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价值——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医疗卫生领域也进行了多轮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尚未彻底完成,但户籍制度对我国人口流动的限制作用已经不复存在,这促进了我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在1980—2010年的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不到20%提高到近50%,预计到2030年,中国2/3的人口将生活在城镇地区。但是,由于户籍改革的不彻底性和政策设计的复杂性,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仍然未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社会保障,也未能解决好城市扩张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这意味着在户籍制度被逐步淡化甚至取消的时代,城乡部门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割裂,农民工与城镇本地户籍人员的社会待遇仍具有显著差异。

在消除城乡二元隔离的进程中,未来中国人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仍然是进一步实现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而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间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为了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开展和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的完善,改善农民工的医疗行为和健康状况,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经历了探索试点以及逐步完善的过程后已经越来越成熟,但在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下的农民工实际参保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本书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就这一问题的若干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相关结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4.1 学术价值

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和完善,医疗保险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新医改”时代下农民工这一特殊又庞大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因此,关于在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农民工参保效果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不仅能够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增添新的理论和实证成果,也能够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提供学术支持。

1.弥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学术界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己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已有研究多是局限于某个现象、讨论某个问题或针对某个区域所进行的,或是仅仅从宏观层面对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险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模式和优化途径进行梳理和总结,但是对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所建立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是否有助于改善农民工在医疗、健康和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中将基于最新的全国入户调查数据,利用卫生经济学中标准的3A(Accessibility, Afford-ability&Appropriateness)框架来系统性地评估各种现存保险平台对农民工医疗服务使用率、看病经济负担、健康状况及劳动力转移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填补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而有关医疗保障体制对农民工劳动力流动和返乡行为的研究在文献中更加亟待补充。目前,关于我国新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多限于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而在国外文献中提到的诸如“吸纳效应”“拉回效应”等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受到数据等因素的限制,既有研究尚未能够综合考虑两类保险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工劳动力迁移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本书基于理论模型及实际调查数据,同时对上述“吸纳效应”和“拉回效应”的存在和强弱进行定量检验,以期填补相关文献的空白。

2.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目前,我国虽然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中已经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农民工作为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既同时具有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的基本特征,但又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具有自身的明显特点。在中国目前具有城乡二元性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对处于“夹心层”的农民工而言,无论是城镇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都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医疗保障需求。目前已经有诸多城市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农民工医疗保险,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看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其实际的参保效果也需要实证研究来检验。

只有通过研究新型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农民工参保情况,才能够时时把握政策的实际效果,找出漏洞并不断改进,这不仅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学术支持,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理论。此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城职保、城居保和新农合为主要平台,以商业健康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医保问题的研究也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相关理论,并对改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有效指导。

1.4.2 现实意义

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参保效果的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研究“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热点问题的切入点,本身还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1.改善农民工群体的健康状况

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农民工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我国农民工的当前人权状况,国内和国际社会多有诟病。而健康权则是诸多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农民工合法权益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只有农民工的健康得到保证,其他权益才能体现其价值。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享有城市户籍,从事着艰苦的工作,但却只有比较微薄的收入。在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的健康状况更是令人担忧,但自身的收入水平又对他们的医疗行为造成一定的限制,而农村户口使他们注定无法和城市市民享受均等化的医疗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很可能不去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甚至在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时也不去积极就医,这使得农民工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因此,这一群体更加需要针对他们而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来获得相应的保障。通过医疗保险的设计能够为他们减轻医疗费用的负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并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以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

2.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土地到城镇就业。由此形成的农民工群体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一大来源,在劳动力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趋势相对应,农民工返乡规模在近年来也一度上升。从2004年开始,中国部分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根据2004年9月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据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和一些专家估计,当时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人。东莞对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进行调查,其中17%的企业表示有用工短缺,缺口近27万人。福建省泉州、莆田两市用工缺口共约10万人。浙江省温州市等用工较多城市也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

由于大量农民工的返乡流动,很多用工企业遭遇了“招工难”甚至“一工难求”的困境。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劳动力城乡流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医疗保险福利的不可携带性和城乡保障平台的分割性,劳动者往往根据医疗保障的可及性改变其进出就业市场的决策或选择就业迁移的方向,从而使农村和城镇医疗保险可能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推力和拉力。例如,由于医疗保险的参保资格往往与被保险人的就业状态相关,劳动者往往根据医疗保障的可及性改变其进出就业市场的决策。

根据农民工进行生产的行业的特点,他们是极度需要工伤和医疗保障的人群。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完善,能够解决农民工生产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在发生意外伤害时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民工增收,从而推动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妥善解决好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有利于缓解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运行。

3.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农村经济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而在城市以社会化工业生产为主,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入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行列。农民工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户口却保留在农村,无法享受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而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与农民工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制度,也是城乡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因此,切实研究解决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关系到城市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在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要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面,就必须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城职保、城居保和新农合为主要平台,以商业健康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但也造成了我国一些独有的问题,对于农民工在这一体系下的参保情况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4.推动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医疗保障能够在农民工发生医疗支出时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从而激励他们进行更为积极的医疗行为,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更高效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这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带动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城市中农民工用人单位的正常稳定运营,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于户籍的原因,他们的特殊身份使他们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大多数都被城镇医疗保险拒之门外。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享有新农合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就业,医疗保险的不可携带和较低的统筹水平使其农村合作医疗的福利成为“远水”,无法解其“近渴”,这就造成了社会的一大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化解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那么很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一大来源,农民工群体数量众多,一旦矛盾激化,社会稳定将会遭到严重威胁。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将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缓解社会差距和矛盾,形成充满活力、有序安定的社会局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研究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稳定。

总之,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我国城市劳动力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事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每一位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和医疗行为息息相关。经过多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全国多数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来着力改善农民工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但其实际的参保效果却尚未得到全面的评估,从而给未来的改革之路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通过本书的研究,我们期望可以对我国新型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未来进一步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改革指明方向,从而有利于建立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保障体系,促进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的整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