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丽水古堰画乡讲解要点

1丽水概况

(1)地理位置

丽水市,古称处州,誉为“浙江绿谷”,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市境介于北纬27°25′至28°57′和东经118°41′至120°26′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距省会杭州292千米,距上海512千米、温州126千米、金华122千米;总面积17298平方千米。

(2)交通条件

公路

G25长深高速公路、S33龙丽温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县县通高速,与周边县市均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铁路

金温铁路横贯南北,在市区设有丽水站。

航空

丽水机场选址已经通过,2018年9月30日上午,丽水机场项目正式开工,南距温州龙湾国际机场120余千米,车程约1个小时,有专线大巴往返。

水运

通航内河有瓯江、乌溪江及瓯江支流松阴溪、小溪等,丽水市水运主要在温溪以下河段,瓯江下游温溪港可停靠海轮,有500吨级泊位二个,设计吞吐能力25万吨/年。

(3)历史沿革

先秦丽水属百越之地。

隋开皇九年(589年),建处州;开皇十二年(592年)改为括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年)改为处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处州路;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为安南府,随后改为处州府。

明景泰三年(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龙泉、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庆元、宣平、云和、景宁10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设立处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处州军政分府,先后由瓯海道和丽水、第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区管辖,辖丽水、松阳、缙云、龙泉、庆元、宣平、景宁、云和8县。

1949年10月,设丽水专区;1952年撤销专区,各县分别划入温州、金华、衢州专区管辖;1963年5月,恢复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缙云、遂昌、云和、龙泉6县;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

1978年,设立丽水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7月19日,撤销行署建制,设丽水市,辖莲都区,缙云、青田、云和、松阳、遂昌、庆元6县,景宁1个自治县,另代管龙泉市。

截至目前,丽水市设莲都区1个市辖区,辖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7县,代管龙泉1市。其中,景宁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4)气候特点

丽水临近东海,受海洋影响较大,具有较明显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势上多中山丘陵地貌,又具有较显著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丘陵山地立体气候的叠加造就了丽水优越的气候环境,为中国气候养生之乡。丽水气候的总体特征为: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丰沛,雨热同步,垂直气候、类型多样。

(5)风物特产

安仁鱼头、笋衣铺蛋、高山田螺、红烧溪鱼、卷饼、缙云烧饼等。

(6)旅游资源

4A级景区

莲都东西岩风景区、丽水市古堰画乡景区、龙泉山景区、龙泉青瓷小镇·披云青瓷文化园景区、中国青田石雕文化旅游区、青田石门洞、缙云仙都景区、缙云黄龙景区、遂昌南尖岩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遂昌县神龙飞瀑景区、遂昌千佛山、中国畲乡之窗景区、景宁云中大漈、云和梯田景区和仙宫景区、庆元百山祖景区、松阳箬寮原始林景区、松阳大木山茶园。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仙都风景名胜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窑龙泉窑遗址、处州廊桥、通济堰、时思寺、仙都摩崖题记、松阳延庆寺塔、云和银矿遗址、好川遗址、河阳村乡土建筑、西洋殿、南明山摩崖题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

(7)市树市花

市树:红豆杉;

市花:杜鹃。

2古堰画乡概况

(1)地理位置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

(2)画乡特色

“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座落于丽水市区23公里的大港头镇,是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和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其特色归纳起来就是:古色古香、写生基地、摄影之乡。

3主要景区景点介绍

(1)通济堰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通济堰现存历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坝北岸的司马庙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两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

