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
- 王建国
- 1544字
- 2020-06-25 07:19:06
第三节 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竞争更加激烈
“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在2005年提出。原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近年来,我国各省份、各大城市都纷纷意识到中心城市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服务、辐射、带动作用,争相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一方面着眼于进一步增强本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期待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后,能够优先获取国家配置的各项资源。随着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扩编,到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至此,我国先后在国家相关文件中明确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共15座国家中心城市,各大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日趋激烈,如果郑州不加快将国家战略规划平台叠加等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将会丧失政策红利。
二、高端要素相对缺乏
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聚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要素,主要表现在集聚人口、集聚资金、集聚技术、集聚企业,能够产生规模集聚效应,特别是具有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形成经济势能高地。但是,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够。以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为例,截止到2015年12月底,郑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936.3亿元,低于武汉市3000亿元;截止到2016年8月,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量对比中,北京、上海、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均在200家以上,武汉、长沙分别达到47、46家,郑州仅为21家;郑州和武汉相比,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百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数等方面,武汉均远远领先于郑州,这反映出郑州存在综合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主体不多、投入产出不匹配、高端人才流失等问题。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弱,已成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必须突破的瓶颈。
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是2011—2015年全省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地区,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内流动人口的60%均流入郑州。大量的净流入人口,让郑州保持创新活力、维持人口红利的同时,也让郑州处于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环境恶化、管理失效的发展阵痛中。从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医院床位数等指标与北京、上海、武汉、长沙、太原、成都对比的情况看,郑州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同时,随着大量人口不断聚集,郑州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文化影响力明显不足
国家中心城市是各种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是各种创新成果的发源地。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有较强的吸收创新能力,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向周边扩散的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承外启内、合理嫁接、消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与影响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引领功能的重要体现,虽然郑州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但是从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地位看,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天津等中心城市在清末民初早已属于经济重镇和行政中心,工业、金融业发达,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郑州的城市影响力明显弱于这些传统国家中心城市。即使和省内的洛阳、开封、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相比,郑州的文化特色也不突出。因此,郑州迫切需要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精品文化工程,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形成与国际商都相适应的多元包容文化,努力推动各类人文合作交流活动,实现国际化、常态化、品牌化,增强其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