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利他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创富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生活中,当你无私地照顾了对方,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相信很多人看过这段话都会不屑一顾,如果说人都是自私的,好像更容易获得多数人的认同,此处也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小故事:有一个盲人,每天夜里上下楼都会把楼梯间的灯打开。有人不解,就问他:“你的眼睛又看不见,每天晚上把灯打开,这对你也没什么帮助呀。”盲人回答说:“楼道里黑,我把灯打开,那些上下楼道的人就会看得清楚些,那么我晚上在楼道里走就不会被人撞倒,这不就是给自己行了便利吗?”

不知道你现在读完这个小故事有何感想呢?生活中,你与人行了方便,便是给自己行了方便。其实同样的道理,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也同样适用,你为人人,人人便可为你创富。

相对于“利己”,所谓“利他”,就是将对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对方的利益,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他之心”不仅是一种人生豁达的境界,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企业经营中,只有做了有利于员工、客户的事情,才可能得到同样的有利回报,企业经营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利他”就像物理学中最简单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原理,当你让对方受益时,同样你也会从对方身上获益。对于企业来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如今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实现“利他”,只是把“利他”当作纯粹的手段和工具,并未真正做到为消费者服务,进而也就难以有效实现利己,更难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提高。亚当·斯密强调商业的本质是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损人,欲要取之,必先予之;利己也利他,利他也利己,实现互利,最终实现社会利益的共同提高。

创业者从看到商机开始,利用机会设立一家企业,然后逐步实现自己经营企业和增加收入的目的。企业扩大规模,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商机,实现了这一步之后,企业家应该静下来仔细考虑企业的愿景与发展。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存续周期大部分都很短,平均寿命不足3年,究其根本原因,相信有很多答案,比如:经营不善、政策影响、资金周转困难等方面,但最根本的一点无非与企业家的格局和价值观相关。

企业家应该具有利他服务的格局和价值观:企业家的利他,不只是为了服务客户、回报社会,也是为了企业全体员工,为了消费者。以利他的心性经营企业,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回报社会,让客户也感受到自己利他的行为,形成利他互助的合作关系,让企业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为实现企业长期经营且盈利打下基础,壮大企业的商业盈利空间,减轻经营压力;以利他的心性经营企业,需要营造全体员工以企业利益为本,团结一致为企业发展而努力的氛围,更好地让员工获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进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并摒弃利己的一面,处处为公司的整体发展着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内耗;以利他的心性经营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做到想他们所想、供他们所需,形成品牌美誉度并扩大品牌知名度,以此提高企业美誉度,在商业竞争中得以长存。

一直以来,受亚当·斯密经济哲理的影响,传统的商业逻辑从利己出发,在实现利己的过程中实现利他。在这一过程中,从资源封闭的角度看,单方创造价值,再传递价值,然后获得价值。然而,如今的苹果、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现代企业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依托信息技术和组织创新的优势,打造了平台生态圈经济的典范。它们遵循的是新商业逻辑,资源的边界已经打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为新的资源观。这一新的逻辑是从利他的角度出发,从价值共创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商业或者企业本身存在的价值,实现人所欲和己所欲的统一。更明确地说,就是从利他角度出发,实现价值的共创和共享。德鲁克彼得·德鲁克(1909—2005),现代管理学之父,《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重要著作包括:《管理的实践》《公司的概念》《为成果而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者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从这点来看,平台生态圈企业代表的新商业逻辑很好地诠释了管理的本质,带领商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在商业活动中,人们用产品进行交换,换来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个过程不是赤裸裸的博弈,不是欺骗,更不是打着“利他”的旗号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消费者的口袋里。正如陈春花陈春花,1964年出生,籍贯广东湛江,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著名的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主讲“巨变时代的组织管理”。她是集教授、企业家、作家于一身的优秀女性。教授所言:产品的交换是一个交心的过程,表面上是企业卖产品给消费者,实则是爱、精细和可靠的转换。商业本质应该回归到人的关怀上,摒弃逐猎式的商业行为,从利他的角度出发,经过利己,进而实现互利,这样的商业社会才能永续发展,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