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争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这是西方经济的新现象。以往的现象通常是: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凯恩斯主义对付高失业率的措施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付高通货膨胀率的措施是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是,滞胀意味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面对严重的滞胀,以萨缪尔森为首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理论上无言以对,在实践上束手无策。滞胀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大约20年中,西方宏观经济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凯恩斯主义独领风骚的历史已经结束,代替它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论战的新局面。它们两派之间的分歧和对立,自然会使人们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分歧和对立。前者实际上是后者在当时的再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起初,这一学派因使用理性预期这一术语而十分引人注目,曾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现在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理性预期这一概念不能反映出这种宏观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只有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一名称方为恰当。原因是:第一,这种宏观经济学是从“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原则出发的,即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出发的;第二,这种宏观经济学是以“古典”学派的市场连续出清为前提的,即是以经济连续处于均衡状态为前提的。一句话,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出发点和前提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一致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这一术语是萨金特首先使用的,他在1979年出版的《宏观经济理论》一书中首次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参见 [美]T.J.萨金特:《宏观经济理论》,366页,纽约,学术出版社,1979。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简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英语中是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新古典经济学在英语中是new classical economics。应注意,这里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英文文字上和含义上都不同于也曾译作新古典经济学的neo-classical economics。后者在西方经济文献中的基本含义是指凯恩斯所批判的马歇尔、庇古的经济理论;其另一个含义是指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即包括萨缪尔森、托宾、莫迪利安尼、索洛的学说在内的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综合体系,也就是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又简称为新古典学派。它拥有一大批经济学家,其主要代表有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巴罗、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由于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分歧又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卢卡斯为首的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另一派是以普雷斯科特为首的真实经济周期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三个关键性假设: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原则、理性预期和市场连续出清。市场连续出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所有基本假设中最重要的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迅速进行调整。只要通过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能够使厂商和工人双方的境况得到改善,他们就会进行这种调整。这样,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整,供给总是等于需求,市场连续出清。这一假设意味着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存在超额供给。当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产品价格低到使买者愿意购买时为止;当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工资就会降低,直至工资低到使雇主愿意为想工作的失业者提供工作时为止。这一假设暗示,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可能性。

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既受到了经验上的批判,又受到了理论上的批判。

首先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经验批判。20世纪70年代初仍占据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是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体系。这种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主要是由IS曲线、LM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构成的(如果不用ISLM模型而用ASAD模型,那么,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主要就是由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构成的)。原来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被新古典综合派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可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意味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菲利普斯曲线,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因此,滞胀的现实从经验上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就像(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一样,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也有助于促进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美]K.E.凯斯、R.C.费尔:《宏观经济学原理》,476页,新泽西,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89。

其次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批判。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前,货币学派和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就已经对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方面进行了理论批判。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洗劫凯恩斯神庙的造反派”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这一清单上的每一个项目都提出了反对意见”[美]A.S.布林德:《争论中的宏观经济学》,103页,伦敦,惠顿斯出版公司,1989。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理论到政策全面地批判凯恩斯主义,宣布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已经过时,应当抛弃。这种批判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认为传统宏观经济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例如,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当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最大化原则相矛盾。再如,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同一经济人在不同函数或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为,这就违背相容性原则。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指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把就业和价格水平作为评价政策的标准,而不以微观经济学关于增进福利的标准为依据,这就失去了一致性。凯恩斯模型的关键在于名义工资刚性的假设,而这一假设是武断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仅同货币学派一样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在长期中无效,相反是导致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而且进而认为在短期内也是如此。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着重批判了凯恩斯主义关于预期的观点。凯恩斯虽然也反复讲到预期,但是他的预期只是适应性预期,并且是随机的,难以用理性加以解释。适应性预期是一种后向预期,是根据过去各期的实际平均值来估计下一期变量的数值的预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适应性预期很像这样一种气象预报:因为今天下雨,所以明天也将下雨。这种预期同微观经济学是矛盾的。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假设,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当事人是理性人,会前向预期而不是后向预期,会积极地利用可获得的信息以更精确的方式预测未来,而不是朴素地根据过去推测未来。

当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陷入困境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仅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而且试图从批判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新出路。

以卢卡斯为首的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的经济周期模型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什么?其传导机制又是什么?

