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
- 杨海涛
- 1981字
- 2020-07-09 18:11:04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物品供求矛盾
正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公共物品的供求矛盾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公共物品的需求增加和供给不足同时发生的时候,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物品供求矛盾”就成为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需求膨胀
根据瓦格纳的观点:随着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对照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实,“瓦格纳法则”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社会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必然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
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共需求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的契约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迫使政府不断完善立法体系,增强司法组织和监督体制的公正性。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大规模迁移,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来维护社会秩序。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垄断问题”日益显性化,在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中,迫使政府给予适当回应。④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的体制改革难题,正在成为阻碍中国居民福利水平提高的重要瓶颈因素。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和“民声”。针对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各级政府给予积极回应;努力通过改善行政管理效率和调整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强调“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二、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需求,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缺乏足够的行动资源,传统供给机制正在逐渐萎缩;同时,新型的多元供给机制也未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直接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1.传统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这里所谓的“传统”并不久远,仅仅指代“改革开放之前”。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的几乎所有公共物品都由政府机构来负责提供。政府机构控制着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且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的“天然”责任。通过政府管制的各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居民可以几乎免费地获得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物品。
然而,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企业逐渐脱离政府控制,成为具有独立权利和独立行动能力的经济主体。与之相应,企业单位也摆脱了提供社会福利的历史角色,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被“退回”给政府。事实上,在中国改革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依然承担着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责任。
随着中国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政府逐渐意识到,提供公共物品的“天然”责任未必是合理的,它逐渐尝试将这种责任剥离出去。例如,①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让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分担教育成本,使高等教育转变为“俱乐部物品”。②通过医疗体制改革,使就医者直接承担医疗成本,然后政府机构利用医疗保障体系给予适当补贴。
毋庸讳言,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图景中,中央政府将会逐步收缩活动领域;除了国防、义务教育等“纯公共物品”之外,中央政府正在逐渐放弃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同时也在放弃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除“纯公共物品”之外的大量“俱乐部物品”和“公共资源”应当由地方政府来提供。然而,地方政府具有提供这些“准公共物品”的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许多学者指出,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权”被极大削弱,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与之同时,随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的“事权”则逐渐增强。“财权”的削弱与“事权”的增强结合在一起,使得地方政府往往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自然会影响到地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2.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供给机制
在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上,传统经济学已经通过“市场失灵”理论,否定了完全通过私人企业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实践表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缺乏提供公共物品的足够动力,那么究竟依靠什么力量来提供公共物品呢?这个问题是目前学界广泛讨论的重要命题,它必须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
根据康晓光的观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权力多极化”过程,伴随着政治领域的权力减弱,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权力正在逐渐成长,原先那种政治领域垄断所有权力的“单极结构”正在向三个领域分享权力的“多极结构”转变。[29]在这种“权力多极化”的历史场景中,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不能简单地交给政府机构、市场企业、民间公共组织或其中的某一个。更加可能的局面是,政府机构、市场企业、民间公共组织进行合作,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
然而,这三种组织形态未必总是能够进行有效合作,这就极大地限制着它们的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因此,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共物品的需求膨胀与供给不足结合起来,直接导致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物品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