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复旦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山东大学2006年研)

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2《遐迩贯珍》(湖南大学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此外,该刊还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有中英对照目录。

3《六合丛谈》(华中师大2010年研)

答:《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57年1月26日创刊,由英国伦敦会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内容包括宗教、科学知识、商业行情和新闻报道。与同期其他传教士办的宗教性报刊一样,该刊已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由于主要撰稿人传教士想通过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来提高自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而该刊还刊有大量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出版一年多后停刊。

4《万国公报》(上海)(人大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5《申报》(暨南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山东大学2009年研)

答:《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6《字林沪报》

答:《字林沪报》是近代上海著名的中文商业报刊。1882年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原名《沪报》,同年8月10日改名为《字林沪报》。该报吸取了《上海新报》的教训,从报名到版式,从用人到内容,都尽量中国化,聘用曾在《申报》工作过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用连史纸印刷,定价合理,重言论、新闻和文艺。在内容方面,曾撰文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在新闻方面,因和《字林西报》属于同一报系,享有独家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因此经常刊登电传上谕和国外电讯。该报1888年还连载小说《野叟曝言》,随报送阅,是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的开端。1897年,该报出版专载文艺作品的附刊《消闲录》,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900年春,由于销路不好,英文字林西报馆将《字林西报》转售给日本东亚同文会,后者将其改名为《同文沪报》继续出版。

二、简答题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答:(1)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

18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更迫切地企图打开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外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2)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的原因

中外新闻传播发展环境和程度的差别

a.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处于相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环境里,受产业革命的推动,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具有先进的办报方法和印刷设备,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中国古代报纸相形见绌,竞争力低下,同时,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还未出现或形成相当的实力,所以,此时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外报的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这些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的外报,就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外报中的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创办,编辑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报刊迎合中国人的性格和阅读习惯,儒学与宗教结合,大量引介先进的科学知识,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吸引有识之士的目光。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商云集,外文报刊也大量出现。

2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该刊1815年8月15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月刊,木版雕刻,因读者对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5至7页,最初印500册,后增至2000册,由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州等地分送。

该刊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并开始涉及时政。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该刊的特点有: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情报。

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在形式上,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

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期封面上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3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1)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外人获得在中国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急剧增加。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人逐渐垄断中国的报业;并形成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的外报网络。在整体的外文报刊系统中,外文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并取代传教士报刊而成为报业主流。随着西方列强对华经济活动日益拓展,出版面向中国商人与普通消费者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已成为外人在华开展商贸活动的迫切需要。19世纪60年代后,中文商业性报刊迅速崛起,打破传教士垄断中文报刊的局面,出现《申报》、《新闻报》等具有很大影响的商业性报刊。

(2)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的商业报纸,以刊载商贸信息、为商业服务为特点,本身并不一定赢利;且多与外文商业报纸联系密切,作为外文报馆的附属出版物。1861年创刊的《上海新报》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它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时将各种商业信息的传播置于首位,以大部分版面刊载商业信息,且主要为字林洋行的商贸活动服务。该报每期均用大量篇幅,并以专栏形式刊载广告、船期、商业行情。

19世纪70年代后,办报已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作为贸易中心的上海出现一批以赢利为目的的报纸。这些报刊以其在经营方式、报刊业务、内容拓展诸方面的崭新态势,标志着外人办报高潮的来临。其中,《申报》是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等人合资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读者,提高销量。

a.针对当时订阅报刊者多为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特点,《申报》聘请熟谙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文人学士如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担任主笔或编辑,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申报》采用廉价纸张,压低报价。

c.《申报》重视论说,每期必载一篇,置于首页,内容涉及新闻观念、自然科学知识、反对传统陋习、提倡封建伦理等许多方面。

d.《申报》注重新闻报道,新闻量多、面广,尤其是社会新闻,已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揭露社会黑暗。

e.《申报》注重新闻时效,早期用快车快船传递信息。1882年1月,该报刊发由驻京记者拍发的一条清廷查办一名渎职官员的专电,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

f.《申报》注意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文艺作品成为它的必备栏目。1872年11月,《申报》出版文艺性月刊《瀛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

g.《申报》的广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字林洋行出版的《上海新报》在与《申报》的竞争中败北,停刊。

《申报》后,上海又出现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首先是1882年4月2日创刊的《字林沪报》,由字林洋行主办。《字林沪报》仿效《申报》的经营方式,在报业市场站稳脚跟。1893年2月,由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报》创刊,这是一份在旧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1949年5月方才停刊,先后出版达56年。

三、论述题

试析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北大2008年研)

答: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报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英文报纸,都是外国人办的。整个19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基本上是由外国人垄断的。西方人早期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社会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报推动中国报业向近现代化发展

外报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外报带来了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理念、内容、形式,到后来还带来了经营管理和运作理念,如言论自由、公正、客观等现代办报理念和操作经验,为中国报业的近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报人。外报中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多由中国人主持,从宗旨到表现形式都很注意本土化,培养了近代第一批中国的报人,如梁发、黄胜、王韬、钱昕伯等,他们中有些后来在国人自办报纸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外报的瞭望功能——让中国人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和改造中国

传媒就像“社会雷达”,能让人、社会机构、国家知悉自己在大环境里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危机,寻求处理的方法,这就是传媒的守望功能。任何社会为了生存都必须及时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以便迅速作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众传播系统,使中国具备了近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同时也为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直接影响中国的政治

早期一些报刊的创办者、主编、主笔,在鸦片战争期间曾担负军方职务或担任外事活动官员,对中国的政治有过直接的影响。如裨治文曾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的译员和美国使团的重要成员,参与签订《望厦条约》活动。另外,传教士通过制造舆论和提供情报,影响宗主国的对华决策。

(4)文化交流的功能——介绍西方文化

西方的哲学、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知识,最早主要是通过外人报刊介绍进来的,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