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销售面临的新挑战

宏观经济形势的挑战

很多做销售的朋友,感叹这些年商机变少。2018年的冬天,比往年更冷一些。商机减少的背后,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极其重要,因为宏观发生细微变化,对微观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需要很多基础条件,氧气、水、食物、温度等。人类对温度特别敏感,体温若超过4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就会发生严重紊乱,体内蛋白质可能变性、凝固,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体温低于34.5℃,心脑等核心器官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甚至有生命危险。体温计的温度范围是35℃~42℃,因为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有严重生命危险,测体温已经没意义了。人生存的温度区间其实非常窄,如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近或变远1%,就会使地球温度超出适合人类生存的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2年,政府宣布该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7.5%,这是八年以来GDP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拉动能力最强。2007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4%,十年后的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7%。2018年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7%。中国经济逐步从粗放型、数量型扩张转向集约型、质量型增长。因此,未建项目立项审批空前严格,不少在建项目可能停建,继续建设的项目严格控制预算,各类商机自然减少。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形势异常严峻,拉动能力下降。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从需求角度看,商机减少。从供应角度看,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国家力推“一带一路”倡议,消化过剩产能是重要目的之一。

产能过剩,对销售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愈演愈烈。有些销售人员最怕公司开新产品发布会,一旦公布了新功能,过不了多久,行业内其他对手的宣传资料上,也会出现这些功能。既然功能类似,价格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竞争更加激烈。以前,金额不大的项目,大多是几家熟悉的当地供应商竞争,现在可能会遇到很多跨市、跨省甚至跨国企业的竞争,僧多粥少,竞争异常惨烈。

雪上加霜的是,供应商的经营成本不断增长。有机构统计,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2005年涨了5倍,比1995年涨了15倍。相比人工成本上涨,不断高涨的房价成本,传递给企业的压力更大。随着更加刚性的环境保护和规范约束,很多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必将增加,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中。很多销售感慨,一方面客户要求不断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又不断压价,如果没有技术革新,很多产品恐怕已是微利甚至负利润。

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当市场商机充足时,大部分企业都会忙着扩张,很少有人会考虑提升销售人员能力。风减弱了,就能看出,哪些还在继续飞,哪些正在往下落。“冬天”也是企业练内功,提升销售能力的好时机。

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高居世界之首。

互联网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供应商的信息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客户获取信息变得异常容易。20年前,供应商掌握了最先进的思想理念、方法流程、技术和工具。销售人员喜欢和顾问一起,带着一台电脑和投影仪,去给客户讲PPT。客户边听边问,碰到有价值的地方,还会认真做笔记。临走时,客户都想要PPT材料,销售人员还不一定给。如果销售人员能请个真正懂行的专家,给客户做场讲座,很可能就会影响客户的思路,有效推动项目,获得竞争优势,甚至能在处于劣势时起死回生。

现在不同了,销售人员主动给客户发资料,客户可能都懒得看。有些公司的创始人或CTO(首席技术官,通常是公司内技术牛人)通过视频讲课,销售人员邀请客户来听,客户还爱理不理。因为今非昔比,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到想要的资料,找到很多行业内顶级专家的免费文章、音频和视频。

以前,销售人员约见客户,经常用的理由是“×总,您好,我过来给您送份新资料,介绍一下我们的新产品”,客户大多回答“好的,你来吧”。

现在,如果还用送资料的方式约客户,客户可能回答说:“不用麻烦你跑一趟,我最近也忙,你先发个电子版过来吧。”

以前,很多销售人员的作用是“传话筒”,送资料,介绍产品和案例,问需求,告诉一些自己知道但客户不知道的信息。现在这些信息都放在官网上,客户可以很方便地查询。

信息透明化,供需之间直接对接。以前很多公司大力拓展渠道,发展代理商,因为供方和需方必须通过代理商才能及时交换有效信息。现在,客户只要动动鼠标或者手机,就能找到一堆供应商。互联网越发达,依靠信息不对称生存的代理商就会越难过。

客户需求信息被贩卖,竞争加剧。以前某客户有了需求,如果项目金额不是特别大,可能只有当地供应商知道。现在,潜在竞争对手都知道。原因是,有些公司专门收集这类信息,通过互联网出售给所有的潜在供应商,从中牟利。

