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社会工作从何而来

R任务描述

本项任务通过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社会工作是如何产生的?

2.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D导入案例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发布

2015年6月12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

数据显示,2014年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60万个,比2013年度增长9.7%,全国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3万个。社会团体30.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9万个,基金会4044个,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6.2%、13.3%和13.9%。2013年,全国实际接受现金及物资的社会捐赠总量为954亿元。其中,货币及有价证券捐赠750.87亿元,物资捐赠折价203亿元。另有彩票公益金社会公益使用量为118亿元,当年志愿服务捐赠折算价值约412亿元。全核算社会捐赠总量为1484亿元。

蓝皮书指出,慈善会系统和基金会系统始终处于中国社会捐赠的主导型地位,约占中国慈善捐赠资源接收量的80%。基金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变革期,非公募基金会的增量已经由井喷期步入平稳增长期,公募基金会也在变革自身的收入结构,社会捐赠在基金会系统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发生微妙变化,逐步呈相对降低趋势。民政系统接收捐赠量相对降低,已经不足百亿元。

从捐赠源头来看,民营企业继续领衔“慈善捐赠脊梁”称号,超大额捐赠数量相对降低,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步入一种理性捐赠的状态,在继续布局各自公益慈善战略的路径上,组织化、捐赠委托、直接捐赠三种形态继续在浓厚的社会慈善氛围中发酵。

(资料来源:http://intl.cssn.cn/dybg/gqdy_gqcj/201506/t20150617_2038110.shtml,有删减。)

案例思考

1.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的慈善投入有如此大幅度的增长?

2.根据本任务学习的内容,试分析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

T体验活动

请5位同学分别扮演“国王”“乞丐”“教育大臣”“生产大臣”“医疗大臣”,除“国王”之外,所有人拿着写有自己身份的纸面对面站成两排,“国王”手上拿着写有1千万元的卡纸向其他人走去,向每个人提问:“你有什么需要?”扮演其他角色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身份提出相应的需要,并尽可能地说服并打动“国王”以争取得到“国王”手中的资源。“国王”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最终的决定。

活动后分享:

1.请扮演“国王”“乞丐”“大臣”的同学分别谈谈对于活动的体会。

2.讨论现实社会中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如何进行的。

Z知识链接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工作学科的产生与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工作产生并成为一门专业和学科是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西方欧美国家,其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的福利思想。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来作为欧美国家思想的源头,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古希腊文化注重与他人分享以获得幸福,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便是宣扬平等自由的精神;古罗马宗教鼓励富人帮助穷人,把帮助穷人列为富人的宗教责任,富人通过帮助穷人获得尊敬;古希伯来人则强调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这些思想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在近代欧美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基督教的基本观念是“博爱”,宣扬的是无条件的爱,不求回报的爱。爱亲人、爱朋友、爱陌生人甚至爱自己的敌人。基督教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后,一方面虽然禁锢了民众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将博爱的信念深深地植入民众的内心,无形中推动了“利他主义”观念在民众中的普及与深入。人们在爱的感召下,自然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情之手。

(3)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如果说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来文明与基督教文化是社会工作的思想源头,那么,人道主义价值观念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直接的影响。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提倡人性的解放,呼吁人性的自由和平等,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神的奴仆。人道主义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影响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直接动力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这不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冲击。以前的那种人依附于土地的闭塞状态,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状态逐步消逝,而变为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状态;种种宗法关系被破坏无遗,金钱关系代替了一切;一切古老的关系及素来被尊崇的见解和观念被逐步消除,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一切固定的社会规范都逐渐解体,而一切新形成的关系尚未固定就陈旧了。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社会生活在繁荣的同时变得动荡不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面对这一切,许多人开始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可以说,这是催生社会工作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工作的出现

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中期,为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志愿性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

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受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影响,其城市贫困问题也十分严重。为了解决当时的贫困问题,最先由教会开办了济贫事业。随着贫民的增多,教会财力入不敷出,政府逐渐接办了教会的工作。伊丽莎白执政以后,颁布了一些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的《济贫法案》(Poor Law)最著名。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济贫法案》有以下具体规定:(1)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名,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有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立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收容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再由教区救助;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6)把贫民分三类:体力健全者进入“感化院”或“习艺所”工作;不能工作者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予“院外救济”;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则设法领养或寄养。

《济贫法案》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事业的方式。其中,教区须为所在地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这些原则表明,政府真正接受了对无力自供者的救济义务,成为后来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而政府的参与、专人的负责、院外救济的实施等做法,也已隐含了某些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

2.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德国也是工业化较早的国家,所遇问题与英国相似。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德国汉堡市于1788年开始实行所谓“汉堡制”。该制度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该市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名和赈济员若干名。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为失业者介绍工作;把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把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食者不准施舍,取缔无业游民并不让贫民养成依赖习惯。该制度实施13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因为贫民不断增多和救贫人员不足而趋于衰落。

