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
- (美)拉里·布鲁克斯
- 3781字
- 2020-08-29 23:17:56
5.立意的定义
之前我们讲过了故事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给故事下定义看作是给一屋子想要成为大厨的人解释食物的含义。正是缺少完整而具有启迪性的定义,才让很多作家知难而退,注意,在这里,“启迪性”是一个关键词。你可能会为下列事实感到震惊:如此多的作家,甚至一些已经参加过数年写作工作坊的人,著有很多小说、剧作的人,写出来的故事仍然不知所云,只是一些人物速写或是情节展示,根本就不符合故事创作的标准。
故事看似很明显、很直观,实则不然。
立意也是如此。
立意的定义很棘手,因为在写作的词典中,立意显然被滥用和误用了,因此常常令人费解。这种困惑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立意有时候很微妙,不同于一个想法,甚至也不同于预设,与主题更是完全不同。显然,人们常常将立意与主题混淆。
这三个术语——想法、立意和预设, 同根同源,可以互换。如果是在一般情境中通用可能无伤大雅,但对于那些要理解故事最基本核心的作家来说,就有问题了。
立意不是什么?
故事创作的立意是六大核心技能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立意不一定要高明,但要发挥作用才行。如果你认为立意和想法不是一回事,而且你写的故事是始于一个想法而非立意,那么你注定会失败。
举一个不成其为故事的例子:想法就是一段佛罗伦萨之旅。立意则是驾驶小汽车去旅行,并在沿途的所有国家公园停留观光。预设则是开车带着你那业已疏远的父亲一起,在旅途中修复与你父亲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概念置于文学背景下,审查一下故事的初始萌芽。想法就是要写一个把泰坦尼克号捞出海底的故事。这是个不错的想法。立意是还有一些隐藏的秘密,某些势力会制造一些杀戮以让秘密永沉海底。预设则是创造一个英雄,受雇来拯救自己的国家免遭可能的袭击。
这里我要给克莱夫·卡斯勒道个歉,我之所以拿《泰坦尼克号重见天日》这部小说举例,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区分这三个概念以及各自的应用。克莱夫没有我的帮助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继续。
想法、立意与预设,三者相同,却又不同,你在事先酝酿故事和创作故事时,一定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实际上,可以说立意只是想法的别名,不过这就如同说面包和世界上最美味的烤肉串是一回事一样。对,就是面包。烤肉串不过是加了类固醇的面包,面包只是披了烤肉串的外衣,准确来说,一个人应当分清立意和想法的本质。立意是已经演化到让故事成为可能的想法。立意可以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舞台,在此基础之上故事得以展开。
不妨这样来理解,立意可以说就是问一个问题,而答案就是故事。写芭蕾舞演员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不是立意,只是想法。但是转换一下思路,以问题的形式想一想,如果一个芭蕾舞演员自膝以下被截肢,却不顾世俗的偏见,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舞者,会怎样呢?如此一来,你已经把这个想法变为立意了。
最初的想法总是会成为立意的一个子部分,它是立意的核心,但孤零零的想法不足以构成立意。
注意在这个例子中,向外扩展了的想法(立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故事的雏形的。它是怎样通过问一个问题得到答案,而答案就生成故事的呢?没有设置疑问且没有呈现出戏剧化效果的想法不是故事,同理也不是一个立意,除非它本身就是一个立意。
还需注意,立意也并非情节,而只是进入情节的一扇窗户。只有引入了冲突并赋予意义,且这些连续的主要事件都安排得当时,立意才能成为情节。如果你的想法只是创造某一个人物,你只有给这个人物安排一些事情去做,安排一些生死攸关的任务去完成,想法才会成为立意。
想法也可以是主题的意图,比如,我想写一部关于出轨的小说、一部关于戒毒的小说或者是一部关于企业贪得无厌的小说。这些都是主题,但是还不是立意。
想法也可以暗示或者预设一个人物。比如,我想写一个关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故事、一个关于出轨丈夫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弄虚作假的律师的故事。尽管主题会很快浮现在脑海中,但所有这些想法都不是主题,而且没有一个是立意。
想法甚至可以从一个线性结构中获得。比如,我想写一个关于1980 年美国奥林匹克曲棍球队的故事,或者一个人战胜癌症的故事。同样,这既不是主题,也不是人物,更不是立意。至少现在还不是。
正如六大核心技能所定义的,想法可以从故事的立意、人物、主题、结构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产生。也就是说,想法可以是一个立意、一个人物、一个主题或一系列事件。但只有想法与六大核心技能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要素相结合时,想法才能变为其中之一。
立意作为一种表达策略
一个关于1980 年美国奥林匹克曲棍球队及他们获得金牌的故事看似违反了立意的概念,因为无论怎样这就是事实,而你不能混淆这个事实。但实际上你不仅能,而且可以运用一种立意式的表达策略向我们展示这个事实,通常不必非要涉及情节。起初,你可以以某个运动员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比如守门员或者教练,接着把这种想法演化为一个立意。如果我们以一个守门员的视角而非从一个记者的视角来讲述1980 年的故事,你觉得怎样呢?这个守门员代表了该球队的精神面貌,从而使这段探索之旅更富人性化,更发人深省。