(2)文昌阁

文昌阁,俗称八角亭,位于堰头村东首石函旁,起初为供路人歇息的场所,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的,其形制与碧湖上街的通济古道路亭非常相似。该建筑为二层歇山顶重檐结构,东西朝向,三开间,明间为通道,次间设有长板凳可供小憩。三面外砌抹灰夯土墙,东面开拱券门,西面敞开式,长8.8米,宽8.75米,面积77.18平方米。正脊4.34米,重脊7.68米,戗脊9.76米,下檐脊12.88米,西侧牛腿雕刻有精美的动物,南北墙墀头有水墨画。阁内曾悬有“文昌阁”匾,在二层塑有文昌星帝像,至今仍保存有清代重修文昌阁石碑一方。石碑为紫砾岩质,方首抹角。通高1.40米,宽0.75米,碑额首阴刻“重修文昌阁碑”,记述重修过程和捐助的人名等,于宣统元年(1909)立,1994年全面修缮。

(3)“节孝流芳”牌坊

“节孝流芳”牌坊位于堰头村三洞桥西50米处,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建成。牌坊为砖石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通高6.50米,通面宽5.40米,悬山顶,明间宽2.50米,净高3.40米,次间1.30米,明次间均置有月梁。门额上阴刻“大清嘉庆三年(1798年)无射月吉旦为国学生叶成发妻梁氏建”题记。上额置“旌表”二字匾,边饰龙纹;下额砖刻“节孝流芳”四字,用缠枝花卉纹修饰四周。四柱均有抱石鼓支撑。

该牌坊原为节孝祠,祠内曾建有楼屋,设有“南阳旧绪”“追远堂”“连枝茂阴”等,后废。今人对门厅进行了重修。“节孝流芳”牌坊结构简洁明晰,至今保存完好。

(4)堰头古民居群

在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松阴溪与瓯江中游的汇合处,有一个古樟弥漫、风景优美的古村落,叫做堰头村。它因位于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的源头(堰首)而得名,也因通济堰而闻名于世。

堰头村距丽水市区约25公里,是丽水古老的“通济古道”的必经之处。在堰头村,至今还保存着二十多处古民居和古建筑,主要有堰头村55号“南山映秀”、51号“景星庆瑞”、49号“三星拱照”、40号“玉叶流芳”、38号“光荣南极”、36号“懋德勤学”、26号“佳气环居”、56号“社公庙”,以及“节孝流芳”牌坊,还有临街的10号、12号、14号等店铺民居,较为完整地保留古村落的风貌。古堰渠、古道、古民居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2006年,堰头村被公布为丽水市文化名村。

(5)古樟树群

在堰头村沿渠两岸,现存的十余株护岸古樟特别引人注目,它们的平均树龄在700~1000年左右,个别胸径达2米。古樟群苍劲挺拔,遮天盖地,有的古樟根部已将渠道的早期大卵石驳坎包裹,与驳坎成为一体。有的古樟树冠达50多米,遮荫连绵数百米,衬托出通济堰古老静谧的自然美。沿渠的取水踏跺和埠头为村民漱洗饮用提供了方便,使古堰、村落以及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6)瓯江

瓯江,中国东海独流入海河流,浙江第二大江,位于浙江南部,历史上曾名永宁江、永嘉江、温江、慎江,发源于龙泉市与庆元县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锅帽尖,自西向东流,贯穿整个浙南山区,流经丽水、温州等市,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028平方公里,从温州市流入东海温州湾。瓯江上游是重要的水电开发地区,丽水市被水利部授为“中国水电第一市”,有著名的紧水滩电站;瓯江下游是东瓯古文化中心区域,是浙江省主要工农业经济区。流域内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旅游景点遍布,缙云仙都、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闻名全国,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7)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是指一群活动于1830至1880年间,在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镇的法国风景画家,他们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流派,或者说是艺术家群体。他们是第一批直接对照自然写生的画家,而不是在画室中创作风景画。这种创作态度和他们的对于田园风光和人物的真实写照影响了印象主义的画风。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群扎根本土的丽水画家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一直坚持在堰头村这一带写生创作,画身边的事物、画熟悉的风景、画普通老百姓过日子,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1991年开始的一年一次的“巴比松油画展”,将古堰画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给国内外的观众,使得古堰画乡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绘画、写作和摄影的人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