我见过一个卖中央空调设备的企业,他们从某公司定期购买信息。例如某企业有一个新建项目,需要用到中央空调设备。信息中会显示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分管副总、项目经理等人的联系方式,项目总预算,负责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单位及工程师电话,项目立项时间,负责项目设计的设计院、设计人员联系方式,图纸设计进度,施工进度等。平台提供的数据比很多销售人员亲自拜访收集的还全。销售人员拿到信息之后不要窃喜,因为你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对手买到了同样的信息。为什么有些客户接到销售人员的电话,就想挂掉?因为他的信息不知道被贩卖了多少次,不知道已经被骚扰过多少回。

客户更容易查找供应商信息,了解同类项目的经验。一个客户有了想法,会通过网络搜索哪些公司在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符合预期。当他找到了相关公司的信息,可以在线咨询,或者留下联系方式,很快有销售人员主动联系他。有些细心的客户,会搜索类似项目的招标结果,查看类似项目的评标结果公示,通过招投标信息,就能看到有哪几家参与竞争,各家的商务、技术和价格得分情况,最终哪家单位中标。根据类似项目的招投标信息,就能快速筛选出一些有实力的备选单位。

有位销售人员听说某家单位要进行热水系统改造,拜访项目负责人。对方很坦诚地说:“谢谢你专程过来。我们的确要做,不过我们重点考虑的是这几家公司(业内知名度较高,经验比较丰富),我们查询过你们公司,你们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今后有其他项目,欢迎你们参与。”

电商的影响也在变大。以前天猫、京东、苏宁、美团等电商,大多只有B2C业务。现在这些平台都在大力开拓B2B业务,企业板块的业务规模已经高达数百亿元。未来,这个数据会持续增长。

社群带来的挑战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客户内部类似岗位的人更容易聚到一起,参加一些政府、协会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建立各种微信群。有个销售人员长期和医院打交道,他说上至医院院长、副院长,中到各个主任和科长,小到一个网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群。

通过社群,客户可以快速共享供应商的资料。有一个售卖LED灯的销售人员,跟进一个医院项目,谈了很久,到了报价环节。客户直接问:“人民医院项目也是你们做的吧?你们给他们报价多少?给我们的价格,不可能比他们更高吧!”销售人员说具体价格是其他同事负责,不清楚。客户直接拨打微信语音电话,联系人民医院的设备科长,请对方把投标文件的价格页拍照发过来。销售人员辛辛苦苦谈了很久,希望能以一个比较漂亮的价格成交,结果到了最后,价格几乎透明。

客户反馈会放大,影响朋友圈潜在客户。市场营销里有个“1:8:25”法则。据说一个人购买了产品或服务,如果感觉很好,他可能将这种感受告诉8个人;反之,如果他不满意,他则可能向25个人抱怨。现在随着社群的发展,这个数字可能要被改写。客户用得好,不一定会帮供应商宣传;但如果用得不好,随便发条朋友圈吐槽,就会影响很多潜在客户的认知。一个客户在朋友圈吐槽几个字,就可能让销售人员损失一个潜在客户或订单,吐槽的几个字可谓“一字千金”。

客户更容易得到同行的建议。有家企业要建设视频会议系统,信息部经理在几个微信群里发了消息,询问哪些兄弟单位做过,效果如何,有什么建议。很快就有几个人跟他分享自己的购买经验,和哪些供应商沟通过,感觉哪家靠谱哪家不靠谱,最终和谁签了合同,应用效果如何。客户没见销售之前,就已经对各家供应商有了初步判断。我们经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相对供应商的广告和销售人员的介绍,客户更愿意相信同行的建议。

客户开始抱团,形成联盟。江浙地区有家民营企业,年产值数百亿元。它跟当地另外五家企业形成了一个联盟,这六家的供应商是可以共享的。当它们要采购某个产品时,首先会询问另外五家是否有成熟供应商或推荐供应商。供应商只要能和其中一家合作愉快,就有可能进快速进入另外五家的供应商库。客户在采购时,也会把联盟作为谈判筹码,希望供应商给出最优惠价格。

