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会计等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粗线条的描绘,但所反映的只是概括的指标,并不能够详细揭示企业各种不同的经济业务的影响,远远不是单纯借助于会计等式就能够进行全面反映的,为此,必须通过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才能分门别类地、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引起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在会计上,正是通过记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来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但是,不同的会计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即使是同一项会计要素,其具体内容的性质、流动性以及形成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例如,货币资金(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都属于资产,但它们的流动性和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货币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可以直接作为支付手段,用于购买商品或清偿债务。而固定资产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如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它能连续在若干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而不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按其磨损程度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所生产的商品产品中去,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随着产品价值的实现而转化为货币资金。因此,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提高会计核算资料的使用价值,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将各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做进一步分类,这种分类的项目在会计上称为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例如,为了核算和监督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需要设置“库存现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账户;为了核算和监督各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需要设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账户;为了核算和监督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增减变动,需要设置“主营业务收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账户,为了开设这些账户,就必须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不同分类,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对于明细分类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
(2)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会计要素不同分类,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五大类。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企业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如表2-3所示。
表2-3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能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各方提供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课堂讨论
企业设置的总分类科目一定都要有所属的明细科目的名称吗?为什么?
二、会计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设置会计科目只是规定了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为了能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还必须根据设置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正确运用账户,分门别类地核算和监督由经济业务引起的各会计要素的变化,对于加强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账户的分类
账户的分类和会计科目分类一样,可将其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等。按照会计科目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的不同,相应地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户。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所谓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指账户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以及每部分反映什么内容。
随着企业会计事项的不断发生,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就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管多么错综复杂,从数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内容和账户的性质。
一个完整的账户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
(2)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
(3)凭证编号,即表明账户记录的依据。
(4)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
(5)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及余额。
账户的一般结构如表2-4所示。
表2-4 账户的一般结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教学上可将上述账户结构简化为“T”型账户,如图2-2所示。
图2-2 “T”型账户
每个账户记录的数额通常可以提供四个金额要素,分别是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会计期间(月份、季度或年度)内账户所记录的增加金额的合计。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会计期间(月份、季度或年度)内账户所记录的减少金额的合计。
期末余额是指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与本期期初余额之和。
四项金额的关系是: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余额。期初余额一般与期末余额的方位一致,两者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位于账户中登记发生额增加的方位。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账户在一定期间结束时都有余额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反映了一个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结存情况。既然反映的是结存的数量和金额,它们就都存在余额。而“收入-费用=利润”的等式,揭示的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在期末要求计算利润时,就必须将收入、费用等账户予以结平。因此,一般来讲,在期末要求计算利润时,收入、费用等账户没有余额。
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会计科目既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一定的格式、结构和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
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会计科目没有结构,而账户会有结构?为什么账户的结构只有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