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发生于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类。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慢性病例表现为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炎症及化脓性病灶。人的病例罕见,且多呈伤口感染。牛巴氏杆菌病属二类动物疫病,又称“牛出败”(牛出血性败血病)。该病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革兰染色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中央微凸,多单个存在,无芽孢,无鞭毛。用瑞氏染色或美兰染色可见典型的两极着色(即菌体两端染色深、中间浅)。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严格。本菌有3个亚种:多杀亚种、败血亚种、杀禽亚种。多杀亚种对家畜致病,败血亚种对禽、犬、猫和人类致病,杀禽亚种对禽致病。本菌血清型众多。巴氏杆菌抵抗力弱,对热、日光、紫外线、温度、多种抗菌药物等均敏感,阳光直射10分钟、60℃经10分钟即可灭活,干燥空气中存活2~3天。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很快死亡。厩肥中可存活1个月。常用消毒剂短时间即可将其灭活,如3%碳酸、3%福尔马林、10%石灰乳、2%来苏儿、1%氢氧化钠等作用5分钟即可杀死巴氏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及许多新的抗菌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巴氏杆菌病发生于多种动物(畜禽、野生动物)和人,其中牛、猪、绵羊、禽类和家兔易感;牛巴氏杆菌病以黄牛、奶牛、水牛更易感,牦牛发病较少见。此外,该病还能侵害野生反刍动物。本病不易查出传染源,一般认为牛只发病前就已经带菌,当管理不当、环境不良或寄生虫病等因素使牛只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侵入牛体内,导致内源性感染。病原菌随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排出污染环境,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吸血昆虫媒介、皮肤黏膜的伤口感染进行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时期发生较多。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密度过大、频繁迁移、过度疲劳、饲料突变和寄生虫感染等可促进本病发生。流行形式多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

【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为1~5天。根据临床症状主要有三类: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后两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败血型:急性的较为常见,体温升高至41~42℃,脉搏加快,随之出现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可视黏膜发绀,腹部、耳根、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开始时,病情迅速恶化,体温下降,病程1~2天,病死率可达100%。水肿型:在咽喉部和颈部出现炎性水肿,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病牛呼吸困难加剧,犬坐式呼吸,可视黏膜发绀,最后窒息死亡,病程仅1~3天。有的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混有黏液和血液。腹泻开始后,卧地不起,体温下降,窒息死亡,病程5~8天。肺炎型:多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鼻流少许黏脓性分泌物。有时会出现慢性胃肠炎和关节炎,表现为食欲缺乏,下痢,进行性消瘦;或关节肿胀,跛行,如不及时治疗,多经过1~2周衰竭而死,病死率60%~70%。但还有一种最急性型,近些年来不太常见。最急性型(锁喉风)发病快速、高热,由于水肿性肿胀引起打鼾呼吸,在喉咙和胸部出现瘀斑出血,大量流涎,严重抑郁,24小时内死亡。

【病理变化】

(1)败血型 全身黏膜、浆膜及皮下有大量出血点;尤其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胶冻样浸润为特征。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肺脏瘀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内膜出血,脾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肌肉散在点状出血。

(2)水肿型 除有败血症变化外,其特点是咽喉部炎性水肿。水肿部位可以扩展到舌根、咽喉周围、下颌间隙、颈部、胸部乃至前肢皮下组织,切开颈部皮肤时,可见大量胶冻样淡黄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浆液。体腔内积有多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

(3)肺炎型 除了表现败血症变化外,其特点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脏有不同的变化,如出血、充血与肝变,间质水肿增宽,肺脏切面呈大理石样。后期常发生化脓、坏死,因此病变区暗而无光泽。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严重时与肺或心包粘连,心包与胸腔积液,胸腔淋巴结肿胀、出血,气管、支气管内含泡沫样黏液。镜检,初期肺脏充血、出血,肺泡腔有浆液、纤维素、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间质水肿增宽,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素,淋巴管扩张,淋巴栓形成。以后肺泡与支气管腔中白细胞增多,并有化脓和坏死。

【诊断】

(1)临床诊断 由于发病初期突然死亡,又无明显的临床特征,从临床上快速作出诊断十分困难。对拖延时间稍长的病例可根据流行病学材料、病牛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结合对病牛的治疗效果,可初步作出诊断。本病的败血型、水肿型应注意与炭疽、恶性水肿区别,而肺炎型应注意与牛肺疫相区别。

(2)实验室诊断 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动物接种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包括生长特性、菌落形态(半透明黏液型菌落)、气味、两极浓染(瑞氏染色)、触酶阳性反应和氧化酶反应,以及不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将表型试验和基因型试验结合进行。从病变明显部位取材,涂片镜检为革兰阴性短杆菌,见两极着色,接种培养基分离到黄白色菌体,并经生化试验证明为本菌,可以得到正确诊断,必要时进行动物接种(复制出病例)或者分子生物学检查[各种RT-PCR技术(多重PCR或荧光定量RT-PCR)和基因芯片技术]。

【防治】第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群的抵抗力,防止发生内源性感染。改善牛舍内的通风,及时清除粪尿,畜舍定期消毒。长途运输时要细心管理牲畜,避免拥挤和受寒,避免其过度劳累。第二,尽可能避免病原的侵入。引进新的牛时要隔离饲养,并观察1个月以上。第三,定期免疫接种,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目前,防治巴氏杆菌病主要用灭活菌苗或弱毒菌苗。但是,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多,传统疫苗通常只对同型菌株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对不同血清型菌株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我国现有的牛巴氏杆菌菌苗主要针对荚膜血清B型)。另外,由于灭活菌苗免疫期短、需多次接种,弱毒菌苗有安全隐患,现正研制新型疫苗。第四,在长途运输、气候变化、转群等发生应激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第五,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将病畜或可疑病畜隔离治疗,对健康牲畜仔细观察、检查体温,必要时用高免血清或菌苗紧急预防接种。病牛初期应用高免血清或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1)西兽药治疗 可用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天。重症病例用磺胺类药物的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钾,用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疗效也较好。

(2)中兽药治疗 治疗宗旨为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方剂1:石膏120克,水牛角60克,栀子、牡丹皮、黄芩、生地黄、赤芍、玄参、知母、竹叶、连翘和桔梗各30克,黄连20克,甘草10克,水煎灌服。

方剂2:水牛角90克,生地黄150克,白芍60克,牡丹皮45克,水煎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