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主流报纸上的评论性篇章:篇章语用学视角的研究
- 来炯
- 4082字
- 2024-11-02 21:41:40
3.2.2 评论、社论和短评的篇章意图
如前所述,在理论书籍当中,“Kommentar”(评论)可以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用来概括报刊上所有的评论性篇章,在多数情况下也用来概括评论和社论两种篇章类别。从篇章特征上来看,社论和评论比较接近,社论常被看作是评论的一种变体形式,是篇幅更长、论证更为深入、并代表报纸编辑部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在实际生活当中,也有一些报纸是不区分评论和社论的,而将二者都统称为“评论”,如身量较小的《日报》,该报头版下方刊登的起到社论作用的评论文章,题签中就标明“Kommentar”。所以我们在讨论篇章意图时,可把这两种篇章类别先合二为一、再分开进行观察。
至今对于评论的篇章意图和功能,多位语言学家也有不同的观点,如Brinker把评论和广告、法律文本、合同等一起归入呼吁类篇章,认为评论的交际目的在于“使读者接受作者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以及/或是倡导读者实施或放弃某一行为,也就是说要影响读者的观点和/或者影响读者的行为,归结到底是对读者的呼吁”;[1]又如《杜登语法辞典》也把评论的篇章功能描述为呼吁的功能(Appellfunktion)。[2]
而Lüger则专门提出“强调观点类篇章”这一概念,认为评论、短评及其他同类的篇章类别的基本意图在于从信息传递者方面对于一个评价对象(例如事件、举动、行为方式等)做出一定的评价和判断(bewerten/evaluieren),以期对读者的立场和观点施加影响,使得读者相信一个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3]对于主导性篇章行为是呼吁的篇章,Lüger提出了“请求类篇章”的概念来与强调观点的篇章相区别,并指出没有一个单独、完整的报刊篇章类别能被归入此类,只有一部分呼吁性质的评论、读者来信和访谈可归入这一类篇章。这也就是说,评论性篇章从整体上讲,主要的篇章意图在于进行评价和判断,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即部分评论的篇章意图在于发出呼吁。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Lüger的划分更为具有说服力,评价和呼吁这两种言语行为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4]
这一认为评论(包括社论)和短评的篇章意图在于“表述思想观点、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认识和新闻学界一些研究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新闻研究者Nowag/Schalkowski在《在评论和短评》一书中也认为评论(包括社论)和短评属于观点导向类的篇章(meinungsorientierte Texte),目的在于对事实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与之相对应的是消息和访谈类篇章,如消息、简讯、报道和访谈等,它们构成事实导向的篇章种类(faktenorientierte Texte),主要意图在于描述事实、传递信息;[5]Walter在《实用新闻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en praktischen Journalismus,2006)一书中也论述道,评论针对的是当前发生的现象或是事件,它的目的就在于在信息的河流中帮助读者归类、整理复杂的信息和事实,使他们了解某一事件、人物或是事物发展的情况,向他们解释这一复杂的世界,并进行评价。[6]它要解释或是评论一个报道中的信息和事实,包括把这些信息和事实进行归类,说明事物的重要性、阐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是剖析在公众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果对于一个特别复杂的事件,社会上尚没有最终的评价或是观点,那么作者就要提供导向性的观点。因此,评论的重点一是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二是帮助读者理解事物,三是提供个人的观点。[7]除此之外,前文中所述的四种新闻学视角的报刊篇章分类模式也都是把评论、社论和短评等评论性篇章归入强调观点或是表述观点类的篇章类型中,认为它们的篇章意图在于为读者提供观点,而不是发出呼吁。呼吁不是评论的主导性篇章行为,只能是次一级的篇章行为,即在表述观点和论证观点的基础上,发出对某一行为团体或是行为人的呼吁和建议。笔者先前的(2007)和本次研究的实际调查都说明了这一点。在评论和社论当中,典型的表述呼吁的语言手段多是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
综合上述认识,本书主要采取的是Lüger对于评论篇章意图的认识,即评论的篇章意图在于理性的评价,这一意图是表明观点的、评价性的意图(meinungskundgebende,evaluative Intention)。[8]也就是说,评论的交际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事件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解释和阐释,发表一定的观点和看法,即对人或事物做出一定的评价和判断,以期对读者的立场和观点施加影响。
为实现这一目的,作者会做很多努力,如援引足够的确凿的论据,来证明这一评价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同时,篇章中也有可能包含作者预测读者对接受这一评价可能做出的反驳和不同意见,并对此再进行反驳和论证。有了这个分析判断的历程,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从事理本身的逻辑当中,得到和作者相同的结论,从而接受和赞成篇章中的基本观点。因此,与其说评论是强调观点的描述方式,不如说是论证观点的描述方式,毕竟论证观点的部分占了篇章中绝大多数的篇幅。[9]提出观点,说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并证明它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就构成了评论篇章的“论证性结构”(argumentative Textstruktur)。[10]
