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践探索

30年来,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的同时,我始终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如何把心理咨询中有价值的成分运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探索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此,我和浙大心理咨询中心的同志们在学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受到国内专家、同行的好评及领导和师生的肯定。

(一)浙江大学“211”评估检查汇报材料

1994年初,我撰写了《发展心理咨询 促进思想教育——我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意义》,文中我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成立7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认为“我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发展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所作的一项探索”;“7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在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的模式,探讨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7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基本完成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结合的任务,我们走出了一条在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路子”。

该文分五个部分,总结了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结合的若干方面,包括:“一,开展个别咨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开设心理指导课,拓宽德育教学领域,丰富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三,开展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促进自我教育,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增加工作的针对性;四,加强心理咨询培训,提高思政人员心理咨询的意识和水平,造就新型的思政工作者;五,开展科学研究,加快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科学结合的进程,创建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咨询体系。”

在文章的最后,我强调,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德育教研室及国内其他院校在心理咨询领域尤其是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领域所作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其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校特色的心理咨询体系;有助于改进传统的思想教育的观念、方法;有助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继承和发扬我党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对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作扬弃、改造;有助于使心理咨询、思想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于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

1994年10月,在浙江大学“211”评估检查时,以该文为基础的报告《发展心理咨询 促进思想教育——改进传统思想教育的新探索》作为“浙江大学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比汇报材料”之一,成为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特色成果。这份材料以及我在汇报会上所作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两者结合的专题发言,受到了原国家教委检查组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并进一步推进了两者结合的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创与建设

我是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开创者。1987年2月,我在浙江大学开设了“青年心理健康”(后易名为“大学生心理卫生”,最终定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当时我在浙大德育教研室任教,学校鼓励我们在开设必修课“思想品德课”的同时,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选修课。基于我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基础,我开设了这门课,并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包括主编出版了《心理卫生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大学生心理卫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这两本书曾是国内这门课最早的教材,并奠定了这门课教材的基础。所以,这门课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选修课而诞生的,自然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在我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这门课。至今我和同事已连续开课达30年之久。

我曾经在多篇论文中论述过开设这门课的背景、意义及实践。在谈到开课意义时,我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将有助于优化学校德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卫生教学有效地改进和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心理卫生教学对德育的积极影响表现在通过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增进心理健康,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并为学生顺利接受德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促使学生表现出积极、正确、有效的行为。现在,许多高校的德育教研室都把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作为两门公共必修课之外的主要课程和‘两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0年来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大学生心理卫生课作为一门加强、丰富学校德育的课程日益深广地为人们所接受。”马建青,王东莉,金海燕.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十年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30年的前夕,我撰写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30年建设的历程与思考”。文中,我分析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产物。无论是开课的最初动因,还是其此后的发展,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息息相关。总的来说,无论是开课的部门(起初多数是德育教研室、社科部,后来多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学生处等),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思政司,各省市的宣教处、政教处、学工处等),抑或是课程性质的定位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自然也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定位。它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

在总结30年来课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时,我概括的其中一个经验就是“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结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就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如此大的发展”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30年建设历程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201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从而使当年的一门选修课发展成了教育部明确要求开设的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实现了巨大飞跃,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6年11月,由我、王东莉、金海燕完成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设与建设为基础,涵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项工作的教学成果“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年探索”经学校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同月10日,由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导黄希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导杨治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导杨鑫辉教授、北京大学德育研究所所长沈继英教授及本省的万斌教授、张铁忠教授、童芍素教授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对我们申报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年探索”进行了现场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提出了如下鉴定意见:

“申报人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出发,在国内最早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索,坚持10年之久,并进行了系统的建设,主编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卫生学》《大学生心理卫生》教材,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项成果把课程建设、心理咨询及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课外心理辅导及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与轻度心理障碍的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开创了新时期加强和丰富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

“鉴定委员会对马建青等同志10多年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脚踏实地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项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综合性强、时代感强的特点,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高校德育有重要的意义,并在国内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推荐此项成果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现场鉴定前,陈学诗教授、车文博教授、陈仲庚教授、李丛培教授、王效道教授、张瑶教授、郑日昌教授、车铭洲教授等专家寄来了书面评审意见;我们还收到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太原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上海铁道大学、福州大学、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专家、同行的推荐、评议材料和旁证材料,均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1997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由原国家教委思政司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我受原国家教委的指定在会上专题介绍了浙大10年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实践。我们的探索受到了原国家教委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

(三)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提出与建设

从我能查到的资料看,我在1994年发表的论文中就明确提出了“逐渐实现学校、系、学生三级心理咨询网”马建青.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J].中国健康教育,1994(4).的设想。尽管现在有“四级网络”“五级网络”之说,但“三级网络”是基础,而“三级网络”建设的核心是心理工作与思政工作的结合。

1996年我们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十年探索”时,在总结材料中,我们总结了浙江大学在“三级网络”建设中的实践:“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心理卫生、心理素质教育校、系、学生‘三级工作网’的构想,在校领导协调下,组成了一支由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团委、系教师、医务人员组成的校心理咨询中心队伍,承担全校性的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培训、实习等方法使一部分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以解决一般的心理行为问题,构成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系级机构,面向本系学生为主;选拔了一些系统地接受过两年心理学知识学习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的应用心理学辅修专业四年级学生及部分思想教育专业研究生,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自助机构‘学生辅导站’,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排忧解难,既帮助了他人又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弥补了教师咨询员的不足,扩大了心理教育的宣传面。此外,浙江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也即将成立。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我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雄厚的群众基础。‘三级网’的做法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好评,并已在一些学校推广。让全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来关心、参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正是我们致力达到的目标。目前,我校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已较为普及,心理咨询意识已大为提高;学校提出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模式已把心理素质内容列为重要方面之一;在保送生的选拔、优秀学生的筛选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挑选和教育等方面都已充分关注了心理素质的要求,增加了心理测试的内容,心理素质成为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思政人员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于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学工部、保卫处在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时,也能认识到某些案例中含有的心理异常成分,并能酌情处理;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概念已成为广大师生的日常用语。”系1996年马建青、王东莉、金海燕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总结材料;1997年国家教委第三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指定汇报材料;载《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提出并建设好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才能很好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实到位。为此,首先要建好一支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1987年开始,我连续担任浙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20余年,同时担任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致力于队伍建设。特别是鉴于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绝大部分都非专业出身,多数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转过来或现在依然在思政工作岗位上,如何加强专业化建设便成为队伍建设的关键。