1852年,爱尔伯福市修正并改良了“汉堡制”,提出了“爱尔伯福制”。该制度将全市分564段,每段约居民300人,其中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一名,综合管理济贫工作。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赈济员要先到求助者家中做家境调查,查明确实需要才给予补助。补助后仍需每两个星期前往调查一次。发给赈济款必须是法定的最低标准,不许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管理游民等。赈济员为荣誉职务,由政府分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全市每14段为一赈济区,每区设检察员一名,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每两星期开一次会,由区监察员做会议主席,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并制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由全市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总体支配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两个星期开会一次。

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着助人自助、不让贫民养成依赖心理等原则,并都有相应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这些精神和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于1869年在英国首次出现,1877年扩展到美国,形成了一个风行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运动。随着英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失业人口日渐增多,加之《济贫法案》的实施并非尽如人意,因而人们对贫民问题更为关注,各种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建立。他们征募捐款,救济贫民。由于这些组织缺乏联系协调,出现了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等现象。索里牧师有感于这种状况,建议成立理事会以协调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活动。于是,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

慈善组织会社的目标是要把英国尤其是伦敦的慈善事业组织起来,使之密切配合,发挥最合理作用。第一,成立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每区设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第二,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询问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收集有关申请救助者的资料,使同时向多个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真相。第三,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第四,提高救济款配额,使其能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美国的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于1877年在纽约布法罗成立,由于在人口稠密地区独立性的福利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迫切需要协调机构。随后,美国另一个社区福利机构——社会机构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的工作是专门收集资料,并阐明从中获得的社会需求、社会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方面的。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产生有很大贡献。一方面,他们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调查后按个别情况对每一案件分别处理。这种个别化做法促使了个案工作的产生;另一方面,他们推动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继慈善组织会社后,英美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Settlement Movement)。自1884年英国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汤恩比馆(Toynbee Hall)后,美国也于1886年创立了睦邻组织。该运动源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英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和实际解决;二是发起人有感于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虽然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但同时造成了贫富分化。他们认为,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不但可以使贫富打成一片,实现政治平等与民主,而且可以使贫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同时,知识分子与贫民共同生活,可以促进对贫困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合理解决。

在上述背景之下,巴尼特(Barnett)牧师1884年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了汤恩比馆。该地区为伦敦最贫困的教区之一,有许多失业者、患病者及住在污秽拥挤住宅里的人。于是,巴尼特发动当时就读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前往该地服务贫民,与贫民共处,以便实际了解贫民生活情形,研究对策。当时,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汤恩比(Toynbee)与巴尼特志同道合,与贫民共同生活,为贫民服务,但不幸因肺病而死,年仅30岁。为纪念亡友的牺牲精神,并号召知识青年为贫民服务以继承汤恩比的遗志,巴尼特约集友人成立了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汤恩比馆”,这也就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第一座美国睦邻服务中心于1886年在纽约成立,三年后,芝加哥建立了最著名的睦邻服务中心——赫尔大厦,在它的带动下,类似的邻里服务中心很快出现在美国的其他城市。

睦邻服务中心有几个特点。第一,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的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其口号为“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相亲相爱”。第二,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开展工作。第三,尽量发动当地人力,培养其自动自发和互助合作的精神,为地方服务。第四,除了使社区睦邻中心成为当地的服务中心外,还尽量设法将本国及外国的文化介绍给当地居民,使之亦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睦邻组织运动对于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它说明社会工作旨在寻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同时入手;社会工作应随时依据实际需要来安排工作,并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并以促进全面的社会福利为目的;进行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仅可用于个案工作,而且可用于团体工作与社区组织。

英国《济贫法案》、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英美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以解决贫困问题为己任,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们需要。从事该工作的既有民间团体,又有政府部门,工作对象主要为贫民,而且把服务传递给贫民的主要是志愿工作者。该时期的社会工作因此而被视为志愿性社会工作。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随着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训练和教育的演进以及专业组织的建立,社会工作日益走向专业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已进入专业发展的阶段,它表现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形成、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的出现。

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E.芮奇蒙德(Mary E.Richmond)发表《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此后,她又发表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此后,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也积极开展起来。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被接受。另外,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后来,社区社会工作者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团体,并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去解决社区中的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19世纪末,社会服务机构开始关心其为贫民和独立人士服务的连续性。改善贫民状况协会和慈善组织会社从其建立之初就对志愿人员提供一些服务训练。1893年,在英国,由济贫院和慈善组织会社建立了一个两年制的“慈善训练”学校,开创了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的先河。1898年,美国慈善组织会社举办了为期6个星期的夏季训练课程,1910年后增至两年。1946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审议会成立,该协会的成立统一了社会工作教育标准,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制度化,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工作专业界对专业知识的垄断,从而使专业教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入口。

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进程。美国于1918年成立了“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1919年成立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后来社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工作者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专业组织。1956年,在55个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社会工作联盟,这个联盟的成立,使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扩展到世界范围,而专业组织在世界范围的建立更推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社会工作

1.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就其专业标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只有短暂的历史,但从一般性助人活动来看,中国自夏商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君主统治思想的一部分,是一种治国之策,但仍然为处于困苦境遇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特征,它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家族。在传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生产力,获取充足的食物,同时,为了能互助互济,共同抵御因为自然灾害或疾病带来的困窘,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并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

