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说着爱孩子,可能你已经嫌弃孩子一万次了

如果有人问你:“你爱你的孩子吗?”

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爱!”

如果再问你:“你会嫌弃你的孩子吗?”

很多妈妈可能会迟疑一下:“怎么会呢?”

真的不会吗?我讲两个故事。

几年前,我参加一家机构组织的亲子活动,老师带着十多个孩子做游戏。孩子们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很快就熟悉起来,玩得欢声笑语。

但是,场外却有一个女孩,依偎在妈妈身边,迟迟不肯加入。女孩看上去刚上小学的年纪,神情怯怯的,眼睛盯着场上的活动,身体却紧紧地贴着妈妈,任几位老师怎么劝说,就是不离开妈妈半步。很明显,这个小女孩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离开妈妈,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虽然她已经上小学了。

这时,妈妈的反应很值得寻味。

一开始,她也是好言劝说,循循善诱。劝了一会儿,她发现这个办法不管用,而且全场就自己的孩子这么“怯场”,还引来了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关注,这位妈妈就有些烦躁。她不停地躲开孩子,走到一边,低声呵斥:“你别跟着我!你不想玩就自己待着,我不想和胆小的孩子在一起!”

当孩子表现好时,大多数妈妈可以做到温柔耐心。可是,当孩子出现状况,才是考验妈妈们的时刻。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才是最需要妈妈给予理解和支持的时刻。

见妈妈这么说,小女孩更是紧张,一边无声地哭,一边紧紧拽住妈妈的衣服。妈妈见状更是烦躁,把她的手扯开:“你别靠我这么近!”

小女孩不敢靠近妈妈了,躲到妈妈身后,小手轻轻地拽着妈妈的背包。此刻,她的眼里根本没有场上玩得正嗨的小朋友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妈妈身上,一步都不离开。妈妈一脸无奈,半是数落孩子,半是向旁人解释:“这孩子,从小就认生,也不知道随谁。”

其实“旁人”看得清清楚楚:孩子认生,根源恰恰就在妈妈身上。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胆怯认生,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她的嫌弃——嫌弃的言语,嫌弃的表情,嫌弃的动作,让孩子更不敢离开妈妈。她必须紧紧贴着妈妈,以保证妈妈不会真的离她而去——可惜,这只会让妈妈更加嫌弃她。

还有一种“嫌弃”,更为隐蔽。

一次亲子沙龙,轮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发言。阿姨面目温和,说话不紧不慢。她的女儿26岁了,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才艺好,各种比赛拿奖拿到手软,毕业后又进了一个好单位。按理说应该很让父母省心,可是这几年,妈妈却越来越担心女儿的变化。

女儿下了班就闭门不出,宅在自己房间里追剧,性格越来越孤僻。很少和家人交流,说多了就吵。谈过几个男朋友,觉得不合适,现在也不着急谈了。还一心想辞职。问她辞职后做什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不想上班了……

阿姨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老师几番问话下来,多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这位妈妈对孩子管教得太严,只不过是用了一种看似温柔的方式。“温柔的绞杀”导致孩子生命力的萎缩,和盲目的叛逆。

老师试图让这位妈妈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一番话说得众人点头称是。这位妈妈听完,却依然说:我女儿从小钢琴几级,小提琴拿过什么奖,从小特别懂事,不让我们操心,单位也好……

老师换个角度再说,阿姨也换个角度继续说女儿辉煌的过往。两个人的话好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显然,这位妈妈一直活在自己的头脑里,活在女儿曾经的辉煌里,她无法接受女儿的现状,无法接受有这样一个自闭、困顿、状态不好的女儿。她来亲子沙龙,还是希望老师有办法帮她改变女儿,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看似温柔的强势绞杀了女儿的生命力。

不能说,这位妈妈不爱女儿,看上去,她为女儿的事操碎了心。但她更爱的,是她自己,是自己的面子。女儿变成这个样子,她却一直沉浸在女儿优秀的过往中,无法自拔。她念念不忘的,是作为有一个优秀女儿的母亲曾经的自豪,是旁人艳羡的目光,是自己的顺心顺意。她根本不能接受有一个出状况的女儿,因此也看不到女儿生命的困顿,更无法察觉自己的问题。表面上是忧心忡忡的爱,背后隐藏的却是“你怎么能这样”的嫌弃。

当孩子表现好时,大多数妈妈可以做到温柔耐心。可是,当孩子出现状况,才是考验妈妈们的时刻。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才是最需要妈妈给予理解和支持的时刻。

然而,很多妈妈此时早已被巨大的“羞耻感”所淹没,觉得孩子让自己丢人了,下意识就会和孩子“划清界限”——

要么逃避,远离孩子:你这种表现,我不愿意搭理你,我和你不是一伙的。要么站到众人一边,训斥孩子:向众人表明,不是我不作为,我没问题,是孩子自己的问题。通过嫌弃孩子以证自己的清白。

有人会说,这是有些女人虚荣心作祟,是自私,所以才爱面子胜于爱孩子。我倒觉得,是因为智慧不够,是这些妈妈的内心还没有长大。

尽管已经有了孩子,但很多女人内心还住着一个没有长大、需要呵护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缺乏足够的力量,也缺乏足够的自信,她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她支持自己还不够,怎么可能给到孩子支持呢?

她连自己都嫌弃。

内心不够强大,就无法接纳、把控各种变化,所以最好外界的一切都顺遂己意,否则就会张皇失措,怨天尤人。内心的很多东西没有理顺,所以就会特别注重那些表面的东西,在乎外界的评价,以满足小我的虚荣。

我们经常看到报道,当孩子遇到危急情况,妈妈会奋不顾身去救孩子。我们称颂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但是,在更多的平常日子,在一些不起眼的微小时刻,当孩子在无声地呼救,我们是否能听到孩子的“呼唤”,去“救”孩子?

正是妈妈一次次的“无动于衷”甚至“落井下石”,让孩子的内心体验到了无望和被抛弃。

危急时刻施以援手,考验的是勇气。

平常日子,能看到孩子的困境,并施以援手,考验的是智慧。

如何拥有智慧?方法无他,就是学习和成长。通过学习,更多地了解孩子内在的需求,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如何成长?就是在一件件事上磨,多觉察,多反省,让内在的能量畅通。

只有学习和成长,才能让内心的小孩强大起来,有力量爱自己,也有力量爱孩子,也才能让爱变得更加深刻、厚重——爱孩子、爱自己,如其所是,而不是只爱孩子表面的优秀,只爱自己表面的荣耀。

那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孩子,无论你怎样,我都在你身边。

——这也是每一个孩子最希望听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