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发展的历程

中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之前,一般都习惯用心理咨询来涵盖现在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提法,统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询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这里概括的是中国内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30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是30年历史的建设者、参与者、研究者,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做个简要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早期用的是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这一说法,后来才扩展、演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不是个别人脑子里想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刻背景的马建青.从障碍性咨询到发展性咨询——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述评[J].当代青年研究,1992(6).

第一,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心理应激和心理障碍问题为心理咨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的心理社会紧张因素,加重了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社会人群的心理负荷和不适应感,从而使相当比例的人陷入焦虑、不安、紧张、压抑中。为此,人们需要寻求心理平衡、心理解脱、心理支持。在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直接有关,特别是某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更敲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

第二,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换,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中的作用,更加关注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的意识更加增强,这促使一部分医务人员参加到心理咨询中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国际、国内心理卫生运动、心理咨询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世界性的心理卫生运动随着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正式成立开始逐渐影响中国大地。心理卫生运动旨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心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所开展的大量的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制造了舆论、营造了氛围、培训了人员、提供了资料。

欧美、日本及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内地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如前所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了学校教育、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经验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榜样。

第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倡导的心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广泛推进,传统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承而忽视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弊端日益暴露。针对这些现象,一些教育学者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教育、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概念。这样,“在提法上有了心育、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三种,在做法上有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常识课四种。所有这些提法与做法,都可以用‘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来概括”。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第五,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潜力开发,使人成为人本身,这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具有人文关怀底蕴和价值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为弘扬人性,开发人力,丰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调节当今人类的情绪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第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大好形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四个多样化”即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挑战,也给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中共中央16号文件语),从而加重了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者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其中一些看似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是心理障碍问题,或由心理障碍所引起,若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做工作,运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往往收效良好。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一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行列,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快速发展的局面。

第七,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效领导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的支持力度开始增加,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主要有: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先后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先后出台,一步一步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使之迅速成长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在2001年之前,在高校多用心理咨询工作这一概念,最初的工作机构多为“心理咨询中心”,但内容又远远超出了心理咨询本身的含义而表现为以心理咨询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个别心理咨询外,还包括团体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心理卫生讲座、选修课、必修课、心理卫生宣传周、心理健康报刊、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建档、心理测验,以及对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人员的心理卫生培训活动等等。1994年笔者对百所高校130余位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老师的问卷调查(实收100份问卷)的资料显示:各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了以下有关工作的比例分别为:“个别咨询”81%, “心理卫生必(选)修课程”41%, “心理卫生讲座”57%, “宣传周”24%, “心理测验”70%, “科研课题”33%, “团体咨询”35%, “办刊或小报”19%,另有部分院校建立了心理档案。调查显示,当时各校开展的工作以个别咨询、心理测验、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和讲座为主,这也是心理咨询机构经常性的工作。马建青,王东莉.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专辑),1995.也就是说当时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活动基本上包含了现在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自从教育部2001年颁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文件后,现在多用心理健康教育,而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其中之一的工作。但本书出于叙述的需要,特别是考虑到历史的原因,所以还是会交替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表述。

(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阶段

纵观高校心理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至今的30余年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80世纪80年代至1990年。这是萌芽阶段。8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浙江、陕西、四川、湖北、山东等地的一些高校陆续自发地尝试着开展心理咨询,但基本上是松散的、无组织的、缺乏联系的、弱小的、探索性质的。1988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汇集了全国57所高校的139名代表。这次会议写下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会上建立了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筹委会,创办了《高校心理咨询通讯》。马建青.我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诞生[M]//王建中,宫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13.之后,浙江、上海、北京、陕西等地分别举办了心理咨询研讨会、培训班等。这一时期是高校心理咨询开始发展,由松散开始走向有组织,由小到大,不断扩大校际联系,重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时期。

第二阶段指1991年至2000年。这是起步阶段。第二阶段的起点是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学术团体的建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会于1990年初讨论通过成立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成立时易名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于1990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宣告中国高校心理咨询事业进入了一个有组织的发展时期。

