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前山草之四十五
白前保定肺气,喉间作水鸡声者,白前汤主之,白前、紫菀、半夏、大戟是也。然其辛温走散,性无补益,凡咳逆上气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客邪壅实者,万不可用。
上山草四十五种。
【注释】
(1)大较:大概,大略。裴骃《史记集解序》“总其大较”司马贞索隐:“较,犹略也,则大较犹言大略也。”
(2)先正:泛指前代的贤达之人。
(3)稍:指甘草梢。稍,有末端、末梢之义。宋·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4)苦楝子:原作“苦练子”。按本书“楝”“练”互见,今以“楝”字律齐。
(5)二:原作“三”,据《本草纲目》卷十二甘草条引“震亨”改。
(6)傅:通“敷”。《广雅·释言》:“傅,敷也。”《说文·人部》段玉裁注:“傅,古假为敷字。”
(7)洁古:即张元素,字洁古。金代著名医家,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等。所创“药物归经”及“药性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8)王节斋:即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明成化、正德间曾任湖广、广西布政使,以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尝因父病而研究医学,学术上宗李东垣、朱丹溪之学,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
(9)摇光:北斗七星之一。《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悉徵灵圉而选之兮,部署众神于摇光。”颜师古注引张揖曰:“摇光,北斗杓头第一星。”
(10)飞罗面:亦称飞面,指磨面时飞落而下混有尘土的面。
(11)紧火:急火。
(12)黄宫:道教称头顶为黄宫。此处似指脾或脾胃。
(13)仙经:泛指道教著作。
(14)稽仙录:此下内容,《证类本草》卷七引自《稽神录》。疑“仙”为“神”之误。
(15)李士材:即李中梓,字士材。明代医家,著有《医宗必读》《内经知要》《诊家正眼》等。
(16)瑞应图:《本草纲目》卷十二萎蕤条作“张氏瑞应图”。
(17)心:《本草纲目》卷十二知母条引李杲作“肺”。
(18)陶节庵:即陶华,字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明代医家,于伤寒尤有研究。著《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
(19)周慎斋:即周子干(一作之干),明代医家,著有《慎斋医案》《慎斋三书》等,另有门人整理之《慎斋遗书》。
(20)菟丝子:原作“兔丝子”。今以卷四蔓草“菟丝子”律之,下同。
(21)好古:即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医家,从学于张元素,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癍论萃英》《汤液本草》等书。
(22)固:原作“同”,形近致误,据文义改。
(23)化义:即《药品化义》,明贾所学(字九如)撰。本书提出“药母”理论,对后世影响较著。
(24)戴人:即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著名医家,著有《儒门事亲》。
(25)杨士瀛:瀛原作“嬴”,本卷“黄连”条作“瀛”,据改。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医家,著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
(26)掺:同“糁(sǎn伞)”。撒布。
(27)柏:原作“蘗”。底本“黄柏”“黄檗”“黄蘗”互见,今以“黄柏”律之。
(28)释名:指《本草纲目》药物“释名”项。
(29)许学士:即许叔微,字知可。宋代医家,著有《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因曾任翰林集贤院学士,故后世亦以“许学士”称之。
(30)遍:《本草纲目》卷十三黄芩条作“遂”。
(31)庞元英:字懋贤。约北宋神宗年间人,官朝散大夫。著有《文昌杂录》《谈薮》等。
(32)头运:同“头晕”。运,通“晕”。《说文·辵部》朱骏声通训定声:“运,假借为晕。”
(33)峻:原作“竣”,据《本草纲目》卷十三苦参条引“震亨”改。
(34):《本草纲目》卷十三贝母条作“蝱”。蝱,即“虻”。
(35)山慈菇:原作“山慈姑”。底本山慈姑、山慈菇混用,今以“山慈菇”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