关于经济波动的原因,卢卡斯模型的观点是,货币对产量和其他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货币因素是波动的初始根源,货币供给的冲击即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引起经济波动。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过总需求曲线移动引起经济波动的,所以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又常常说需求冲击或需求干扰导致经济波动。

关于传导机制,卢卡斯模型的特点是引进信息因素。如果不存在信息障碍,即如果经济当事人获得完全信息,相对价格和价格总水平就不会存在差异,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也就不会导致产量的持续波动。但是,事实上存在信息障碍,经济当事人获得的是不完全信息。这样,相对价格和价格总水平就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就会引起经济波动。可见,在卢卡斯模型中,货币冲击是同信息障碍或不完全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卢卡斯经济周期模型又被称为不完全信息模型。

卢卡斯的不完全信息模型的政策含义主要是政策无效性命题。其中心内容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响产量。

货币经济周期模型的政策含义最初是由萨金特和华莱士在《理性预期、最优化货币工具和最优化货币供给规则》一文载 [美]《政治经济学杂志》,1975(83)。中提出的。这一命题的提出“震惊了(西方)经济学界”R.J.戈登:《宏观经济学》,200页,伦敦,斯科特、福尔斯曼出版公司,1990。。尽管货币经济学派只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论证政策无效性命题,然而这一命题通常都被一般化了,即认为政府失灵,政府用以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效。典型的说法是:“政府于事无补而且危害很大,因此政府不过多地卷入经济是最好不过的了。”迈·卡特、罗·麦道克:《理性预期:8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16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十分强调公众对未来政策的预期。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性质的政策规则:刚性政策规则或反馈政策规则。刚性政策规则是无反馈政策规则,它要求始终一贯地实行一种不变的政策规则,例如货币供给固定增长率规则。不管经济情况如何变化,都不容许改变政策工具。反馈政策规则是根据经济状况按正常方式调整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适应宏观经济事件的政策规则。例如,失业率上升时,按照一定幅度提高货币供给增长率;反之,则按照一定幅度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政策变化时预期也随着变化,反馈规则所要求的货币供给的任何提高或降低都会被公众预期到,而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又不影响产量,因此,货币供给的反馈规则是无效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观点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政府如果公开宣布一项反通货膨胀政策,并始终一贯地执行,有很高的可信度,那就能无痛苦地消除通货膨胀。其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货币当局宣布奉行反通货膨胀政策,实现零通货膨胀,公众就会调整预期,降低预期通货膨胀率。这时,实际通货膨胀率就会立即下降为零,而不需要以衰退作为反通货膨胀的代价。但是,如果政策缺乏可信度,没有连续性,首尾不一贯,公众就不相信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能贯彻到底而不中途变卦,也就不会降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样,就会导致衰退。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事实上,政策制定者常常在政策宣布之后背离所宣布的政策,失信于公众,结果是反通货膨胀政策难以奏效。

以卢卡斯为首的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的影响主要在学术方面,而不是在政策方面。西方学者承认:“理性预期的征服主要发生在理论层次上。迄今为止,它对实际政策制定者的影响极小,仍然缺少有说服力的经验支持。”W.C.比文:《是谁扼杀了凯恩斯?——经济政策演进中的冲突》,65~66页,霍姆伍德,道·琼斯—欧文出版公司,1989。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其中心内容而言,不过是凯恩斯所批评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例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除了理性预期外同“古典”经济学一样;货币供给量的改变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的结论也和“古典”经济学相同。对此,西方经济学家实际上也是承认的。托宾说,这个学派的灵活价格模型只不过是前凯恩斯主义观念的巧妙翻版。参见谢弗林:《理性预期》,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比文也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前曾经是经济学家共同财产的古典经济学的翻版”W.C.比文:《是谁扼杀了凯恩斯?——经济政策演进中的冲突》,189页。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周期问题上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周期的根源归结为预期失误,否认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的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否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根源的见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是不可信的。美国宏观经济学家戈登说:“预期错误看来是一种经济周期理论所依靠的一根难以置信的脆弱的芦苇。”R.J.戈登:《宏观经济学》,475页。西方学者的许多统计检验表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不能解释实际情况,无法说明现实的经济周期。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关于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的说明也是经不起批评的。在西方国家,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指数一般是定期公布的,公众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可以迅速得到每月甚至每周的有关信息。如果说存在信息障碍的话,只不过是存在于两次公布之间,即几天或几周而已,以此解释为期几年或十几年的经济周期,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由于理论的根本缺陷和实践上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货币经济周期学派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一方面,真实经济周期学派从内部批评货币经济学派,提出了另一种经济周期理论;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从外部批评货币经济学派,重新表述了政府干预思想。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是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的不同看法来区分的。同以卢卡斯模型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基—普模型)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对产量没有重要影响,引起经济波动的不是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不是货币存量的变化引起产量的变化,而是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货币数量是适应产量的变化而调整的。产量增加时,货币需求也增加。银行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制造和发行更多的货币。反之,也就相反。因此,货币存量变动不是产量变动的原因,而是产量变动的结果。

