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公众个人史的建构

微课

线上讲义

一、个人史概念的出现

近年,我们比较喜欢用“个人史”。个人史,近于以前的“传记”。那么,“个人史”与“传记”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先看下这两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传记”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早,在古汉语里就有“传”,比如《穆天子传》。秦汉以后,《史记》开始出现“列传”。从此以后,传记成为二十四史里核心的一部分。那么传记是什么东西呢?我倾向于它是组织史,也就是国家史里面的一个部分,二十四史里的列传是综合体国史的一个部分,所以比较凸显其公生活,也就是怎么做官等。

个人史概念出现稍晚点。到了明朝时,出现“一人之史”。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做“人之专史”研究,此后用得不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始见“个人史”,比如一个日本人写的《我的忏悔》,副标题就是“一个少尉的个人史”。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报业大王凯瑟琳·格雷汉姆,她的传记称Personal History,中文译为《个人历史》。真正在中国流行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个人史,似乎是一个历史概念,一定是历史学家在用,其实大错特错。最早用这个概念的是文学界,他们称为“个人史写作”。看看标题就可知道,它的重心在于“写作”。什么是个人史写作?是关于个人史主题的写作。这个概念很不错,可以给我们很丰富的想象余地,把它稍微改造一下,可以成为一个历史学概念,可称之为“个人史书写”。什么是个人史书写呢?完整的说法就是个人历史的写作、个人历史的记录,也就是说完整地记录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个人史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个人,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因为以前一直比较强调集体。放在国家与社会对应角度来看,个人是社会人,是自然人,剥离了身上附属的各种组织属性。它相对应的是以前在国家体制里的人。所以,个人概念的出现,背后是社会的转型,我们的国家形态由传统的“政府型国家”向现代“社会型国家”转型。

二、个人史书写的特征

个人史的性质是什么?说到个人史,很多人会想到这是关于个人过往史,与国家集体史无关。这是一种误解,个人史在表面上是个体的历史,但实际上是公共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国家的历史是由无数的个人史汇总而成的。按照现代的国家观念,人人即国家,所以没有个人也就没有国家。第二,个人史虽是某个人的历史,但体现着那个时代历史的记忆,是个人的国家史。其三,个人史是小型群体史。个人史不是一人之史,人总是群体中的人,所以个人史里面会涉及相关的周围一群人。第四,个人史在生活中是个人史,但一旦形成了文本,进入文本世界,它就成了公共的文化产品,所以个人史表面上是私人的,实际上是公共的。

接下去,个人史有哪些特征。个人史书写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主体性写作。个人史与自传相关。以前的传记都是他传,即别人替你写的,而自传是自己替自己写的,或者说自己叙述自己的历史。凯瑟琳的传记,标题是“个人历史”,副标题是“个人自传”,这两个概念有时候是可以替换的。什么叫自传呢?自,泛指本人,所以自传是各个时代自己写自己的历史。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历史向来是由第三人写的,本人往往缺乏自我意识。现在历史创造者自己来写自己的历史,这当然更加主动,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它是独特的人性体验。每个人走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体悟也是不一样的,个人史的书写可以写下人生的体悟,可以从一个人的传记中解读他的人生体悟,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是由微观而宏观看历史。传统的历史学是组织史,往往是从政府的宏观视野来看个人的,而个人史是从社会个体来看历史,它的角度是由小见大,这样的视角有时候可能会更加到位些,或者说更加生动一些。

第四,是发现身边的历史。以前讲到历史的时候,都是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精英的历史,很少注意过身边的历史。现在告诉你,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历史,身边的个人、家庭、组织的历史都是历史。

第五,是动态化的写作。中国人以前有句话叫“盖棺定论”,即人死了以后才能写传记。这个观念今天要更新一下,个人史书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个人史书写是个动态化的概念,可以在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来写,也可以在老年时期来写。不同的时期,它的关注重点会不同,体现着不同的历史观。这样,传记写作就比较活了,不会像以前一定要到人死以后才能写作。

三、个人史书写的意义

写它有什么用,作为一个普通人,觉得好像不值得写,这里提供几方面理由供你参考。

第一,它是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里面,记录了一些圣人的箴言,其中一句是“认识你自己”,这个观念很要紧。我们来到人世间,很大一部分要认识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人问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这个世界什么最容易,泰勒斯说“给人提建议最容易”。这个世界什么是最难的?“认识自我是最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眼睛是朝外的,看别人都看得特别仔细,而看自己有时候就看不清楚,所以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不太到位的。个人史写作,通过对人生的梳理,让你更加了解自己。

第二,历史记录对象的多元化。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写的都是精英,普通人好像不值得写。现在提倡个人史写作,就可以打破这样的锁链,让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这样这个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历史记录的世界。

第三,让普通人垂名于世。在生活世界的普通人,他们经常会说,“我是一个小人物,我有什么好写。”他就不懂,在生活世界也许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一旦把他的历史记录下来,进入文本世界,他就有可能成为文本世界的名人。所以,我常对那些小人物讲,小人物更加要写,因为进入文本世界以后,他就有可能在文本世界成为一个大人物。比如晚清《刘大鹏日记》,虽然是个小人物,因为留下了日记,就让大家记住了刘大鹏这个小人物。

