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中印发展比较

做经济学研究一定不能从已经被别人加入很多假设的数学模型出发,盲目按照西方教科书上的经济学模型走,而是要多做历史的和横向的跨国比较,看清事物的本质。前文中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到欧美日在工业化阶段国企发挥过很关键作用,这里我们对处于类似发展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横向比较,即中印经济发展比较,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教科书的诸多谬误。

无论按照哪一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印度都应该比中国经济发达,因为印度具有以下一些西方流行经济学理论特别强调的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特征。

(1)政治上是普选民主制度,历史上长期采用的是英国人帮助建立的法律体制。

(2)私有产权保护比中国完善和彻底。

(3)作为英国以前的殖民地,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

(4)独立建国时间更长(1947年)。

(5)语言优势(英语是印度官方正式语言,是第二母语,按照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观点,掌握英语是融入西方文明和科技世界的必要条件)。

(6)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更多的年轻人口。

(7)受西方经济学教育的精英人士更多,对国内经济政策影响更大。

(8)具备非常好的地缘政治优势,独立以后很少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9)大统一的专制传统文化比中国弱(按照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的观点,中国2000年的大统一专制使得中国毫无科技建树)。

(10)印度还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耕地大国。尽管印度的国土总面积仅是中国的1/3,但印度的可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大得多,多出54%。

(11)印度的生产要素相比中国更能自由流动。比如,它的金融体制比中国自由,股市比中国健全;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而且可以任意在市场上买卖;印度没有户籍制度,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12)印度也没有中国那么多的国企,比如2003年印度国企销售总额占比为16%,中国的为45%。印度政府对经济介入的程度远比中国政府小得多。

因此,按照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印度几乎在一切方面(包括制度、资源、生产要素、后发优势和国际外交空间)具有比中国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条件。西方人尤其认为印度的民主、法制、私有产权保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所带来的绝对制度优势,是中国望尘莫及的。因此难怪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和西方政客都从来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比不过中国。印度目前比中国穷。

印度目前仍有48%的人口没有厕所,2亿3740万人没有用上电,占总人口的18.3%。印度的发电总量和人均电力消费量都只有中国的1/5。

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米和小麦)产量远低于中国,只有中国的60%。印度的蔬菜和水果产量只有中国的1/3。轻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和农作物之一是棉花,而在棉花生产方面,中国的原棉产量比印度高出40%以上,中国的棉花亩产量是印度的2.5倍左右。

中国农业总体上的机械化率2014年是60%。相比之下,印度农业总体上的机械化率则远低于50%。在2014年,中国三大农作物中,小麦生产已经93.7%机械化,玉米生产已经79.8%机械化,大米生产已经73%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最大难关是栽培:中国农作物栽种的机械化率为49.2%,印度是29%。

如何解释中国农业相对于印度更大的成就?按照传统西方思路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可能会说中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唯一答案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将土地从计划经济推向了市场化和私有化。但是这个答案不仅不全面,而且具有误导性。印度土地的私有化率是100%,而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将土地私有化,那印度农业表现为什么没有中国农业出色?不是说只有私有制才是最佳的产权制度、才最能刺激生产积极性吗?

我们知道农产品中利润率最高的作物是蔬菜和水果,而在这个方面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最大。中国的果蔬产量从1980年的6000万吨,飙升到2003年的4.5亿吨;相比之下,印度的果蔬产量在1980年与中国接近,有5500万吨,到2003年只升到1.35亿吨,比中国少了整整3.15亿吨。中国的农作物构成也比印度更加多元化,其中畜牧业和渔业占比在2005年接近45%,而印度不到30%。中国实际上只有10%~15%的土地适合农业耕作,而印度却有50%的土地适合农业耕作。但是中国却开发出54.6万平方公里的可灌溉农业土地,灌溉面积达到40%,而印度只达到23%。

我们再来看工业。印度的钢铁和水泥产量目前都只有中国的1/9。全球前十大港口中国就占有8个,而印度没有任何一个港口能够进入全球前30名。2017年印度的GDP是2.6万亿美元,中国是12.24万亿美元,接近印度的5倍。2017年印度人均GDP为194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8827美元,是印度的4.55倍。也就是说,从人均GDP(即个人生活水准)的角度看,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差不多达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但是从衡量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角度看,中国的GDP快要接近美国的65%,但是印度的GDP只略多于中国的1/5。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个人生活水平还是从国家总体实力的角度看,印度都无法与中国相比。印度建国初期比中国富裕,但是目前已经被远远抛在后面。虽然目前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中国,但是即使假设从今以后印度GDP的增长率可以长期维持在7.5%,中国为6.3%,那么印度也需要120多年才能赶上中国。

这些数据说明,把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简单地归功于“私有化”是有失偏颇的。中国清朝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比同时期的欧洲还要好,但农业生产力却十分低下。民国时期继续保留了以前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然而农业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和制造业的经济成就的确与引进市场因素密切相关。

这说明什么?说明“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市场化”,说明“私有化”程度的高低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纵然中国农业的“私有化”程度远远低于印度,但是中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印度,否则不会看到中国如此发达的蔬果贸易和农产品的跨地区分工生产。事实上,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市场很不发达;无论是农产品市场,还是小商品市场,抑或是重化工业品市场,印度都比不过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私有化程度远不及印度的中国,其市场化程度为何却远远高于印度?答案是被传统西方经济学忽略和误解的两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文一,2016)。

(1)市场本身是一个公共品,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而中国创造市场的国家力量远远大于印度,因此印度农业不发达不是因为私有产权不发达,而是缺乏国家能力去创造统一的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个市场不是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能够创造的,无论私有产权保护多么完善,民主体制多么西化。市场需要国家力量去创造。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国政府帮助企业创造市场的国家力量都比印度强大,因此中国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印度。讽刺的是,印度的普选民主制度和英国人留下的法律制度丝毫没有能力惩治政府官员和警察系统的腐败,而中国却能够严厉打击腐败。

(2)企业的所有制(产权)形式与它的市场竞争力没有关系,关键在于管理和内部激励机制。国企、私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如果管理得好,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不一定比私企的效率差,而且资本积累速度可能更快,员工福利更好。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虽然中国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的,但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可以远远高于印度。而且在各种保险市场缺乏或没有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土地集体所有制远比土地私有制更能够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