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科学——《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建筑类
闭楚苗

很多人认为“科学”是颗只可远观的高阁明珠,与我们凡夫俗子毫不相干。的确,科学是一个可以无限纵向延伸、突破苍穹与宇宙的学科。一个人,用他的一生去求索,甚至都不能点亮无边未知中的小小一角。多少次,我们兴高采烈,以为窥到真理边缘的一段短短的弧线,这条弧线又急速逃逸:基因定律耗尽了孟德尔的一生,他却不能从分子水平解释遗传现象;经典力学曾经被奉为“最高真理”,却在“紫外”灾难之后走下神坛,让位给前人无法预料的、更先进完善但绝不是最终解的量子力学;从地心到日心再到无穷无尽的宇宙,银河系只是冰山一角,多少位先贤身首异处,归魂烈焰?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

确实,科学的深度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很多教育程度落后的地区,仅仅是识文断字就是了不得,更何况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家”。但是,想想《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兰花,小学没毕业却自学数学享誉国际的华罗庚,甚至往宏观层面去,感悟我中华民族从装备落后西方一个世纪到今天先进武器灿若繁星,光芒耀眼的崭新局面……老实说,科学,好像又不是真的那么远。

里拉·雷姆森先生在他的《何为科学》中写道,“就目的而言,科学是积累知识、系统化知识,以及发现真理。”同时大师提出,每一个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都想要收集所有相关的知识。下至已知与未知的构成物体的微粒原子、分子,上及可能孕育生命的、已知与未知的天体运动系统,从小到大,虽然名称相异,一个是化学,一个是天文学,但谁又能说,它们与地质学之类的学科不一样,不是科学呢?

读了《从一到无穷大》之后,我对这个想法有了更深的体会。《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科普书籍,愚以为,其目的并不在用近三百页的文字让每个人大彻大悟,更不是数理化大佬的速成指南,而是在于,它在传达一种精神——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别的什么,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交叉的。当你想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哪怕只有一点点时,你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就不知不觉成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在我看来,平时我们谈及的科学,都是概念上的,范围比较狭隘,姑且让我称其为硬科学。而真正的科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当宰相想到在象棋盘数米粒的数量级飞跃,当爱伦坡《金甲虫》中的主人公利用重复频率破译语言密码,当伽莫夫用类比拉出一条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第四条轴线……科学其实是渗透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如海绵般柔软地填充在日常空间。

《从一到无穷大》还让我想起了妈妈做饭的身影,她不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要先这样做再那样做,但当我试着反其道而行时,确实收效不佳;还有很多我坐车时碰到的师傅,他们没有学过道路规划或是汽车工程,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四平八稳又快又好地把我们载向目的地;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不能精准地道出所谓系统严谨的科学理论,但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实践却赋予他们同样伟大的能力。他们拥有科学的精神,而这就足够了。不可否认,我们鼓励大量人才投身科研工作,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瓶子,高精尖人才会是大石头,全部塞入瓶中之后,还有很多缝隙,瓶子还没有真正被填满,需要更多的普通人去填充。资源和大背景都无法做到让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是乔布斯;他们怀有同样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更是保证国家丰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其实从未登上神坛,而是一直存在于寻常百姓家,在每一个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的血液中流淌。

综上,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无论其内容本身还是上升内涵,皆是如此。科学,将外化为一种生活态度,体现在各种学历,各种行业的所有人的身上。

作者简介

闭楚苗,女,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年获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

寄语母校

95年前,梁启超先生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曾表达自己的教育观:通过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用意志战胜欲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眼下,知育、情育、意育都为学校能力所及,那么梁先生剩下的话语,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也努力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