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创办《大学生心理咨询通讯》,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指导地方工作,并先后于1992年在清华大学、199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1995年在同济大学、1997年在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现武汉大学)、1999年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第二~六届学术研讨会。这些培训、宣传、研讨活动大大地推进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这个阶段除了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外,还有各地相应机构的建立和活动,陕西、北京、辽宁、四川、湖北、浙江、上海、江苏、黑龙江等省市先后成立了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心理咨询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成了学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指2001年至2010年。这是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起点是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教育部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来直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明确的指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指导力度大大加强。

第四阶段指2011年至今。这是专业化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起点是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先后颁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育部制订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在全国设定了若干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并强调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从而大大地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6年底,包括国家卫计委、中宣部、教育部在内的二十二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该阶段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职化和工作的专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第三、四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党和政府出面支持、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且中央、教育部的文件都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因而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度。

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先后在多地召开了多届学术研讨会,包括200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七届研讨会,2004年深圳第八届研讨会,2006年杭州第九届研讨会,200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十届研讨会,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研讨会,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二届研讨会,以及参与主办的六届“两岸四地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等等。全国和各地的专业委员会在协助各级政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30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关系的理论探讨,伴随着两者结合的实践步伐。思政人员的参与,使高校心理咨询突破了障碍性咨询的模式,超越了医学领域,使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服务,这一点直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模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进程,成了中国高校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色。

(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一开始便以其鲜明的实践性、针对性、新颖性、直接性、有效性而引人注目。实践性是就方式而言,指这一工作是一种实际的、可操作的活动,而不是纯理论研究;针对性是就内容而言,它所解决的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心理问题;新颖性是就形式而言,心理咨询是来访者主动上门求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关系,咨询师借助心理咨询理论和专门技术实施的一种活动;直接性是指途径而言,它是双方直接展开的,并且效果是可以比较直接反映的活动;有效性是就效果而言,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效果表明,多数人的咨询效果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也正是因为它的有效性,心理咨询工作才能在早期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而没有中途夭折。

正是上述特点,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也营造了一种重视人心理的文化氛围。第一,高校心理咨询及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了心理保健的意识,亦对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人们进一步反省教育的目的。在过去“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服务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而今,我们强调人力资源强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因此,关注人的健康发展、充分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人的潜能发展,重视人的需要满足,重视人的自我实现,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这与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是一致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强化了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功能,有助于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化了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位置。尽管心理素质理应是人的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此重视不够,以致许多著作、文章只提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等,却不提心理素质。这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人们对心理素质的忽视,致使很长时间以来,许多教育者把心理素质的缺陷、心理障碍的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或法制观念不强的问题来认识和处理,或意识不到包含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因素。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对一个人的成人成才来说,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强调。这固然有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高要求的原因,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为此创造了现实的基础——它使我们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影响了教育功能,还影响了教育过程,即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师生的心理关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重视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习的心理品质,诸如学习的坚毅性、自信心、自制力、自觉性、耐挫力等等,这与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关,也与大量的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报道有关。由于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是心理素质的最集中表现之处,因而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具体地说,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这集中地反映在这些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和教育部的一系列文件上。其中,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之后的一系列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是这样定位的。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成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实践者。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不仅作为解决人的思想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为思政工作者所借鉴,而且作为认识人、理解人的一种思想、观点受到思政工作者的关注,促进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观念和学生管理思想深入人心。心理咨询中所提出的对人的关注、接纳、平等、理解的思想和态度,正在逐渐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人员的观念、方法中。思政工作者开始区别心理问题还是思想问题、道德意识问题,开始站在心理健康的角度认识教育过程及教育对象,开始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去做人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很受广大思政工作者欢迎,他们是受益者。在未来的思政队伍中,思政工作者将既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这是笔者后面要重点展开的内容——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两者的相互影响和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