1999年,我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加强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的报告,着重介绍了我带领专业委员会在浙江省教育厅领导下所开展的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特别是近年来,专业委员会把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专业化建设放到了工作的核心位置。我们希望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除外部行政性的机制外,特别是内部专业性的机制,来促进心理咨询员队伍尽可能快地成长起来,引导心理咨询员向更高的水平和境界迈进,加快我省高校心理咨询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几年来,我们专业委员会通过定期心理咨询个案研讨会、心理卫生科研、心理咨询员专业资格考评和心理咨询员督导制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咨询员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马建青,王东莉.加强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措施[M]//桑志芹.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尤其是我们于1998年开创性地实施了国内首次“心理咨询员专业资格”的考评认证工作,卫生部《健康报》等多家报刊及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首批获得心理咨询员专业资格证书的12人中,有7位是思政工作者。证书由浙江省教育厅宣教处和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一起盖章认定。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员考评工作,我在1998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作过《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资格考评工作的探索及其思考》的大会报告马建青.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资格考评工作的探索及其思考[M]//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02-406.,详细介绍了我们整个工作的前后内容。另外,我们于1999年所做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工作也开创了督导工作的先河。督导证书也是由浙江省教育厅宣教处和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合作认定的。

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级网络,院系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辅导员。因此,培养一批既懂思政工作者又能做心理工作的新型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省内外的辅导员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务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的讲座、工作坊。自1990年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每年举办新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班。我每年都会应教育厅邀请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持续10年之久。浙江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也举办了大量面向辅导员的心理培训班。近年来,我应教育部辅导员基地、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邀请,举办焦点解决模式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培训班、心理咨询精细技能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工作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务培训班,等等,为提高广大思政工作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构建院系心理工作站做出了贡献。不少人成了院系心理辅导站的骨干。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级网络。在1992年我主编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卫生》一书中,我探讨了刚刚兴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状况。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我提到:“目前基本上是工作人员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不多。而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如果说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第一个台阶,心理卫生教学是第二个台阶,那么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则是使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向前发展的第三个台阶。”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20.

如何让学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我一直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及的,1995年,我们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和辅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年级大学生组建了“学生心理辅导站”,为大学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并在宿管处的支持下,深入学生宿舍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由学生服务学生。1997年,在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组建了“浙江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我担任该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多年。这些活动在当时还是很有新意的,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

21世纪初,一部分高校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我觉得这时“三级网络”中的第三级才真正落地了。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帮手。为此,我参与了大量的面向班级心理委员开展的培训活动。2010年,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我和王晓刚主编出版了专门面向心理委员培训和使用的《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教程》(2010年第一版,2015年第二版)。该书由浙江省教育厅出资赠送给省内各高校的心理委员,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委员工作。

上面我简要回顾了30年来我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上的思考和行动的轨迹。这30年正是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的30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改革的30年。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如何?记得在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2016年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会上,我有一篇回忆录,其中谈到:“如果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想,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会有今天这样快速发展的形势,不会有那么多人共同来关心、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马建青.我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诞生[M]//王建中,宫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13.

2017年11月,我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论坛”。会上,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世界的创造性贡献”。我把这种贡献概括成四点,即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建立心理委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而这四点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密切相关。令我感到欣慰和欣喜的是,我也为这四点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

本书是我30年来致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及其结合的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结晶,是我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心理咨询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199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结合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1997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结合》(2007年)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得失研究》(2016年)等研究课题成果的结晶。其中也凝结了与我一同探索这一课题的同事、研究生在我的指导下,先后有研究生俞锦宾、裴学进、李林森、石变梅、陈洁、张佳晶、阮晶晶、张曼华、周艳、杜亚男、郭栋、沈燎等撰写了与本书主题密切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我们一同开展课题研究,相互交流,本书也包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全国同行们的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运用到笔者先后所实施的多次问卷调查、访谈的资料。这些调查和访谈主要包括:

1.1994—1995年期间对全国百所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下简称“1995'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2.1999—2000年期间对全国百所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下简称“2000'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份。

3.2006年对全国26所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书面访谈(下简称“2006'访谈”),访谈共35人访谈对象包括(以访谈对象当时所在学校拼音为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建中、马喜亭,大连理工大学马莹华,电子科技大学陈华,复旦大学肖永春,哈尔滨工程大学金宏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郝丽萍、陈洁,华侨大学赵冰洁,嘉兴学院张玉茹,兰州大学王学俭,南京大学桑志芹,宁波大学金一波,清华大学樊富珉、李焰,上海交通大学仰颐、汪国琴,同济大学陈增堂,武汉大学佘双好、戴正清,温州大学毛华配,武汉理工大学申来津,温州医学院陈庆健,南开大学袁辛,浙江工商大学王晓刚、郭洪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邢静南,浙江大学王东莉、金海燕、楼仁功、陈庆,浙江理工大学裴学进,浙江林学院高秀苹,中国计量学院冯铁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孔燕。在此深表谢意。

4.2017年对全国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下简称“2017'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