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江水暖:萧山改革开放40年访谈录
-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 1705字
- 2020-08-29 05:28:41
六 萧山围垦的社会经济效益
采访者:请您谈谈萧山围垦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光裕:萧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围垦海涂50余万亩,使肆虐千百年的钱塘江大潮不再危害乡里。过去被人称为“萧山的西伯利亚”,潮来浪滚滚,潮去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沙滩,人迹罕至,只有瑟瑟荒草,春生秋衰,如今这里却是一派良田美景的景象。1984年荷兰专家,1985年世界粮农组织官员,1991年日本水利调查团,以及丹麦、澳大利亚等国专家来围垦考察时,无不惊叹我们萧山拦海造地能有这么大的力量,称萧山围垦是“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萧山当代围垦,重在治江,结合造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965年冬季开始,截至2007年,萧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了42个春秋,先后组织了33期治江围涂大会战,围涂造地54.61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面积41万亩,创造了萧山有史以来的伟大业绩。
广袤的围垦大地,明显缓解了萧山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为萧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围54.61万亩的土地中,可开发利用作耕地的为65%,即全面开发利用可增加耕地35.49万亩,为全区现有耕地的36.7%,此外,还有10%的土地可作为园地、杂地等。为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垦区建立了益农、前进等6个镇(乡)和9个国营、集体、部队农林垦场,使23个镇、乡扩大耕地面积和辖区范围,从内地移民的2.3万户、8万余人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昔日浪潮滚滚的盐碱滩涂,今日已成为一片绿色田园——浙江著名的现代农业开发区。一大批事关萧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得以建成——萧山国际机场、钱江大桥、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有力促进了萧山经济快速腾飞。
经过多年的改良、耕种,被围垦的土地逐渐成了钱塘江南岸的良田和湿地(董光中摄于1977年4月)
茫茫的盐碱滩涂上,通过几十年的农业开发,从传统型的农业模式,逐步向效益型农业转变,建立起了粮食、棉花、络麻、淡水鱼和出口蔬莱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垦区曾每年产粮、棉、麻油、水产品等12.5万吨,由于农副产品的增加、外贸基地的开发、乡镇企业的兴起,垦区成了萧山发展民营经济的乐园。荣盛集团、传化集团、杭萧钢构、恒逸集团(基地)等知名民营企业坐落其间。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的萧山区已经成为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现在的垦区,现代化农业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品牌农产品大量涌现。盐碱滩涂变成钱塘江南岸的“米粮川”,处处是一派宜人、别致的田园景象。
萧山围垦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如下。
第一,促进了水产业的发展。围涂以后,新围岸线接近钱塘江主槽,有利于通过沿江水闸接纳鱼、蟹苗等水产资源,特别是有利于捕捞出口创汇价值较高的鳗苗,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已捕捞出口鳗苗20.62吨,蟹苗4.1吨。
第二,增加绿化面积,优化自然条件。在新围垦区已建成各种防风林带1 539条,长1 655千米,面积1.52万亩(其中竹林0.88万亩),加上蚕桑果园1.43万亩,两项共绿化造林2.95万亩,同时开挖河道、水塘面积6.49万亩。改善和美化了生态环境,促进了钱塘江沿岸经济的发展。
第三,治江围涂,成效显著,钱塘江河口江道面发生了巨大变化。1965年未大规模围垦前,头蓬附近江面宽为11千米,平均水深1.4米,尖山附近江面宽为27千米,平均水深为2.3米。钱塘江河口江道缩窄到原来的 1/2到1/4,主槽摆动趋缓,河道较为稳定,航道有所刷深,通航能力提高,险工地段缩短,两岸防御洪潮能力大为增强。钱塘江下游河口段从杭州市五堡至二十工段(海宁市八堡)的56千米江道,基本上达到整治规划线,缩窄了江道,固定了堤岸,刷深了江槽,提高了通航能力,由原来的20~40吨,提高到100~400吨,并为建设出海码头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改善钱塘江灌区乃至萧绍平原的排灌条件。通过围涂,江道宽度缩窄,闸外高滩面积减少,有利于临江水闸排水和排洪闸站的排洪能力,提升萧绍平原100多万亩农田的排洪效能。围涂新建一线海塘,同时也确保了老南沙大堤以内大面积农田的防洪御潮安全,免除了老南沙大堤在未治江围涂前,每年需要平均投入11.68万立方米的抛石抢险任务,控制或减少了进潮水量,降低了钱塘江的含盐度,淡化了钱塘江上游水质,有利于引淡水灌溉。
第五,为钱江世纪城、新的杭州市中心举办G20峰会与2022年亚运会、大江东产业集聚新区提供了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