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农村的内生动力

一、农业工业化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础要素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在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场合,除了引用机器耕作、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外,也包括改进作物种子、改进饲养牲畜、改良土壤性能、使用先进农药等”。可见,农业工业化是发生在农业内部质的革命,农业工业化将会从生产方式上、生产组织上根本性改造传统农业,形成与现代工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借助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基本思路是:面向市场,确定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可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而且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获利渠道,从而真正富裕起来。农业产业化还能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加工效率得到更大提高,改变农业低效率的生产,并使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落后面貌,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三、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布局、农民居住、农村产业的分散局面。这里的城镇既包括小城镇,也包括现在出现的大村、大镇。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农村城镇化解决了部分不想进城农民的居住、生活问题,他们有可能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家乡,也有可能没有能力在城市生存,但城镇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农民可以继续从事他们熟悉的农业工作,也可以从事自己比较熟悉的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工作。城镇兼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征,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城乡联系愈发密切,城镇通过资金、技术以及其他服务的转移、扩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得到快速扩散和传播,农民实际生活品质会得到提升,发展机遇与城市趋向一致。

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过程,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势必会越来越低,非农产业产值会越来越高,甚至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与之相伴的是,非农产业中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农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长期以来,农村产业中只有农业一枝独秀,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变农村农业独大的局面,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财力、人力的浪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非农产业的生产力、创造力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农业。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了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