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城乡一体完全消融范式研究:基于全域都市化的视角
- 姜卫韬
- 3字
- 2021-03-26 05:55:27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城乡互动发展研究综述
城乡互动研究从2004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受农工商联合发展的启示,学者们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手段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以便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管理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对策思路。其后,研究领域扩展到户籍管理、就业、教育等更为广泛的制度领域,对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进行探讨。目前,学者们已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认为城市与乡村最终将成为一个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统一体(石忆邵,2013)。
一、国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综合研究城乡互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日本学者Takeuch认为,城乡互动发展能够使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得到完善和恢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他据此提出了在城市边缘区、典型农村地区和边缘山区建立生态村的设想。在摩洛哥举行的FIG(国际测量师联合会)区域发展大会上,城乡互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关注。FIG主席Holger Magel教授认为,城乡互动发展有助于解决城市迅速激增的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等影响城市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应该得到土地资源管理、城乡冲突的解决和城乡发展、21世纪议程等主题的关注和重视。在波兰索波特举行的高级官员团会议上,“只有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
2.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城乡互动发展理念。在美国肯塔基州法兰克福举行的家庭农场管理者委员会年度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城乡互动(ur-ban-rural partnership)理念,并认为城乡间贸易、信息、市场和交流等各方面的互助与相互依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Christer Bangs教授在芬兰农村政策委员会的资助下,对区域城乡互助进行了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欧洲空间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城乡互助政策的目的,把国际上其他国家和芬兰的城乡互助政策进行联系讨论,评价芬兰城乡互助研究的区域发展项目,为总体评价城乡互助政策打下了基础。
二、国内城乡互动发展研究现状
国内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近几年来主要集中在:
1.研究重点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证研究。修春亮等(2015)选取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连、长春和白城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模型;郑国等(2015)以能够代表我国不同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江苏、四川和重庆两省一市内共32个地级市作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
2.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多样化、更加科学化。鲁奇等(2014)采用因子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法,对重庆市城乡关联发展进行了分析。陈鸿彬(2014)借鉴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构成,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注重制度变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罗雅丽和李同升(2015)分析了制度因素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制度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机制和阻滞作用。童中贤(2014)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制度因素,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安排作了分析。唐复柱(2016)指出了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障碍以及消除障碍的措施建议。田宝玉、赵云耕(2016)考察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根源,并对二元结构转型的阻力和对策建议进行了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提出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张丽艳、李雪艳、高翠珍(2015)等分析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并给出相应对策。
4.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黄国胜等(2013)探讨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陈书卿等(2014)研究了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农民市民化问题。
三、研究贡献
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和进展,主要体现在:
1.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上,国内学者从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剖析,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近期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对不同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修正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传统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上的借鉴。
2.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上,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农村全面发展模式和城市带动发展模式,对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3.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测评研究上,国内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的学者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发展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环境生态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的一级指标较多;二级或三级指标则是数量较多,差异较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由单一的层次分析法逐渐转向德尔菲法、客观赋权法、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的综合应用,评价模型逐渐多元化、科学化,加深和加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
4.在研究过程中,将城市和乡村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背景下,加强了研究问题的系统性,扩大了研究问题的视野,并广泛开展了对城市的个案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5.在有关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研究上,研究者已就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对于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取得共识,围绕社保、教育、文化体系、医疗卫生等城乡一体化进行了研究。
6.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路径、模式的研究上,相关研究愈加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强调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开始注重多要素、全方位的考虑设计。从乡村城镇化、文化整合、城乡信息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多种途径,有利于指导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7.在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2)城乡统筹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城乡统筹规划可以避免城乡重复建设,保障城乡互动发展有序推进,明确城乡阶段性任务,有效整合城乡资源;(3)政府职能转换、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的有效保障,具有明确职能定位的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城乡居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利益的重要途径;(4)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使城乡之间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顺畅、快捷地流通,减小城乡发展的成本。这四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条件的提出,为指导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研究不足
1.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上,对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因素研究不足,如城乡间历史文化的联系、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意向等,一味强调城乡如何发展,忽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缺乏这些基础性因素的研究将导致城乡不能互动发展或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
2.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上,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村全面发展模式过分强调城市的优先发展和农村的自我发展,忽视了城乡联系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过分强调乡镇企业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不同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可能性,现阶段国家政策、乡镇企业自身发展规模、投资主体、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变化对乡镇企业的影响,缺乏对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分析和对乡镇企业以外推动城镇化产业或因素的研究,忽视了无产业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弊病。
3.在对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上,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较多,而且研究的尺度以省级行政区居多,针对中观层面的县级行政区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大都市区这类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较少。
4.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上,提出的实现途径只偏重宏观层面,概括性太强,忽视了对不同类型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途径的研究,而且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忽视了适用的可能性和针对性。
5.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研究上,(1)评价指标缺乏完整性:虽然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测评指标体系,但各学科侧重点不一,过分注重显性指标,忽视了揭示城乡不平衡发展的分析性指标;(2)用工业比较代替城乡比较:城乡一体化发展测评指标测量的是城乡间的互动水平,用工农财政支出比等反映城市和乡村的差别有失准确性;(3)忽视了指标的适用范围:城乡地域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应该具有不同的特征,而目前各个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试图使用于整个区域,忽视了不同类型地区影响因素的不同;(4)指标缺乏科学性:某些指标只有人均比较意义,缺乏区域比较意义,城乡难以区分,不能如实反映城乡发展的一体化程度。
五、研究趋势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涉及城市和乡村两个子系统间信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流动的、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地域系统发展。在研究中需要定性、定量结合,宏观、微观结合。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在汲取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发展趋势,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城乡地域系统放在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背景下研究。国内外学者目前多从城市及其腹地——乡村的角度探讨城乡发展,对大范围区域间其他城市以及乡村对本地城市、乡村的发展影响探讨极少,这样就本地城乡地域系统探讨本地城乡地域系统的研究,缺乏与外部系统的有机联系,使城乡地域系统研究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2.加强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实现途径、测评指标。城乡地域系统是一个不断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不同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实现途径、测评指标,这就决定了对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尤其针对目前集中于研究东、中、西三类不同地区的城乡互动,而缺乏大都市区等地区的研究的现实情况,此类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条件研究。区域系统能够一体化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等基础之上的,针对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条件研究的空白,加强城乡系统基础条件研究是实现城乡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要求。
4.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用研究。主体功能区、乡村振兴是近几年我国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性课题,应加强主体功能区背景下不同地区城乡互动发展动力、实现途径、测评指标和乡村振兴与城乡互动发展关系等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