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吸虫病抽样调查
卫生部分别于1989年、1995年和2004年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抽样调查,其结果为掌握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制订和评价各阶段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及其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一、第一次抽样调查
1989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在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和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江苏和浙江等8个省进行,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开展了人群、家畜血吸虫病情调查。人群采用环卵沉淀试验或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进行过筛,血检阳性者再进行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同时对30%的调查人群进行体格检查。调查点的晚期病人开展普查;家畜采用尼龙绢筛淘洗孵化法进行检查。
结果在血吸虫病已控制地区抽出207个调查点,未控制地区抽出146个调查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已控制地区10~14岁人群的粪检阳性率为0.10%,未控制地区人群的粪检阳性率为10.20%。除江苏,浙江两省以外,其余6省家畜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仍很严重,黄牛粪检阳性率为16.55%,水牛粪检阳性率为12.27%。据本次调查结果推算,1989年我国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病人数为152.20万人(149.96万~154.44万人),其中80%病人分布在湖沼地区,20%病人分布在山丘地区,此调查结果为制订全国血防“八五”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立项提供了系统、可靠的数据和资料。
二、第二次抽样调查
为全面评价国家血防“八五”规划及“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效果,为制订我国血防“九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995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等8个省进行。对未控制流行地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样,调查3~60岁居民、家畜。居民查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耕牛等家畜查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对部分居民进行临床询检,并开展晚期血吸虫病调查。对已控制流行地区,每县随机抽取2个样本村,调查10~14岁居民。采用环卵沉淀试验或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初筛,血清学阳性者再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进行粪检。
在未控制流行县的13911个行政村中,抽取样本村195个,人口314177人,村抽样比和人口抽样比分别为1.40%和1.41%。检查224819人,居民受检率为94.69%。居民粪检阳性率为4.89%,病人感染度算术均数为51.11,几何均数为11.00,人群感染度算术均数为2.50,几何均数为0.13。耕牛粪检阳性率为9.06%,其中黄牛为7.17%,水牛为9.59%。在84个已控制流行县中,抽取样本村169个,检查10~14岁居民18302,在湖北和四川两省查出17例粪检阳性者。现有晚期血吸虫病病人55961例。推算感染者例数为865084,其中未控制流行地区847584例,已控制流行地区17500例。推算病牛头数为100251。推算感染者例数、病牛头数分别较1989年(第一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下降47.19%和49.87%。
三、第三次抽样调查
2004年,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等7省作为主层,各省按流行类型及其亚型划分第一亚层,即湖沼型流行区的湖汊亚型、洲滩亚型、洲垸亚型、垸内亚型;水网型流行区的水网亚型;山丘型流行区的丘陵亚型、高山峡谷亚型、平坝亚型等8个类型。在第一亚层的基础上,将各流行村的居民血吸虫估计感染率分为<1%、1%~、5%~、10%~等4个层次作为第二亚层。对第二亚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的行政村作为调查点,进行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在各省已确定的调查点中,按血吸虫估计感染率(<1%、1%~、5%~、10%~)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体检和B超检查点。各省除将已抽取的调查点作为螺情专题调查点外,另按流行类型抽取3个未控制县(市、区)作为螺情专题调查县。
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部分:①人群感染情况调查。各调查点常住人口中6~65岁者为调查对象,对受检者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筛查,阳性者采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每份粪样涂片3张。②居民血吸虫病病情调查。对调查点中6~65岁常住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包括采用B超检查。③晚期血吸虫病个案调查。④流动人群专题调查。各调查省选择2~3个有代表性水域,作为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点。每个水域调查渔船民不少于100名,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查。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⑤家畜感染情况调查。各调查点检查耕牛(黄牛、水牛)、猪和羊各100头(不足100头者普查),其他牲畜根据各地情况酌情调查。采用塑料杯顶管法进行粪检。⑥螺情调查。调查点内全部历史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方法进行普查:钉螺孳生的可疑环境,先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定性调查,发现活螺后再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螺情专题调查县根据历史钉螺分布环境、周围毗邻地区的可疑环境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查螺方法同上。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①湖沼型及高山峡谷亚型地区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和难点,全国人群平均感染率为2.50%,推算全国感染例数为726112人,其中湖沼型地区占总数的82.16%,山丘型地区占总数的17.73%,水网型地区占总数的0.11%。②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尽管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但新感染或再感染仍难以避免,多数居民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血吸虫病仍是严重影响疫区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③高危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在湖区5省水上作业流动人群的平均感染率最高达37.32%,有必要加强高危人群血吸虫病防治力度,有效保护人群健康。④耕牛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与人群血吸虫感染密切相关,全国耕牛平均感染率为4.36%,进一步加强家畜尤其是耕牛血吸虫病防治,在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⑤钉螺及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于湖沼型流行区,查出的钉螺总面积中湖沼地区占89.88%,山丘型地区占9.46%。查出的感染性钉螺总面积中湖沼地区占82.96%,山丘型地区占7.93%。值得指出的是水网地区尽管钉螺面积分布少,但感染性钉螺面积占有螺面积的62.07%,对人群直接危害更为严重。
本次流调与第二次全国流调的同类地区(未控制流行区)调查结果相比较,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呈现如下流行态势:一是未控制流行区范围进一步压缩,但疫情严重程度在上升;二是全国血吸虫感染率稳中有降,但局部地区回升明显;三是耕牛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局部地区明显上升;四是感染性钉螺分布广,对人畜危害大。
本次流调突出反映了家畜传染源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控制中存在问题,为提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制订《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