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北京,这才是北京
- 霍晨昕
- 3739字
- 2021-04-02 05:48:58
十三陵 一座王朝在此沉睡
这里埋葬着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30多位妃嫔,
这里埋藏了无数无价之宝,
这里葬送了许多帝王之梦,
这里葬了整个大明王朝。
十三陵中第一陵
长眠十三陵的十三位明朝皇帝,恐怕做梦都没想到,他们的墓地在几百年后竟然成为景区,由曾经的人迹罕至,到如今每天被无数人游览,那些象征皇室威严的雕像、碑、楼也常常被游人抚摸。不过跟故宫不同,这里毕竟是陵区,即便再莽撞的人,也会变得严肃,保留一份对逝者的尊重。
如果不是对历史有所了解,站在十三陵门前,根本觉察不出这是一座巨大的坟墓。朱红色的大门,一边一座“下马碑”,上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咄咄逼人的气势,跟紫禁城不相伯仲。而且这里在从前也是禁止平民百姓进出的,严重者依律当斩。不过除了祭祀与殓葬典礼之外,十三陵的确没什么人气,就连进门之后那条长达7000米的神道,也是给帝王的灵魂准备的。因此不管是出于律法,还是忌惮,除了下定决心想盗墓的人之外,应该很少有人愿意靠近这个地方。离大门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碑亭,像一个英姿挺拔的侍卫,守护着神道。里面照例是一只驮碑的赑屃,吃力地背着朱棣长子朱高炽写的厚重的碑文,字字句句都是对朱棣功德的歌颂。然而就在石碑后面,乾隆帝也写了一篇长文:《哀明陵三十韵》。上面详详细细记载了明朝陵墓哪里有损坏,而清政府修补这些损坏又花了多少真金白银。乾隆帝就像一个精明的会计,企图跟陵墓主人好好算算这笔账。自然不是算给前朝,而是算给后人看的,也好让后人知道,清朝入关之后,施行仁政,就连前朝皇帝的墓地都呵护有加。
过了碑亭,是诸多行人会驻足留影的地方——这里沿途有36座石雕,被称为石像生,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四尊;文臣、武臣、勋臣各四尊。石像笔刻精准,力求生动,是帝王灵魂的仪仗队。曾有传说,这里白天一如寻常,一到夜晚,就是另一个皇宫,逝去的帝王高高在上,左右的神兽、大臣也都活了过来,在冥间上演一出帝王治政的大戏。
走过由石像把守的神道,跨过龙凤门,就正式踏入了长陵。
长陵在整个十三陵中的至高地位,跟它的主人朱棣分不开。这位皇帝在1420年把都城迁到北京,在此之前,为表决心,先在京郊昌平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来建造自己的陵墓,它比紫禁城的破土动工还早了七八年。
十三陵神道石刻(文臣)
十三陵神道石刻(石象)
为皇帝择陵墓,不是随便摆个阵法,拿着罗盘看看风水就能搞定。当年朱棣派出了全国顶级的风水大师在北京选择吉壤,大家四散而寻,定了不少方案,然后一个个被推翻。比如南口外的屠家营,因为屠有屠宰猪羊的意思,而皇家姓朱,跟“猪”谐音,所以此地不吉;还有京西的燕家台,又因跟“晏驾”谐音不吉利而作罢……这样反复了两年,才选定了如今的天寿山。
墓地坐落在天寿山,面南而立,它的东、西、北三面皆是山,南边一片开阔,奔流从山间汇集的溪流。神道两侧又有两座小山,一东一西,分别是龙山和虎山,正符合风水术中的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这样一来,陵墓背靠主峰,左右皆有山峰环抱,南面则是山水潺潺,往前更是一片平原,上面红花绿草,生机遍地。如此符合四灵方位又生机勃勃之处,必然是一处吉地。
整个长陵占地10万平方米,整体上是座三进的辉煌院落。第一进院和第三进院分别是碑亭和明楼的安置地,第二进院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也是整个长陵最具可观性的地方。第二进院的主殿是陵恩殿,满地金砖,所有木器都由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就连殿内的60根大柱,也都是金丝楠木铸成。在如今一个金丝楠木的衣柜都要价七八万元的情况下,陵恩殿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在大殿中央是朱棣的造像,据说跟真人有七八分相似。围绕造像陈列着已经出土的文物,比如龙袍,皇后穿过的百子衣,以及金冠、凤冠、乌纱翼善冠、猫眼宝石等金银珍宝,它们带着沧桑的味道,向人们展示一段已经入土的辉煌。
定陵屋脊装饰
出了三进院,长陵之行就此结束。朱棣一生戎马,虽然治政铁腕,近乎残酷,但成就了不少丰功伟绩,按照这样的尊位,地宫里一定更加奢华,只可惜长陵地宫没有开放。但不要失望,定陵的地宫已经全面开放,可以去看看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他就是黄仁宇笔下《万历十五年》的主人公,万历皇帝朱翊钧。
地上王宫,地下墓穴
定陵地上宫殿的格局与规模跟长陵类似,所以在地上的行程可以做些减法,否则参观完地宫,恐怕就没有多余时间去其他陵区走走了。在地上的时间可以主要分配给过了碑亭的展览室,里面陈列着从地宫找到的陪葬品,分别属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走出展览室,无须抬头就能看到高大的明楼,里面的石碑上写着“神宗显皇帝之陵”。与它紧挨着的就是宝城——地宫上面的城楼,望眼去处,是一座由围墙围成的圆形建筑,中间是个大土丘,下面就是地宫。
作为十三陵唯一一个被挖掘的地宫,定陵背负着人们对整个陵区地宫的所有幻想。它深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5个殿堂组成,分别是前殿、中殿、后殿、左殿和右殿。5个殿堂被7扇汉白玉门连成一体,相互辉映又互不干扰。
前殿和左右两殿空空荡荡,只有阴冷潮湿的墙壁和厚重的大门,所有的奢华都集中在了中殿与后殿。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全是金砖,历久弥新;殿中间的汉白玉龙椅跟皇帝生前坐的龙椅一模一样,只是缺乏一点生气。同样的,两个皇后凤座也是按照紫禁城里的后座样式制造的。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这座陵墓里葬有两位皇后?