客户采购行为变化带来的挑战

销售等于买卖,有买才有卖,买决定卖。VUCA时代,采购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更多人会影响决策,决策过程也更复杂。以前一次采购只要两三个人决策,销售人员只要搞定几个关键人就行。现在客户会成立各种项目组和委员会,研发、生产、采购、法务等多部门多角色参与,分权制衡,按流程推进。

多家供应商竞争,招投标逐渐成为常态。有些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以前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或竞争性谈判的模式,现在都要公开招标。在政府采购或者国企采购领域,国家已经立法并且对采购项目有明确的法规进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投标招标法》等。部分企业为了规避采购风险,其采购模式和采购方式比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还要严格。有位在国企负责采购的朋友介绍,他们公司以前的规定是金额低于100万元,不用公开招标;现在金额只要高于20万元,就必须公开招标。很多民营企业也引入招投标流程,或者规定至少要几家参与竞争。

客户的决策流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同步推进的。以前客户是先有意向,然后梳理和确定需求,根据需求评估各家方案,最终做出决策,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现在,客户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时,就让供应商出方案,需求和方案评估阶段没有明确界限,边梳理需求边写方案,需求和方案可能还会反复调整。在工程建设领域,边设计边修改边实施被称为“三边工程”,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但在大客户销售过程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客户自己梳理需求的能力增强。以前客户有了想法,会先找几家供应商交流,让供应商来开展调研,协助梳理需求。需求确定之后,再细化方案,评估方案,最终做出决策。现在不太一样,如果需求不是特别复杂,客户参考同行经验,自己就能梳理需求。有位销售人员为客户提供能源审计服务,他分享过一个案例。有一次他听说某五星级酒店可能有能源审计的需求,就去拜访酒店的工程总监。工程总监拿出一份需求文档,各项要求清晰具体。销售人员大吃一惊,以为已经内定了某家供应商,是某家供应商提供了详细的需求说明。销售人员最终还是赢得了这个项目,事后交流才知道,自己竟然是第一个和客户交流的供应商。这份需求文档是酒店工程部参考了其他酒店的材料,结合自己酒店的情况整理出来的。工程部在没有和供应商接触的情况下,自己写出了详细的需求。

客户更加专业,总包和集成类大单减少。以前客户因为信息不足、专业度不够,所以非常需要一个单位做总包,总包再分包下去。现在客户越来越懂,为了降低成本,可能把一个总标拆成多个标段,大单化小。有些客户数据量较大,以前需要自己购买设备,建设数据中心机房,投资100万元,现在有可能把数据存到云端,按月付费,每月2万元。

客户更关注价值,价格竞争更激烈。以前客户获取供应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向比较熟悉的、距离不远的供应商询价。现在客户非常容易获得供应商信息,客户自身经营成本上涨,经济下行,大环境不好,采购节省的每一分钱都是利润,所以能省就省。供应商要不断地为客户创造额外的价值;如果各家供应商产品差异不大,价格竞争在所难免。

客户对采购的理解发生了本质变化。以前大家觉得采购部门就是负责花钱的,重点就是少花钱多办事,核心技能是砍价。后来,大家意识到采购部门不是成本中心,而是重要的利润中心。有些公司的采购人员的名称已经变成了“资源开发经理”或“战略采购经理”。采购人员的核心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完成采购任务,而是要结合工程目标,为公司开发供应链资源,创造更多价值。有些公司已经意识到,采购也是公司的战略部门,核心职责是结合公司战略目标,整合优质资源,帮助公司提高运营效率。

采购人员更专业化和职业化。有位销售人员准备拜访采购经理,得知采购经理正在请假,自费参加一个“价值链研习社”的学习。以前老板觉得采购谁都能干,别的事儿干不好,花钱的事儿还不会吗?有些人人品不错,在其他岗位做得不太好,调来调去,最终可能会去采购部。现在客户对采购部越来越重视,对采购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技术专家等加入采购大军。我认识一些非常好学的采购人员,在专业领域持续学习,通过了专业认证,例如ISM(美国供应管理协会)的CPSM认证;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CIPS认证。