(2)同乡。在血缘关系无法顾及的情况下,人们因为同处一地,朝夕相处形成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同乡、同村之间的帮助结成的地域关系成为提供生活安全保障的另一道安全网。

(3)行会。行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民间组织,是指有共同利益的人以行业为纽带结合起来,在维护同行的经济利益、调节商业纠纷、订立行规、训练学徒、介绍熟人寻求职业等方面,提供了经济照顾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4)宗教。宗教是另一种不可忽视的民间社会救助力量。在中国民间,佛教和道教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佛教的济世渡人、乐善好施,道教的积功累德、安己利人等宗教道义在调节人与人和谐相处、教导教徒帮助他人、救济贫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设置的“悲田院”“养病坊”等,主要收容孤儿、老人、穷人和生病的人,经费由官府支付,而管理则由寺院的僧尼来负责。

2.政府的社会救助制度

(1)保息六政。据《周礼》记载,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其中,“六养”就是指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福,即爱护儿童,赡养老人,提供社会救助、医疗保健,维护社会安全等,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周朝还以本俗六安万民,即一曰微宫室,二曰祖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也就是说,住宅建设和精神伦理建设要并重。福利的真义应该是物质与精神兼有,整体和个体兼顾,政府与民众并举。为使民众能够生得其所、活得愉快、死得安全,不仅要慈幼、养老,而且还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来配合。

(2)九惠之教。《管子》一书中写道:“入国四荀,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些内容类似于现在各国实施的老人福利、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婚姻咨询、健康服务、创业服务、就业服务等。

(3)社仓乡约。社仓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是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救济设施,由当地群众捐集粮食,或是由政府贷给粮食,在各乡设仓储存,在灾荒之年用以救济百姓。

乡约,就是指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大约起始于北宋的“吕氏乡约”。该乡约由宋代蓝田吕大钧及其兄弟、邻里亲友以书面的形式约定而发起,内容分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相恤四大项,后经朱熹倡导而推至全国。

(二)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20世纪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社会危机长期持续,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不时处于危急状态。同时,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的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它在世界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三)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的社会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实行“单位体制”,与落后的小农经济条件下靠家庭、家族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反,政府希望组织力量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政府不但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而且也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责任人。于是政府成为全能政府。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或单位,并通过国家工作人员,以行政程序和行政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靠行政架框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这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我国的行政人员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的话,那么,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979年,我国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加之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些学校随即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与此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现在的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Y阅读案例

锡城掀起社工热 社工证通过率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你社工证考过了吗?”在锡城各大社区居委会,这是个流行的询问语。此外,一些养老机构中,连护理员和保育员都会去考社工证。截至目前,无锡市共有9410人通过审核报名参加社工考试,其中已有2582人取得资格证书。无锡人考证热情很高,近两年社工考试通过率在江苏省内排第一。

政府推手,社工证成“小巷总理”最热衷的证书

在黄巷街道杨木桥社区,今年刚生完孩子的尤敏一回到社区,第一件事就是考社工证。对她来说,孩子才几个月大,还要在工作之余抽时间考证,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她表示,所在的社区,几乎每个工作人员都在为这张证书努力。“男的45周岁以下,女的40周岁以下,上面都要求有社工证”,符合条件的人都会去考证,目前社区5名80后人手一证。

而在这背后,政府的推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南长区为例,截至2013年7月1日,在编专职社工的年工资待遇达到55381元。该区还定期推出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面向社工开展“竞争择优进编”工作。社工收入和地位的变化,让社工证的含金量大增。

无锡市为了鼓励考生参加考前培训,对于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都给予相应的学费补贴,并提供免费餐饮。

社工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的新职业

河南姑娘任琳琳是南长区的一名专职社工,她负责的一个叫作“童梦家园”的项目,是专为那些外来打工者家庭的孩子提供融入帮助的。这个周末,她将邀请中信银行的工作人员给小朋友们讲压岁钱的增值方法,还将邀请幼儿园的教师来教授手工,同时还要为现场服务的义工朋友进行一些维护方面的培训。这个项目执行约有两年了,每次要为50个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服务,从而有效地让这些孩子融入无锡的城市生活中。

而像任琳琳这样的社工目前已开始活跃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婚姻家庭、残障康复、教育辅导等方方面面。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社工不是社区工作者,不做行政事务,也不像义工利用业余时间助人,而是通过协调各种资源,促进社会发展并获得收入的一种职业。例如,当一个企业家行使其企业责任时,他也许不知道如何找到并帮助一位孤独的老人,社工正是执行者,由其来执行这份善意。

社工是高端人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据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魏晨介绍,在苏州等地,作为高端人才引入的社工,在社保和买房上都有优惠。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地位。

在广州、深圳等地,社工独立于政府之外,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他们通过自己的服务,解决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有人预言,随着政府购买服务、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基金会捐赠行为的增多,社工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资料来源: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3/11/16/019308361.shtml,有改动。)

S思考题

1.催生社会工作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哪些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