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
- 顾益康
- 2888字
- 2020-06-28 07:49:42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新探索
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2008年浙江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新方向新目标,2012年又与时俱进提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新要求。全省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开拓,不断丰富建设内涵,扎实有力地推进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浙江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省。全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全省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1.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农韵的宜居乡村
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大气污染防治为抓手,打出一系列环境整治“组合拳”,有效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完成“清三河”治理任务。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年以来各级投入300多亿元,500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2.1万个村完成治理,全省村庄覆盖率、农户受益率分别为90%、74%。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推动垃圾“扔进桶”向“分好类”转变,全省4500个村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创建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实行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管理,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风景线、示范县四级联创,初步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创建美丽庭院43万户,培育特色精品村2000多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300多条,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累计启动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级试点25个,先后有14个村被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名单,总量居全国首位。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修订完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精品村、风景线规划。同时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农业园区规划与村庄布局规划,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之间的衔接。
2.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设共创共享的共富乡村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一是依托美丽乡村,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拓展农业新功能,积极发展农村新兴美丽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到2016年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点)3484个,从业人员16.6万人,年营业收入291亿元。二是依托互联网大省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深度渗透融合的新经济业态,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304亿元,建成淘宝村50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1万个,农村电商走在全国最前列。三是积极依托美丽乡村资源优势,科学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探索资产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多途径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共创共富共享的基础更加扎实,2015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62亿元,村均收入123万元。
3.弘扬农村文明乡风,建设文化为魂的人文乡村
美丽人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一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从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连续被纳入浙江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礼堂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滋养了一批“最美”,弘扬了农村“好家风”,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424个。浙江省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试点省。二是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2012年起,浙江省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先后启动172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868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护利用工作,修复古建筑3000余幢、古道212公里。在全国率先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弘扬具有浙江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1237个历史文化村落逐步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窗口。三是培育好淳朴文明乡风。深入实施优秀文化传承行动等“六大行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道路、公园、河岸,让农民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教育。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运用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牌匾楹联等,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4.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城乡联姻的乐活乡村
全面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改革来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是深入推进“新土改”。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保权,将农村死产变为活权、活权变活钱,切实助推农民收入增加、改变生产生活。二是积极开展“新金改”。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等途径,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三是持续深化“新户改”。2015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消除了依附于户口上的城乡差别待遇,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四是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4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都已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职能、制度、经办并轨。2015年全省在城乡居民医保并轨的基础上,率先实现大病保险制度全省全覆盖。加大社会救助兜底力度,城乡居民平均低保标准稳步提高,2016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678元和631元。
5.推进平安社区和基层党建,建设服务臻美的善治乡村
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治理促平安社区建设,全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努力打造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社会风气最正、社会服务最美、社会治理最善、干群关系最好的善治乡村。一是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015年以来,全省各地以“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为重要抓手,始终把基层党建工作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中,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乡镇带着村里干,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村支书当好“领头雁”。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身处基层、贴近民众的特点,将民众关心的、政府重点抓的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二是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以法治为纲,不断提高依法治乡、依法治村水平。以德治为基,不断激发群众道德自觉,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美在心灵。以自治为要,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决策权、蓝图和政策交给群众,政策的制定、重大政策的落实,与群众的互动。三是以网格化管理促平安社区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