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主流报纸上的评论性篇章:篇章语用学视角的研究
- 来炯
- 2932字
- 2024-11-02 21:41:37
1.1.2 篇章类别
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媒体上的三种篇章类别,即报纸上的社论、评论和讽刺性短评(以下简称“短评”)。那么何为“篇章类别”呢?“篇章类别”(Textsorte)这一概念可用来表示具备相同特性的篇章集合。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语言学界对篇章类别的认识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把篇章类别视作为:
-受语法影响的单位;
-受语义和内容所影响的单位;
-由情景决定的单位;
-由交际功能所决定的单位。[1]
最后一种认识的提出者是GroBe,他于1976年提出了篇章功能的定义,并区分了八种不同的篇章功能。他把日常生活中的篇章、包括文学类篇章(如小说、喜剧等)分为八个不同的篇章类型,并一一列举了每个类型中最为典型的篇章类别,如最为典型的传播信息类篇章是报刊上的消息(Nachrichten)和科学性篇章(wissenschaftliche Texte)。[2]
GroBe的理论创见在上个世纪末的二三十年里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继承和深化。他们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把篇章的功能,或者说篇章生产者的意图看作篇章类别的决定因素,认为篇章的功能由篇章中起决定作用的施为性言语行为所决定,如Motsch/Viehweger(1981)把篇章类别视作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序列,也即施为性言语行为的组合;Franke(1991)把篇章类别看作是言语行为模式的特殊组合。[3]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种关于篇章类别的定义是由Brinker(1985/2001)提出的,即:
“篇章类别是一种语言行为复合体的规约性模式,可以被看作在语境(情景)、交际—功能、结构(语法和主题)等方面的篇章特征的典型集合。它是在特定的语言群体中历史性地形成的,属于语言使用者的日常知识范畴;它拥有规范化的效应,通过为交际者多多少少地提供篇章生产和篇章接受的确定导向,从而使得交际变得简单。”[4]
这一定义说明,篇章类别是在一个语言群体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基于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交际的模式,每一类别的篇章都具备一系列相同的内在特征和语用特征。此外,上述定义也指出篇章具有多个层次,可从语境、交际—功能和结构这三个层面对篇章进行观察。
除Brinker之外,也有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篇章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篇章进行观察,如Heinemann/Viehweger(1991)提出了观察和描写篇章的四个层面,即形式—语言层面、内容—主题层面、情景层面和功能的层面,认为在这四个层面上有相同特征的篇章属于同一篇章类别。[5]在此基础上,Heinemann(2000/2007)把篇章类别视作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篇章类别的定义,即:
-篇章类别是有一定相同特征的篇章的集合,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一种篇章类别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体现在多个不同的篇章层面上,具体来说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即一为结构和表述的层面,二为内容和主题的层面,三为情景的层面,四为交际动能的层面;
-不同篇章层面上所体现的若干个共同特征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篇章类别的整体特征,影响着篇章的语言结构和内容;
-具有一种篇章类别的典型特征的篇章,是完成一定交际任务的有效手段。[6]
这一定义清楚指出了同一类别的篇章在四个不同的篇章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从这一定义中也可以看到,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对不同篇章层面的区分和界定也更为清楚和深入。
从人类社会交际的大背景下来观察一个语言中的篇章类别,可以看到篇章类别首先是一个深刻的历史现象。这是因为一个人类社会中文明程度的改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影响到交际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换的社会交际需要决定着交际的典型形式。[7]其次,篇章类别不仅仅是在内容、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具有相同特征的篇章的集合,也是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它在一个文化中产生,受到这一文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的现象。[8]德语中约有1600种篇章类别,其中约有500种是常用的,[9]如广告、新闻报道、天气预报、诊断书、烹饪说明、奖学金申请书、私人信件、讣告、账单等等,这些篇章类别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交际需要。也就是说,每一种篇章类别都是一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特殊解决方案。[10]因而,篇章类别就构成人类交际活动时所必需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完全由一个社会的交际需要所决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篇章类别形容为一种“知识库”,人类社会的各个成员在进行交际活动时都会时时从中提取相关的知识。[11]相应的,要理解和阐释一个篇章,篇章接受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还需要关于篇章类别的知识,包括对某一篇章类别的功能、形式、媒介物的了解,以及对这一篇章类别发展历史的了解。因此,判断一个篇章属于哪一个篇章类别,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篇章接受者判断和归类的结果。
有一定相同特征的若干个篇章类别的集合被称之为“篇章类型”(Text-klasse)。[12]这一概念有助于人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将篇章分类,如可将篇章区分为书面篇章和口头篇章,或是分为叙述性篇章、政治性篇章和经济性篇章等等。当前,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对篇章类型的划分不应该是绝对化的、单一维度的(如像GroBe那样把日常生活中的篇章划分为八个类型),而应该是多维的、多视角和交叉的,也就是说按照研究的目的和具体对象的情况进行划分,这样的划分应是动态的、多重的。[13]一个具体的篇章类别,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被归入不同的篇章类型中,如天气预报可以被归入书面篇章,也可以被归入媒体篇章、专业性篇章或是信息类篇章的类型中。另外,还也可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划分出不同级别的篇章类型,如所谓的“亚类型”(Subklasse),即一个大的篇章类型中包括若干个小的类型,这些小的类型再下分为若干个篇章类别,形成一个有序列的体系。例如可以把篇章划分为书面篇章和口头篇章,书面篇章的一个亚类型是书面的媒体篇章,书面媒体篇章的一个亚类型是媒体广告,又可下分为讣告、求职广告、招聘广告和销售广告等不同的篇章类别。[14]同时,因为社会交际的形式、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此不存在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篇章分类体系,篇章类别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进行分类,而是要描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特殊的交际模式。[15]这些交际模式在一定时间段当中有着相对稳固的内核,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但是,观察一个特定的篇章或是篇章类别,总是离不开关于篇章分类的相关模式。在一个篇章分类的序列中,应该首先从一个基本的区分标准出发,即从上文所述的篇章功能和篇章意图的层面去观察一个篇章或是篇章类别,在此之余,还应将其放置在尽可能多的层面上、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观察,如媒介物的视角、交际情景的视角等,[16]以便对它进行立体的、多维的研究。这也是本书的出发思想之一。本书所针对的三种篇章类别,具体来说都是媒体上的书面篇章,而且都是评论性的书面篇章。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它们表述和发表评论的这一篇章意图,其次是考察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特殊性,如它们所具有的媒体篇章的特点、书面篇章的特点等,以及三者在这些方面的共性和特性,包括不同报纸上的同一种评论性篇章所展示出来的共性和特性。这样的一种研究,单单从篇章语用学的理论出发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新闻学、媒体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视角。而这些学科视角和篇章语用学视角的结合,本身也是篇章语用学跨学科特征的一个极好注解。
注释
[1]Heinemann2000/2007,12-14。
[2]参见Heinemann/Heinemann2002,157。
[3]参见Heinemann2000/2007,14。
[4]Brinker1985/2001,135。
[5]Heinemann/Viehweger1991,153-155。
[6]Heinemann2000/2007,19。
[7]Lüger/Lenk2008,429。
[8]Fix2009,15。
[9]Heinemann/Heinemann2002,141。
[10]Fix2009,15。
[11]参见钱敏汝2001/2003,288。
[12]Heinemann/Heinemann2002,156。
[13]同上,157-158。
[14]同上,161-162。
[15]同上,159。
[16]同上,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