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开放褐皮书(2016--2017)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 1830字
- 2020-06-25 07:15:30
前言
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开放褐皮书(2016—2017)》,以“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主题,着重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问题。“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一个总纲,既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重要平台,又是中国统筹“双向开放”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把“一带一路”的事情说清楚了,才能把中国开放的事情说清楚。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对外开放是中国发生巨变的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因此,总结分析过去两年来中国开放的政策与实践,特别是“一带一路”对推动中国全面开放的作用,有助于更加理性地把握未来。
在过去的两年里,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反全球化思潮吹袭的大背景下,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牵引,通过基础设施、制造业、产业园、能源及产能合作,加快了对外投资的规模,从过去的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对外投资规模居全球前列。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促进改革前行,在金融开放、外资进入、吸引人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健全了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推动了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新态势的形成。具体来说,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多个重点领域,务实合作正在不断推进,为各国参与合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在基础设施方面,沿线推动的一批陆、海、空和网络各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已经落地,有的已经开始发挥效应;在政策沟通方面,与国际发展规划对接,在政策层面获得共识;在贸易畅通方面,拓展了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培育了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在资金融通方面,与各参与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16+1”金融控股公司等,突破了融资瓶颈;在民心相通方面,多项人文合作项目的有序开展,为国际合作奠定了民意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的经济和民生发展,符合参与各方的共同利益。
第二,中国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子越走越稳,越走越实。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突破原有标准,比如改革外资管理体制,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保护外资合法权益。通过自贸试验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先行先试模式,并深挖试验区潜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试验力度,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港)区,在自贸试验区率先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基础上实行的更高水平的开放,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制度政策。
第三,中国在最难的金融领域渐进开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对金融业进行改革。2017年下半年中国出台政策,要求进一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持续推进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对外开放,境外投资者单个和累计持股比例开放力度比较大。中国修改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进一步放宽了外资市场准入条件;配合国内自贸试验区试点改革,探索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当前,我国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具备了进一步开放的良好条件,金融体系能够接受外资以更高持股比例进入,同时有助于吸引外资中长期进入中国市场。
第四,中国逐步建立具有国际人才吸引力的制度优势。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中国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为其出入境、就业居留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研究也发现近年来人才流动的方向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许多原来离开中国到海外谋求发展的人纷纷回国,带回国际化知识、专业技能和人际关系网络,人才回流所带来的人才红利,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优势之一。此外,我国发展对其他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
以上四个特点,在《中国开放褐皮书(2016—2017)》中都有论述。当然,中国开放的领域远远不止这四个方面,与过往的《中国开放褐皮书》一样,本期的报告,研究框架基本不变,共分为总论、中国与世界的开放、中国经济领域的开放、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开放、中国区域的开放五篇,共21章。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将一如既往地追踪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措施,及时总结对外开放实践过程中新进展、新问题、新挑战,以期能够为中国在对外开放领域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解决方案,服务国家战略。
樊 纲 郭万达
二〇一八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