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主导工业化

回顾历史,不同的国家走过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这不同道路的关键差别在于是政府主导工业化,还是私人资本主导工业化。说起来也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最后都实现了工业化,不过其间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是英国,它的工业化是由私人资本主导的。英国有二百多年手工工场的历史,早已有由私人经营的手工业。这些私人手工工场自然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赚钱致富是他们经营的唯一动力。当英国国内针对本国产品需求增加,而政治制度又有利于企业发展时,这些手工工场就发展为现代企业,推动英国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是利润来指引工业化的,先从赚钱的棉纺织业开始。随着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了以蒸汽机和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时代,又进入了电子化学时代。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英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动力来自人的利己之心。换言之,目标是富民的,但最后实现了强国。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过贫富对立、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市场机制有调节能力,政府也在发挥作用,补充市场的不足。所以,沿着这条路最后同时实现了“富民”与“强国”。

一些后起的国家走的并不是这样一条路。英国这样先富起来的国家,对后起的国家实行殖民统治,或用商品摧毁这些国家传统的经济。这些国家醒来时发现,它们晚了,于是就急于崛起。有这种感觉的是上层统治者和精英。这些国家并没有英国那样发达的手工工场,也没有足以使经济崛起的私人资本。于是就由政府来推动工业化,赶上先进国家。选择这条道路,对于落后国家而言也是不得已的。但由政府来主导工业化就与私人资本主导有了不同的目标与走法。

政府与上层精英追求的首先不是“富民”而是“强国”。要使国家强大起来,立于强国之列是他们最迫切的追求。“强国”要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开始。这就要由政府投资于这些工业部门或由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发展这些部门。工业化从重工业或军事工业出发与从纺织这类面向市场的轻工业起步就引起了许多不同。

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当从纺织业起步时,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积累大量资本用于以后的重工业。但在一起步就以重工业为龙头时,把资本用于投资就只有以减少消费为代价。为发展重工业而让人民勒紧裤带是唯一的选择。走这条路的国家在开始阶段时是只有“强国”而无“富民”的。计划经济下的苏联是个典型的例子。重工业强大了,军事和空间工业可以与美国对抗,但轻工业品既少又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工业大国的地位极不对称。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本国国民的福利为目标。重工业强大了,军事力量强大了,但人民长期处于贫穷之中。走这种为工业化而工业化的道路,有什么意义呢?

政府主导工业化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在“强国”的目标之下,人民的自由被剥夺了。为了国家的强大,人们牺牲了物质与精神享受,失去了自由。在这种“强国”的气氛中,发展起来的不是自由之精神,而是军国主义。德国和日本走的都是这条路。这种崛起不是和平崛起,而是侵略崛起。它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由政府主导工业化的国家当然不会都走上军国主义之路。但有几点是共同的。一是在由政府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时,政治上是专制和独裁的。二是私人经济得不到发展。国家投资的增加自然减少了私人投资,而且政府的企业或由政府支持的大型私人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这使其他企业无法进行公平竞争。走这种发展道路时,政府扶植一些大的私人企业,这就引发了官商勾结背后的种种腐败行为。三是投资效益低下。政府不以利润为目标,为了实现“强国”的目标可以不计成本。这时仍然会有私人资本推动时的贫富对立和环境污染。不过这时的贫富对立是政府官员和由政府支持的大资本家与人民的对立,比私人资本推动时要严重得多。重工业的污染也比从轻工业开始严重得多,何况还有政府的允许。

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的确可以比私人资本主导更快,使一国能在短时间内崛起。落后国家在经济发展开始阶段作出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要由政府推动走向由私人资本来主导,走自由市场经济之路。德国和日本二战之后走上了这条路,才有了今天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同时实现了“强国”和“富民”,也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民主政治和以人为本。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但并不是现代化本身。政府主导可以实现工业化,却实现不了现代化。

从政府主导向私人资本主导的转变关键在政府。只要政府愿意,这条路并不难走。如果政府阻挠,走这条路也是改变不了的历史规律,无非用的时间长一些、道路曲折一些、付出的代价大一些而已。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选择“自愿”而不是“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