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江水暖:萧山改革开放40年访谈录
-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 2298字
- 2020-08-29 05:28:41
三 萧山城区建设
采访者:请您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萧山城区建设的历史。
朱淼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萧山县委、县人民政府设立于西河下,大门直对郁家弄。是之前安仁当的老屋,但在1957年建造了后来的县政府办公用房,“文化大革命”以后,建造了后来的县委、人大、政协的办公用房,都是在老屋基地上原地拆建的。粮库先建于西山脚下的隆兴寺,后移到西桥下街的宝莲庵及其附近。人民银行开设于绣衣坊,电话所设于后弄底的坛基弄,后搬迁到米市街口,在当时看来是规模很大的。人民政府卫生院(即后来的人民医院)在仓桥下街。同时,西桥下街的浙赣戏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工人俱乐部,市心桥下街又设立了人民戏院,解放初是个大草棚,后来翻建成瓦屋。
总之,“文化大革命”以前,萧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仓桥以西,加上西门原有许多大的商店进一步集中于市心桥到西门一带,特别是西桥下街的粮仓建好后,农民上缴公粮都集中在西桥下街,使这一带的各种商店进一步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有两条路值得一提,一是市心桥北端有一条北街弄,很狭窄,大致能通过一辆人力车。但这条弄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来人往,非常繁忙,显得十分拥挤。原因是这条弄堂的北端即是萧绍公路,而且有一个汽年站。加上高田村的铁路机厂,后来又改建为浙江电机厂,工人众多。1958年,城区以北又建造了大型的萧山棉纺厂,就是后来的杭二棉,职工人数激增。北街弄因此成为萧山老城区的一个瓶颈。
二是西门外的道路,这地段本来十分冷清,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改建成所谓县道,开始只有一丈多宽、中间铺有两行直铺石板的泥路,后改为简易公路。勉强可以通汽车。西门外尤其是运河北岸,到处可见乱坟和战乱时从外地运回乱放于此的许多露天棺材,十分荒凉。只有在西门道口一段,万寿桥上街长100多米的路段有些小店。再往西约1 000米的老岳庙曾经香火旺盛,但毕竟是一个宗教场所,除了一些宗教节日有些小商小贩外,像样的商店也很少。萧山在1930年开始建造杭江铁路[3],在西门外陆家潭建造了一个小火车站,就在原火车站的七道一带,出城区西门还有500~1 000米路,很是不便。当时曾有人提议把火车站建到陶唐弄,而且准备动工。但在抗日战争前夕,钱塘江大桥建成,轻轨换成重轨,陶唐弄一带没有发展余地。后来,火车站改建到原老火车站处,抗战爆发后一度被毁,但出于交通需要,侵略萧山的日军将它进行了修复。但当时社会混乱,乘火车的人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火车站日益繁忙,流动人口增多。从火车站到西门头增设了许多旅馆和饭店,市面日益兴旺。在“大跃进”年代,西门外成了萧山的工业区,许多工厂在火车站至老岳庙一带兴建。同时,在火车站附近又设立了内河航运码头、搬运公司等。因此原本冷落的西门外便显得日益繁忙。
萧山乡镇企业大楼
出于以上原因,原城厢镇人民政府于1958年开始了旧城改造和扩展,先是在火车站的南面建造了萧山大楼,占地面积甚广,为三层框架结构的平顶楼房。这在当时的萧山真可称得上是雄伟的建筑群了,后来改称为萧山饭店,是当时萧山的标志性建筑。由此,商业开始向火车站方向集聚。原本冷落的西门外热闹起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先是陶瓷品市场在这一带形成雏形,后来萧山乡镇企业生产的布匹市场也在此发展,最旺盛的时候,布摊摆了数百个。1991年新火车站落成,西门外逐渐转为居民区。
另一项旧城改造也于1958年启动,县城填平狭窄而肮脏的西湖河,拆迁西门内直街,从小南门的学池到西门铁路道口开掘了一条新河,就是现在的西河。从住户动迁到西河路的初步建成已是1962年了。同期,县城还拆除狭窄的北街弄和肮脏的衙后弄。当时城厢镇领导想立即建成现代形式的市区马路,但不久遇到了国民经济困难,国家压缩基本建设,因此这条后来被称为市心路的雏形,1961年前仅拆除了衙后弄到北端的萧绍公路的一段民房,建成了一条宽约10米的泥路。1962年,萧山县和城厢镇的领导下定决心开始建造这条萧山有史以来第一条市区马路,并在这一年基本开通南到原环城南路、北到萧绍公路的一条宽约20米的石砂路,不久就改为沥青路面。据说当时有位上级领导对此还颇有微词,说萧山这样的小县建这样的马路有什么用,还不是给社员晒稻谷。这话在当时的几年间还真被说着了,每当农民上缴公粮时节,就有许多公社社员在这条马路上晒稻谷。这柏油路成了“黄金路”。由于领导的批评,再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城区的建设刹了车。两条路虽然建成了,但街面屋迟迟得不到改造。除了市心桥北建造了一座较大的湘湖旅馆外,其余就没有像样的建筑物了。湘湖旅馆原先打算建三层,上面又有了一个限令,于是只造了两层就完工了。这样的现状一直维持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几年间,政府财政相当拮据,但还是建成了西河路、体育路和人民路的一段,初步改造了环城路、文化路、工人路等。1958年开始,拆除了衙后弄底的旧房,清除了大片瓦砾场;在现在的新世纪广场,还建成了一个面积约45亩的体育场,于1959年国庆节投入使用。
真正意义上的萧山旧城改造,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开始有了新的起色,率先兴建的是萧山百货大楼、萧山电影院和朝阳商店等,接着是农工商大楼、钱江饭店和乡镇企业大楼。后来,萧山又修建了人民大道(现称人民路)的一段,改造了环城路、体育路、西河路。随着萧山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新建筑物纷纷拔地而起。1987年建造的商业大厦(现在的城市酒店)、萧山宾馆两幢高楼,给老城区增添了现代化气息。1988年,旧有的绣衣坊、明月坊等老街也拆除了。这就将萧山旧城破败不堪的面貌基本拆光了,城区也更加明亮了。以后的建设就难以说清了。可以说原有萧山旧城面貌从此彻底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