现在你要讲一个故事(比如由库尔特·拉塞尔主演的2004 年度热门电影《冰上奇迹》),但是还没有任何初始的想法。
电影行业中,电影制作人有很多想法。比如,拍一部鬼屋的电影,或者潜水艇的电影。这样的想法可以列出一长串,无穷无尽。但无论采用哪个想法,他们都会聘用一个作家把想法变为故事。而作家首先应该把想法转变为立意。
在《可爱的骨头》这部恐怖小说中,爱丽丝·希柏德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说的立意既与情节有很大关系,也和表达策略紧密相关。她的想法是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天堂是什么样的故事。她的立意是创造一个身在天堂的叙事者,直接从天堂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将情节定位为一桩谋杀疑案。注意,她的最初想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所以说还没有为故事的展开搭好平台,可以说,只有最初的想法达到一定的深度时,才能确定立意。
希柏德的立意可以表述为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一个谋杀案受害者因为自己的案子还没有破而没有资格去天堂生活,于是选择帮助她所爱的人解除疑惑,那将会怎样呢?
故事就是这样的,于是,这部小说就有了超过千万本的销量。
立意与想法、与预设、与主题
让我们继续以《可爱的骨头》为例,来解释清楚立意为何是基本的核心技能,而想法、预设和主题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元素。想法向来是立意的子部分,而立意则是预设的子部分。但是无论是想法还是预设,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立意,就无法变为故事。
一旦你将想法转换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你就掌握了打开通向故事之门的“钥匙”,你就有了立意。在非文学背景下,你能把这个立意称为一个“想法”吗?当然可以——正如你可以把一架隐形战斗机称为飞机,把脑外科手术称为手术一样。但是,一个立意不仅仅是想法那么简单。在这个意义上说到“想法”,你仅仅是用了这么一个词,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准确的写作术语。在电梯里大家一块儿闲聊时这么说无关紧要,但这样不能给你足够的启发,帮助你在一张白纸上写出点东西来。
预设是把人物加入到混合元素中的立意。如此,我们可以说预设实际上是延伸的立意。“如果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从天堂里告诉我们发生在她身上的谋杀会怎样?”这是一个立意。“如果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无法升入天堂,且意识到自己的家人也无法在现世安宁地生活,因为谋杀还没有结案,于是她从中干预、协助调查、发现真相,让那些爱过她的人安心,也让自己在天堂得以安息,将会怎样?”这就是一个预设,因为这个命题定义了主角的诉求。也许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但是作家一定要理解。
主题更麻烦,与上述三者大相径庭。我们会用一整篇来介绍主题,它是六大核心技能之一,所以很有必要浓墨重彩地加以介绍。现在,尽管我们是在探讨主题与立意的不同,但我们要知道主题才是一个故事的精髓,而不是对情节或是人物的描述。把泰坦尼克号打捞出海底的故事对你有什么意义?它对现实世界和生活有什么启发?它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感觉?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那么答案就是主题,而非立意。
你的初始想法可以从主题的范畴衍生而来。约翰·欧文想创作一个关于堕胎的故事,于是他写了《苹果酒屋法则》这部书。他把关于这个故事的最初主题扩展演变成立意,讲述了一个孤儿院,一位年轻医生,以及一段父女乱伦的关系。只有主题成为故事展开的平台,才能演变成为立意。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上述这些问题有待商榷。但作为自己故事的创作者,你必须要精通各种不同的领域,并把它们运用到故事创作中去,因为如果不能区分开来,那么就没法快速地完成一个故事,甚至会徒劳无功。如果你还没有把一个想法发展成为立意就动笔,你打草稿时会一直备受折磨。如果你连一点立意都没有就开始落笔,只是设置了一种线性的、插话式的叙述,你的草稿就注定要失败——有些人的确经历过这样的事,只是你没有听说过罢了。如果你动笔时,脑海中仅有一个主题,并且认为主题就是立意(按定义来说并非如此),那么,你写出来的只会是一篇散文或社论,而不是故事,你要把情节和人物演变成故事创作的努力很可能将付诸东流。
还有,六大核心技能模式在于让你专注于故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发现的东西,而不考虑你发现的方式。当你相信,一个想法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立意,并且写故事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立意时,你才会在故事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果一个想法以合情合理的立意形式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的确可能),接下来你就要测试一下,看看该想法与其他必需的要素是否能够严丝合缝地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