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

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2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指我国唐代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内容主要涉及皇帝的起居活动、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主要有: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3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新闻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邸报(北外2015年研;人大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

答: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5“定本”制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是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6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7《天变邸钞》(华中师大2014年研)

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8辕门抄(北大2008年研)

答:辕门抄是清朝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上谕部分比例较小,主要是人事任免之类的谕旨;江藩牌示部分主要是省内各级官吏的差委任免;官场消息部分比较复杂。辕门抄旨在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在近代新闻事业传入初期,不少报刊都辟有摘录辕门抄的栏目,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简答题

1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甲骨是书写媒介的一种。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如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牍,质地细薄的丝织缣帛,以及后来的各种纸。

(2)作为文字传播时代书写工具的一种,甲骨的历史意义在于,帮助人类从口头传播时代走向了文字传播时代,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的报纸诞生于唐代,理由如下:

(1)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朝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传达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但其已经具有报纸的基本属性。

(2)中国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它的外观,文中有两处记载,即“数十幅书”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关于它的内容,文中列举了五项,即“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些都是开元十二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24年至公元735年)在首都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记载,在记录这一时期史事的《资治通鉴》上都可以查到。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惟一一篇文献。孙樵的描述,为了解唐代这一类官报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旁证。

(3)“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存,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在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不仅有官报的雏形——进奏院状,有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还有现存世的两份唐代官报,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的例证。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

(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科2006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的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小报”出现的背景

“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创造了文化条件。

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予“小报”丰富的资源。

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

(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试述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答: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的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是,它却没有能够演进成近代报纸并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在封建专制统治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文书的简单状态,不能在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而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封建专制政府倒台后,这种与之相适应的古代报纸形态也必然走向终结。

(2)经济方面。古代报纸是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纵观世界新闻发展史,近代报刊的产生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

(3)鸦片战争后外报的进入从客观上切断了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鸦片战争后,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近代化新式报刊开始出现,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中国古代报纸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总之,中国古代报纸是不可能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它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