定陵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
万历皇帝在位时的皇后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的孝端皇后。陵寝中的另一位孝靖皇后王氏,生前因为生下皇子朱常洛而被封为贵妃,可惜早逝,起初并没有安葬在定陵。9年之后,孝端皇后与万历皇帝先后去世,两人相差不到百天,同一天葬入定陵。万历皇帝去世后,皇位自然传给了朱常洛,可惜朱常洛命短,只当了29天皇帝就被一颗“仙丹”害死,史称“红丸案”。朱常洛长子,年仅16岁的朱由校继位,追封祖母王氏为孝靖皇太后,下旨将孝靖皇后迁葬,跟万历皇帝与孝端皇后合葬。于是,定陵里有一位皇帝,两位皇后。
有趣的是,两位皇后的棺椁本应安置在左右两殿,可当时年幼又仓促登基的新皇朱由校没有一点经验和准备,命人去安置皇后棺椁的时候,发现左右两殿打不开,只能临时安排两位皇后的棺椁与皇帝的一同从正门进入。然而殿内通往左右两殿的甬道十分狭窄,棺椁根本过不去。朱由校被政务纠缠,无暇顾及许多,便匆忙下旨,将两位皇后和皇帝都“躺”在专属于皇帝的后殿。于是,今天的定陵地宫,左右两殿空空如也,后殿却挤得满满。
幸而后殿足够宽大,高9.5米,长31米,宽9.1米,放下三尊棺椁绰绰有余。棺椁周围有26个木箱,里面装着三位帝后的陪葬品。不过这并不是陪葬品的全部,更不是最值钱的。三尊棺椁放在一张坚实的棺床上,在棺床的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深孔,里面堆填了一些黄土。这个深孔叫金井,里面的黄土是建造陵墓时的第一铲吉土。只要看过盗墓小说,就一定对“金井”非常熟悉,那里一定是整个墓穴最玄幻的地方,也是真正宝藏的藏身之处。
明清两代的帝王的确非常看重金井,从玄学角度来说,金井比龙脉还要难寻找,它决定了整个陵区乃至整个王朝的风水走向,而且金井是阴阳之道的大门,死者可以通过它跟阳间沟通;从建筑学出发,金井其实是一个设计标尺,确定了它的位置,才能确定整个陵墓的具体设计,是整个陵区的核心。
正是因为它如此重要,历代帝王才把金井的确定当成一件大事来办。由钦天监来测算出金井的位置,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只有金井位置确定后,工部才能展开设计。设计图出炉后,交呈皇上亲自过目。皇上一旦认可,礼部就要开始选动工的良辰吉日。动工之前,还有祭祀山神、后土之神、司工之神的典礼。一切礼节都宣告完毕,才能真正开工。第一铲土要留下来,准备覆盖在金井之上。等到竣工,陆续将一些奇珍异宝,以及皇帝最喜欢的物什放进金井,最后以黄土掩盖。皇帝驾崩后,棺椁是要盖住金井的,一方面是出于风水考虑,另一方面是防止盗墓。如今定陵地宫为了方便游览,才将金井裸露。
陵村,对陵区的漫长守护
在十三陵,除了定陵之外,每个陵区旁边都有一个名字跟陵区相同的村子,比如长陵边上有长陵村,茂陵边上有茂陵村。这些村子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守陵人住的地方,使命只有一个,就是看护陵区。这里的村民就像盗墓小说里的守陵族群,看上去朴素,却有说不尽的神秘往事。如果愿意坐下来和他们聊聊天,十三陵就不再是冰冷的坟墓,而是充满了惊奇的故事载体。当然,不要妄图说服他们打开没有开放的陵区大门,看护是家族使命,他们绝对不会“格外开恩”。
十三陵神道
由于守陵人的工资并不高,古老的守陵村已经出走了许多年轻人,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寻求发展,老人们并不阻拦,只是默默留了下来,肩负起世世代代的看护使命。他们常说:“这是祖宗留下的,不做对不起祖宗的事。”于是如今的守陵人,年纪大多在50岁到60岁,他们苍老的脸上总是有一种独特的自豪,仿佛他们跟在红尘俗世中奔波的人活在两个世界,这个世界,虽然冷清,却没有欲望,也便没有纷争,平静得令人忍不住心生敬佩。
旅程随行帖
十三陵注意事项:
地宫阴冷潮湿,那里的工作人员四季都有一件棉服傍身。如果是夏季去游览,最好带一件外套;其他三个季节,也要穿得厚实一些才好。
十三陵开放时间:
十三陵的开放陵区是单独收费的:长陵50元,定陵65元,昭陵35元,神道35元,联票135元。不管去不去昭陵,联票都比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