疗,总感效果不大。脉象左大右小、两关微弦,此阴分不足,肝郁克脾之征。首宜扶脾抑肝,以振胃气,待食欲渐进,再行辨证论治。

炒柴胡6g 南藿香6g 鸡内金6g 砂仁6g 沙参9g 白术9g 橘红9g 青皮9g 生谷芽9g 茯神12g 甘草3g 3剂

二诊:服药后,情况尚好, 胃纳渐增,睡眠比较安定,但脉象忽较虚大。此阳气不潜,阴精亏损之故。改拟养阴潜阳,安神和胃法。

沙参(米炒黄)15g 山药15g 牡蛎15g 生谷芽15g 何首乌12g 丹参9g 柏子仁9g 茯神9g 枣仁(炒)9g 麦冬9g 鸡内金6g 甘草3g 4剂

三诊:睡眠时间增长,每次能延4小时,食欲渐振,精神转好。惟面部有时尚现浮肿,背痛胁满未除,脉象复见微弦,但不如前期显著。肝气还未条达,阴精尚不充沛,在前方中再加疏肝运脾,以期更有好转。

前方去枣仁,加厚朴花、腹皮、刺蒺藜。连服3剂后,病情继续好转,前症已基本消失。

按:本例初诊时,反映头部昏晕,心悸,惊惕等,是阴精不充之象。右胁胀满不舒,背部酸痛为肝气郁滞;肝郁则易克制脾土,脾运不健则饮食减少;食停中脘,则夜多恶梦;脾不能制水,则颜面有时出现浮肿现象,脉象左大右小,两关微弦,亦是肝强脾弱之征。阴精不足与脾胃不和,都可导致失眠现象。但初诊时的主要矛盾是肝郁克脾,故用柴胡、藿香、砂仁、橘红、青皮等以疏肝行气,用沙参、茯神、白术、甘草以扶脾,用沙参以育阴,用茯神以安神,加鸡内金、生谷芽以健胃消食。由此肝气得疏,脾运转旺,睡眠亦得改善。二诊时,脉象忽转虚大,是阴虚阳亢上升为主要矛盾。故用沙参、山药、何首乌、丹参、麦冬以育阴,用牡蛎、柏子仁、茯神、枣仁以潜阳安神,加鸡内金、生谷芽以兼健胃气,故症状得以缓解。三诊时,加刺蒺藜以疏肝,厚朴花以行气,腹皮以消水,合成一个滋阴潜阳、安神和胃、健脾行水全面兼顾的药方,故病情继续好转,终获痊愈。

6.气虚痰滞证

邹某,女,成年。1971年1月6日初诊。病人晚间入睡困难,周身乏力,痰涎涌盛,舌淡苔滑,寸脉较弱。此气虚痰滞之候,用温胆汤加参、术治之。

泡参9g 白术9g 茯苓9g 陈皮6g 法半夏9g 竹茹12g 枳实9g 甘草3g

服上方二剂后,即能安眠。服四剂后,诸症尽减。

按:本例舌淡脉弱,周身乏力,是气虚之象;气虚则阳不化水,聚液成痰,故痰多苔滑。气虚易导致脾失健运,胃中不和,睡眠不安,而痰滞亦可扰乱心神,造成失眠现象。《医宗必读》说:“不寐之故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本例不寐,气虚复加痰滞,故用温胆汤加泡参、白术,使气足痰消,而睡眠得安。

7.心肺阴亏证(风湿性心脏病)

王某,女,成年。1970年5月22日,患者的爱人来家诉病求方。该患者原患风湿性心脏病,随时发生心慌心悸,怀孕时两足发肿,分娩后即发生剧烈咳嗽,咳血不止,心慌更甚,饮食减少,口舌干燥,晚间不能入睡,已连续几夜未曾合眼。据此症状分析,似属心肺阴亏,阳热上亢之象。暂拟一方,嘱其试服,以养心肺阴分为主,佐以安神敛肺、止咳止血之品。

沙参12g 玄参9g 麦冬9g 玉竹12g 生地黄9g 知母9g 百合12g 柏子仁9g 夜交藤15g 五味子6g 仙鹤草9g 甘草3g 前根9g 紫菀9g

试服上方后,效果较好。以后续服10余剂,不但睡眠转好,而且诸症亦得缓解。后加服胎盘粉,即恢复身体健康。

按:该患者原患风湿性心脏病,随时发生心慌心悸,似为心血衰少,心阴不足之故。心血衰少,血液本身即难以达于下肢,加以怀孕耗血滞气,故发为子肿。分娩后,阴血更加耗伤,则心阴更感不足。心藏神,心阴愈亏,则心阳愈亢,神不守舍,而导致通宵不眠。心病传肺,则发为剧烈咳嗽,咳血不止。口舌干燥,饮食减少,亦为胃中阴亏,津液不足。故用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知母、百合以养心肺,益胃阴,退虚火;用柏子仁、夜交藤以安神镇静;用五味子、前胡、紫菀以敛肺止咳;用仙鹤草以止血。因此,收到较好的疗效。由于患者失血过多,诸症缓解后,即出现衰弱之象,故以胎盘粉大补气血,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