另外,在报刊篇章的交际情景中来观察评论的篇章意图,即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关联中探寻它更为深层次的篇章意图,以及意图的社会性的一面,可以获得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如上所述,在德国社会,报纸的主要功能一是在于向公众提供信息和观点,提供一个公众交流信息和意见的“论坛”和“平台”,并通过有倾向性的言论引导舆论的走向;二是履行政治监督的功能,即监督政府及各个行政机构的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提供观点、引导舆论和监督政府等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评论、社论等这些评论性篇章来实现的。如同Nowag/Schalkowski所总结的,评论要服务于一个公众参与的、原则上平等的社会讨论,理想状态下的评论应该是“社会讨论的典范”。[11]评论的基本任务和功能不在于附和当前的发展趋势和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在于“将公众意见的所有方面都放置在理性权衡的检验台上”;[12]评论的基本任务和功能也不在于维护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在于保证人们能够进行不断的讨论,促使人们“对于法律中某些相互矛盾的地方进行深思和斟酌”[13],而“深思和斟酌”正是“评论”一词所具有的词源意义。简言之,评论的社会功能是服务于广泛的社会讨论,目的在于“评价某一事件和计划,阐释行动人的动机,探寻某一个宣言或是要求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程度,并指出事物发展的其他可能性”。[14]如果没有媒体,很多问题原本是不会公开讨论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是隐蔽性的,而媒体赋予了人们以知情权和讨论权,评论就如同一个社会讨论的集中地、道德和公义的审判台。今天,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这一社会讨论的范围更为深入和广泛。
在有些报纸上,如《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和《时代周报》这些跨区性大报,社论是一个独立的篇章类别,是和评论分开的,称为“Leitartikel”。具体说到评论和社论这两种不同的篇章类别的交际意图,可以说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要通过有目的的、理性的说服技巧,深入到读者的认知状态和认识过程,试图改变读者的观点和看法,对读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评论和社论在篇章结构、创作手法上都是一致的,篇章的核心和主体都是理性的论证,但是它们不同的地方在于:评论是报道性篇章的一个补充,它遵循着时效性的原则,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迅速地提供分析和评价,并以事件本身为核心,阐明该事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以及它的地位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评判事件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理性的评价手段,为社会讨论创造条件;而社论则是以一个事件为突破口和评说的由头,将事件置入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分析和反思,阐明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最大可能地去阐释现实生活,要实现的是持续性的政治启蒙的作用。[15]正如《大众交际手册》(Handbuch der Massenkommunikation,1981)一书中所论述的,社论要超越对事实本身的阐释,而发出对事态的预测、对行为人的告诫和劝导、对读者的呼吁,从而实现最为广义上的政治启蒙的作用。[16]也就是说,评论的目的是“社会讨论”,社论的目的在于超越于社会讨论之上的“政治启蒙”,这是二者在篇章意图方面最大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二者在篇章外部和内部因素上的一些不同,如评论的篇幅比社论要小一些;从总体来说,它讨论的问题的“分量”不如社论所涉及的问题重大,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及社论。另外,从语言上说,社论要更为主观一些,语言的战斗性和攻击性也更强。[17]
最后要说的是短评的篇章意图。和评论和社论一样,短评也属于表述观点的篇章类别。在前文所述的所有报刊篇章分类模式中,短评都和社论、评论同属于一类,但是它表述意见和观点的视角、方式和方法和前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评论和社论的关键词是“理性的论证”(rationale Argumentation),而短评的关键词则是“建构”(Konstruktion),即充满想象力地、用艺术的手法重构所要批评的社会现实,针砭现实当中的矛盾和问题。短评的目的不是用理性的、有足够论据支持的评价去说服读者,而是要把所要批评的对象从现实的关联中剥离,置入一个新的、建构性的、组合性的情景当中,用有趣的联想、令人惊奇的关联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让读者觉得有趣,这也就是德语单词“überlisten”所表述的含义,即“用计谋智胜”。[18]因此,短评除了间接地表述评价意见,即把批评性意见包装在讽刺、诙谐的外衣之下,还具备其他评论性篇章所没有的一个篇章意图,那就是起到“娱乐的作用”。[19]但是这一娱乐的目的不是唯一的,如同Schalkowski所总结的,短评是一种简短的评论形式,在内容上分别是挖苦-讽刺的(spöttisch-ironisch)、嘲讽的(satirisch)、冷嘲热讽-尖刻的(sarkastisch-bitter)或是滑稽荒诞的(gostek)。短评中所使用的语言手段有种种的不同,篇章意图也有所不同,包括提供娱乐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或是激发思考,又或是进行嘲讽以及进行有攻击性的论战。[20]因此,短评的篇章意图不可一概而论,还可继续往下分类。但是从总体上看,短评终究还是要服务于广泛的社会讨论,为公众提供不同于评论和社论那种理性主义视角的批评性意见,即以一种非理性主义的视角,用种种讽刺性的艺术手段,凸显现实社会中的对立和矛盾,丰富公众讨论的范畴和内容,激发人们探寻新闻事件之真相和本质的热情,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认识事物、认识社会。
注释
[1]Brinker1985/2001,112-113。
[2]Duden.Die Grammatik.2005,1164。
[3]Lüger1995,67。
[4]在笔者2007年的专著中,详细论证了这两种言语行为的区别。参见来炯2007,108-110。
[5]Nowag/Schalkowski1998,9。
[6]Walter2006,170。
[7]同上。
[8]Lüger1995,52。
[9]Nowag/Schalkowski1998,16。
[10]Lüger1995,127。
[11]Nowag/Schalkowski1998,39。
[12]同上,32。
[13]同上,21。
[14]Lüger1995,28。
[15]同上,180。
[16]Koszyk/Pruys1981,42。
[17]Hoppe2000,35。
[18]Hoppe2000,47。
[19]同上,54。
[20]Schalkowski2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