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爱国主义是一种集民族高尚的情感状态、积极的价值取向、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虔诚笃定的精神信仰等丰富内涵为一体的宏大的精神构建。自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的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变更与交替着。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整体追求,中国音乐在气质上洋溢着以民族主义的复燃所点亮并升腾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突显着对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自豪与缅怀,同时也记叙着近代以来对衰落的悲吟与当代重振复兴的努力和希冀。所以,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创作总体上便是在爱国主义的语境中催生并发展着的,呈现出悲怆而壮美的精神气息。从艺术的形态与表现载体而言,中国近现代优秀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则体现着积极的世界情怀,对不同文化(尤其是西方)的关注和吸纳拓宽着中国音乐家的艺术视野和表达深度,这种宽阔的文化胸怀和虔敬的艺术追求将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下的中国音乐创作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很多层面已经国际化的状态下,我们不该淡忘了那些在这一历程中为中国音乐的现有高度做出了奠基性与探索性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存在,中国音乐才有了现在的璀璨与芬芳。

爱国主义经典音乐的创作实践是在近现代中国文化之门向世界敞开的状态下展开的,无论这种敞开是被迫的还是自觉的,外来音乐(主要是西方音乐)的创作思维及相关技术手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影响着中国音乐创作的实践。从专业创作的视角而言,西方音乐自巴洛克时期以来所生成的有关音乐构成的技术原则与审美标准,自20世纪以来强势地浸入中国音乐创作实践的各个方面,西方音乐中的技术原则及相关结构形态无疑对中国音乐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客观地讲,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低落状态使国内的音乐工作者也只能以谦逊的态度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所幸中国传统文化自汉唐时期所养成的开放胸襟从来都未拒绝优秀的外来文化,化而融之的文化策略原本就是我们的传统,中华文明的发展就是因为这种有容乃大的文化精神。从音乐艺术的层面而言,中国传统音乐固有的表现手法与结构形态,显然承载不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命运悲壮跌宕的宏大表达。当西方音乐的各种艺术形式可以为中国音乐家提供必要的表现手段时,在不缺失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自尊的基座上积极地学习和吸纳西方音乐,这便是20世纪大多数中国音乐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

作为生长在20世纪下半叶的我们这代人,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层面对我们的影响与感化是我们心灵记忆中难以忘却的,它陪伴着我们少年时期的成长,给予了我们在青春年华中对理想追求的滋养。当下的我们虽已步入不惑之年,但依然感念于它在我们生命展开的岁月中所给予的精神馈赠。当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运用我们有限的专业知识对这些作品进行相关的技术性梳理与审美性讨论时,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一种澎湃之情,但也感到了更多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音乐艺术所呈现的多元性状态中,流行通俗音乐文化的强势发展及其在受众层面上的较大覆盖面,客观上稀释或遮蔽了人们对包括爱国主义题材在内的内容表现上具有深刻性、形式载体上具有更高艺术性的严肃音乐的认知和审美热情。时代需要通俗,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丢失了在历史中已经拥有的深刻和庄严。

本书的整体写作构架由刘之拟定,包括四个相应的内容分析与形态研究层次。其中,刘之担任第一章、第二章的撰写;张碚担任第三章的撰写;段勇担任第四章的撰写。由于我们的认知深度及经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与各方专家指正。

刘之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