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火种:湖南省永州市“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实践
- 王西琴 陈秋红
- 3822字
- 2022-11-04 18:43:16
第一节 形成过程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潇湘二水汇合处,湘江流域上游。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河川溪涧纵横交错,呈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化灿烂、特色鲜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屏障区,境内植被覆盖率达62%,空气质量优良,地表径流常年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其下辖的东安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在永州市境内的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永州又被誉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交通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永州市的“绿水青山”并没有换来“金山银山”,这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近年来,永州市委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六大战役”之首,先后启动“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三走遍三签字”“四扶四建”等一系列战略行动,摸实情、寻贫根、谋良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建促脱贫攻坚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见图1-1)。
图1-1 永州市“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形成过程
一、“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
201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提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面对繁重的精准脱贫任务,为了提高精准扶贫效率,2017年5月永州市委正式启动了“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为脱贫攻坚寻找治本良策。截至2017年12月底,共有22650名工作队员参加了这项活动,673个工作队投身各县(区)、乡镇、村等基层一线,15名优秀处级干部、205名优秀科级干部分别担任驻县(区)、乡镇以及企业工作队队长,肩负统筹协调、破题解难之责。
永州市“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启动仪式
在历时7个多月的“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中,永州市委发现了过去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一,脱贫攻坚中最难的是拔“贫根”。其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干部把脱贫攻坚当作“任务”来完成,当作“迎检”来应付,热衷于“输血”脱贫,结果往往是“今年才脱贫,来年又返贫”。另一方面,表现在贫困群体的主体意识不强,部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意识不强,存在着“哭穷要帽”“等靠要”“相互攀比”等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贫困户把脱贫当成是党委、政府、干部的事,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第二,脱贫攻坚中最忧的是返贫。一方面,贫困户担心脱贫后惠民惠农政策会缩水,驻村帮扶队员会撤走,关爱基层导向会变化;另一方面,近几年实现的脱贫目标是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下取得的,随着政策、资金、项目的变化或减少,未来返贫的可能性很大。第三,脱贫攻坚中最盼的是技术。干部下基层发现,真正的贫困群众大部分都是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没有致富技术和门路。单纯地送钱送物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脱一世之贫,凡是有一技之长,脱贫就有基础,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许多村党支部书记也反映,农村脱贫的关键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是技术支撑。
对于在“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中发现的“三难、三忧、三盼”等一系列问题,永州市委提出了“六大战役”的攻坚之策。要求通过学政策内容、下村社企业、查落实执行、诊断原因、整改销号、问责追责等手段,集中解决基层“六大任务”具体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六大任务”包括“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环境整治、企业帮扶”。其解决途径为:一是当好宣传员。全面熟悉各项政策业务,提升把握政策的能力,扎实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二是当好调查员。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把基层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对了解到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三是当好服务员。围绕“六大任务”,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开展本次活动的落脚点,提升各项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助力。四是当好调解员。真实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针对摸底调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逐一分析整理、逐一化解处理。五是当好指导员。把巩固基层党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找准症结、加强引导、配齐班子、找对路子,不断巩固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群众基础,着力推进基层党建的标准化,打造一批模范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扶贫帮扶的能力。
永州市“六大战役”动员大会
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永州市委充分掌握和了解了未来脱贫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和有待突破的关键所在。只有进一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才能产生更多的脱贫“火种”,加速新农村的振兴;只有经过全面教育和培训,才能孕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强化党的阵地建设,才能激活激发农村党建人才的战斗力,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为此,永州市委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和贫困户的内在需要,决定启动农村人才培训战略,创建永州市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以产业技术扶贫培训为突破口,创立全市统一的实用技术培训平台,大规模开展“党建+产业技术扶贫”培训,带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二、“三走遍三签字”
为了使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永州市委在“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三走遍三签字”行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明察暗访,到一线真抓真干,找贫源、知贫根、治贫病,让每一个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都有精准脱贫的“诊治良方”。“三走遍”行动,即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走遍贫困村50%以上的乡镇,其他市级领导带领驻村帮扶单位走遍联系县(区)的所有贫困村;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走遍辖区内所有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走遍辖区内所有贫困户。2017年以来,永州市委书记走访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87个,贫困村436个,贫困户2100余户。“三签字”是针对贫困户脱贫摘帽的考核,即扶贫对象本人与乡(镇)、村和扶贫工作队共同签字;贫困村脱贫出列由县(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由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签字;贫困县脱贫摘帽经由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签字后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在“三走遍三签字”行动中,还提出了“125齐步走”模式,“1”即每个县(区)由联系该县(区)的市级领导负责走遍所有乡镇,“2”即每个乡(镇)至少走访2个村,“5”即每个村至少走访5户。
中共永州市委书记李晖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开展“三走遍三签字”活动
三、“四扶四建”
“四扶四建”是永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暨脱贫攻坚战役指挥部2018年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即“扶志气,建讲堂;扶技能,建中心;扶产业,建基地;扶队伍,建堡垒”。针对性地解决“人穷志短”“因陋就贫”“无能为力”“无事可做”等基础性脱贫问题,从而激发贫困民众产生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双脱贫”。
永州市有效推进、积极落实“四扶四建”工作,依托各贫困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公共设施,设立扶贫讲堂,每月组织贫困户和村民小组代表集中参加“扶贫听课”,使之成为宣讲扶贫政策、培训实用技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主阵地。
按照“一户培养一名明白人、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的目标,永州市以各县(区)职业中专为主体,整合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机校、乡镇农校、贫困村教学点等网点组成培训中心。在道县依托永州市工贸学校创建永州市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重点培训农村青年党员和干部,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开设现代养殖、现代种植、电商、社会与家庭服务、商贸与餐饮服务等培训班,形成“培训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党员,带富一方山水”的效应。
精心布局扶贫产业。永州市发动1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村建设扶贫基地,全市基地面积达到56.5万亩,覆盖贫困村498个,覆盖率为64%。引导本地制衣、制伞、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在各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将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建在农民家门口,实现贫困劳动力、留守妇女进车间务工的目标。
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永州市提出“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农民富在产业上”的战略构想,帮助、引导、鼓励贫困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稳定增收。经培训中心培训的学员回乡后创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以及旅游、电商等产业,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脱贫攻坚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贫困人口数量众多的欠发达地区,永州市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三走遍三签字”“四扶四建”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党建+产业技术扶贫”模式,准确把握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脉搏,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痛点问题精准施策,以党建为引领,用产业技术培训的手段,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2017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7万余人,出列贫困村349个,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宁远、双牌、江永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脱贫摘帽。永州市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中为一类市州第一,树立了永州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