第四,记录下层人民的感受。以前的历史所记录的历史经验,往往是精英的感受,小人物的经验往往看不见。今天提倡和谐社会建设,所以也提倡和谐史学建设,这样要求关注下层人民的感受,你要记录它,个人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借普通人窥探世界的秘密。生活世界很大,后人要了解这个消失的生活世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更主张通过一些小人物,通过一些小的视角,了解这个世界。

四、个人史书写准则

作为一个凡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写个人史的话,就要换个视野。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然是以百姓大事为主。从他一生的框架看,凡是能够影响一生的大事都值得记录下来。

第二,内容的人性化。以前的传记写的是公生活,往往偏重其人怎么做官,或者没有做官的话,怎么立功,怎么体现他留下一些好的光辉道德的东西。而今天这些普通人物,除了他们的一些事迹、他们的一些作品外,尤其要突出私生活,写出他的生活经历、他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凸显一些人性化的东西。这一点是传统中国传记比较忽视的。西方传记往往比较注重刻画人性的东西,今日凡人传记就要写出这些人性的东西,比如作为父母亲可以写怎样教育子女,怎么把家庭经营好的,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第三,要善于发掘小人物故事背后的大意义。小人物有时候是缺少了发现的眼光,很多东西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你不会发现而已。

第四,多角度来观察人物的行为特征。人是多面相的,在工作领域的表现和在生活领域的表现就不一样,所谓在八小时工作和八小时业余生活中表现不同。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一生之中会扮演父母亲、扮演儿女、扮演领导、扮演下属、扮演同事朋友等不同角色。他在不同的角色面前,特别是他下属面前,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父母亲在子女前的表现,在很多地方就会不一样。今天小人物写作,要挖掘其人多方面的表现。尤其要关注外视角和内视角,本人是怎么看自己,别人又是怎么看他的,这就是内视角与外视角。今天比较完整的传记,要内外视角结合起来。

第五,凡人化的语言。以前的语言当然是标准的书面语,比较文绉绉的,这些都是精英才会用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凡人,可能更加要凸显他的个性,允许有一定口语化或者比较直白的方式来体现,因为文化层次比较低者的表述往往是直白的,不会那么拐弯抹角,不会搞得很复杂,这个是普通人传记的语言特色,这个是和他的身份、职业、年龄有关系的,今天的传记要允许出现这样的特色。

第六,历史观的民间化。以前的传记动不动要体现它的组织性,用国家的视野,代表组织来看问题。今天的个人史写作,可以凸显它的民间性和草根性,用他个人的历史观来写他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观高低水平是不一样的,不能够要求历史观整齐划一,所以个人的历史观应当民间化。

第七,体裁的多样化。用什么体裁来写呢?最常见的是纪事体和编年体,或者还有一种是纪事与编年相结合的。具体的写作体裁可以多样化,内容是怎么写的?第一,童年和家乡;第二,青少年时代;第三,成长;第四是工作;最后是家庭生活。我在宁波大学提倡的大学生历史书写,题目为“我的青少年时代”,设计六个方面:第一,出生;第二,幼儿园;第三,小学;第四,初中;第五,高中;第六,大学。整体分为六章。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内容,可以做更为灵活的设计。

五、个人史发展的措施

我近年提倡个人史书写,有些学生听了后会提出,老师你的设想很不错,但是可能操作起来不那么容易,而且现在的发展现状也不那么乐观。这是个事实,但不用担忧,我们可以采取些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第一,政府文化部门要出面倡导,公共财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资助。在这方面,台湾有一些做法值得学习。2008年,台湾桃园县文化局开创了一个“全民写传记”活动,以后每年都搞,通过征文的形式,每年推选几种,然后出资出版,到现在为止已经出了几十种了。龙应台主持“文化事务主管部门”时推动的“民众记忆库”计划,用摄像、口述的方式来记录历史。到2014年的时候,已经有六千多个人,上千万字的资料。我们的公共财政预算里应该拨一笔资金来推动这项工作。

第二,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媒体、社区要出面大力倡导。比如“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就很有趣。它最早是在2011年左右,由《看历史》杂志的编辑李远江发起的。大学生里面也可以进行历史写作的推广,比如说我在2008年后在宁波大学推广大学生小历史写作活动,我们主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写个人史,一个是写小家族史。我们已经推广了十年,到现在积累的手头电子稿有四十多辑,积累的文字有七百多万字。崔永元基金会组织的“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的摄像比赛”,也有这个特色。

第三,多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来代写个人史。个人史写作里会碰到一些困难,有的人会写,但是大部分人是不会写的,怎么办?我更倾向于通过第三方商业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像北京等大城市里面,这种公司比较多。

第四,个人可以借助自助模版来写作回忆录。现在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些人自己会写,只是体例可能会不太熟,他们可以借助一些模板来写。譬如说,2008年内蒙古一位编辑叫官布扎布,创造了自助写作模板,叫作“自己写我这一辈子——当代中老年自助回忆录导写本”。会写的人可以直接把这个本子买来,你就照着它的格式来写,这种方式也很方便。总体上,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来推动个人史写作,我相信这是个非常有前景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