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管理研究(第10辑)
- 王周伟
- 828字
- 2021-04-01 23:53:02
1 引言
欧美购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创新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协同推进下,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的概念也随之而生。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全面爆发,迅速波及至全球范围,引发了各个国家金融系统剧烈动荡,不仅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知名国际投行相继倒闭,更使得欧美诸国逐渐陷入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也严重受阻。基于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审视,研究学者逐渐发现影子银行业务活动所带有的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等隐性风险,并认定为引发金融危机爆发与扩大的重要诱因之一。据穆迪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影子银行系统规模已增至53万亿元人民币,同我中国GDP比值高达78%,可见国内影子银行规模亦不容忽视。
然而,影子银行组织及业务基本脱离于金融监管系统,这导致政府的货币统计与监管难以实现准确高效,进而使得货币政策对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调控效力明显削弱。同时,仍然不能低估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及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扭曲效应,在其干扰下现行货币乘数的指标性作用已产生显著异化。依据货币创造理论,货币乘数是反映基础货币经过信贷等渠道后产生的放大倍数,传统意义上具备货币创造功能的仅有银行机构,其基于存款货币再创造模式,利用信用扩张而产生货币乘数。但鉴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并具有超低或无准备金机制,传统货币数量论所定义的流动性创造机制出现巨大转变,货币乘数于理论层面可达到无穷大。
在数据测算中,货币乘数等于广义货币供应量同基础货币之比,而前者值仅仅覆盖了流通中现金与银行业内存款的总和,尚未把影子银行的规模纳入统计当中,可见货币乘数对于社会流动性的指标性效用已明显削弱。在该背景下,央行基于货币乘数等中介指标实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可能产生偏离,调节银行信贷总量的效用也可能逐步变弱。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探讨如下两个问题:①影子银行与货币乘数是否存在长期关系,对货币供给会产生怎样影响?②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否存在周期性规律,对于货币政策冲击又有怎样的反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