采购人员更专业,更懂业务。以前采购人员大多不懂业务,业务部门梳理好需求,推荐几家供应商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负责砍价,走流程。现在很多公司招聘采购人员时,优先考虑有业务或技术背景的人。采购人员介入项目的时间点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销售人员大多是方案评估阶段才介入,现在可能在需求梳理阶段就介入,甚至更早。有一家世界500强公司,要求采购人员在产品研发阶段就介入,采购人员会协助研发部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共同设计产品概念,在公司内部立项。为了避免被供应商钳制,公司规定供应商必须通过采购部门和研发部门沟通,不得直接和研发部门沟通。

有些单位采购制度也在改革。有位销售人员分享了一个案例。他去拜访一家民营学校的采购经理,双方聊得不错,一起吃饭,结果竟然是采购经理抢着埋单。销售人员回到公司,愁眉苦脸,其他销售人员不理解,说你太牛了,我们从做销售第一天起,就是请采购经理吃饭,给采购经理送礼。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客户采购经理居然主动埋单,多难得啊。销售人员说,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这家单位的采购绩效制度非常特殊。采购经理的收入是基本工资加提成,基本工资不高,主要靠提成。一个项目需求确定了,多个采购经理各显神通,大家各找供应商,然后内部评标。评标也分为技术、商务和价格三部分。哪个采购经理推荐的供应商赢了,采购经理就拿提成。所以,采购经理要求销售人员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最优惠的价格。

采购部门对于供应商的成本分析更精准。有位销售人员分享了一个案例。有家客户的采购部门,通过供应商提供的设备零部件清单等信息,精确测算了供应商的产品生产成本。客户以此为依据,和供应商谈判,要求降低成交价格。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数据更容易收集,分析更便捷,产品成本和利润也更透明。

有个采购总监分享了一个案例。他们每年从某世界500强企业采购低压电器设备,采购金额较高。客户处于弱势采购地位,供应商比较强势。客户的采购总监希望进一步降低低压电器设备的采购价格,供应商不理睬。在一次拜访中,采购总监了解到该供应商今年主推新的传感器产品,销售指标没有达成,业绩压力大。采购总监动用资源,向其他客户推荐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传感器产品。与此同时,供应商营销老总协调公司资源,最终降低了低压电器设备的价格,双方达成全方位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合作非常愉快。

商业环境的进化

传统社会是人情社会。在大客户销售领域,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是“关系型销售”。他们崇尚“销售就是搞定关键人”。这一派对销售理论不屑一顾,认为只要和客户关系好,就能签大单;关系不好,说什么都是扯淡。关系型销售是用一切手段投入,换取客户在情感上的支持,帮助赢单。关系的背后,表面上看是人情世故、身份地位等,归根结底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十多年前,老销售向新人传授秘籍,最常见的是“三扣神功”。第一是纽扣,搞好关系,所谓的“先做人再做事”“先做朋友再做生意”。方法有多种,比如先请客户吃饭喝酒。第二是回扣,搞定关键人,谈好利益分配,和客户一起发财,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第三招是折扣,销售人员最擅长讲故事,夸大销售难度和竞争,向公司申请特价,给客户非常优惠的价格,低价签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府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逐渐形成了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商业环境随之进化。在很多事业单位和国企采购过程中,纪委和监审的作用越来越大。

采购环节曾经是商业贿赂和腐败的重灾区。随着政治和商业环境的进化,很多供应商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近年来,各种商务攻关、高端宴请、请客送礼、围标串标等行为得到了遏制,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暗箱操作、干扰招标等行为大量减少。

外企非常重视合规,采购人员一进入公司,就要接受职业道德准则(CoC)、反腐败和商业贿赂规定(ABC)、礼品政策(gift policy)等培训。随着国内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也开始重视反腐。例如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公司,都设置了反腐部门,通过内部审计和监督,以及与司法部门联合等方式遏制各种腐败行为。信息社会,采购的圈子也更加透明,大部分采购人员也不会因为暂时的利益,忽略了自己在圈子内的名声。

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通过血缘、亲缘、地域、同学、商会等纽带,形成各种“小圈子”。可喜的是,随着时代进步,中国开始走向法治社会,契约精神开始孕育,商业环境逐步净化。传统的大客户销售遭遇了空前的挑战,销售升级迫在眉睫。本书将探讨,在这些变化之下,遇到商机之后,如何分析项目形势,制订精准推进策略,步步为营,提升项目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