在否定货币因素是经济周期的原因之后,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必须在理论上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实际因素是怎样冲击或干扰经济,从而引起产量波动的;二是实际冲击波及整个经济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现在先考察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对第一个问题的说明。这个学派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冲击包括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率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变化等都会引起生产率的变化。生产率的变化属于供给的变化。因此,实际冲击属于供给冲击。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假设实际冲击或供给冲击具有连续性,经济对持续的实际变化或供给变化做出反应。厂商为适应这些变化而调整价格和工资,以生产想要生产的数量,雇用想要雇用的数量。工人为适应实际工资的变化而调整提供的工作时数。

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生产率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生产函数的变动导致反映劳动边际生产率变动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供求均衡点的变动,即实际工资和就业量的变动。

现在再来考察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对第二个问题的说明。在这一学派关于传导机制的各种说法中,“跨时期闲暇替代”说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所谓跨时期闲暇替代,是指工作和闲暇二者之间的替代关系是跨时期的。按照这一说法,工人什么时候用工作替代闲暇,什么时候用闲暇替代工作,取决于工资率的高低。经济高涨时,工资较高,工人愿意在这一时期多提供劳动而少享受闲暇。因此,这一时期就业率高,工作时数多。经济衰退时,工资较低,工人愿意在这一时期多享受闲暇而少提供劳动。因此,这一时期就业率低,工作时数少。这样,工资的微小变动就造成了产量和就业量的巨大变动。这就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结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也完全排除了凯恩斯经济学中的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失业都是自愿的,根本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范畴。“跨时期闲暇替代”说把失业的原因推到工人身上,断言失业是由于工人为了在一个时期多挣工资而自愿在另一个时期多享受闲暇的结果。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关于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的说法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个基本事实是,工人在经济危机时失业,不是他们主动辞职去享受闲暇,而是被解雇的,是被抛进失业大军的。就连一些西方学者也承认:“事实并不有力地有利于这一说法,原因是,在整个经济周期中,实际工资的变化很小。因此,人们并不是因较高工资明显地多工作。”[美]R.多恩布什、S.费希尔:《宏观经济学》,691页,纽约,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0。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问世不久,就引起不少西方经济学家的怀疑。“许多经济学家,甚至某些最著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都对真实经济周期方法的现实意义表示怀疑。首先,他们怀疑供给冲击是否重要得足以解释现实的经济周期。其次,他们注意到,真实经济周期的主张者没有试图找出引起经济周期的特定冲击或者解释诸如货币价格这样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行为。”R.J.戈登:《宏观经济学》,205页。

正当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批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盛行的时候,一个新的主张国家干预的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英语中是new Keynesian economics。新凯恩斯学派在英语中是new Keynesians,或new Keynesian economists,或new Keynesian school。应注意,这里的新凯恩斯学派在英文文字上和含义上都不同于也曾译作新凯恩斯学派的neo-Keynesian economists,后者指托宾、莫迪利安尼、索洛以及其他凯恩斯主义者。参见克莱默:《和经济学家的谈话》,第Ⅶ卷,95页,新泽西,1988。“新凯恩斯主义”这一术语可以追溯到帕金1982年和费尔普斯1985年的著作,参见美国《经济学文献杂志》,1990(9),1115页。

现在,在西方经济文献中,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 an economics)相对应的是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original Keynesian economics),同新凯恩斯主义者(new Keynesians)相对应的是原凯恩斯主义者(original Keynesians)。

新凯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有曼昆、劳伦斯·萨默斯、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朱利奥·罗泰姆伯格、艾德蒙·费尔普斯、乔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伦、戴维·罗默、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曼昆和罗默编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美]N.G.曼昆、D.戴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Ⅰ、Ⅱ卷,马萨诸塞,MIT出版社,1991。两卷本是有代表性的新凯恩斯主义论文集。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假设使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具有相同的基础。这一假设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市场出清假设完全相反。市场出清和非市场出清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两种对立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基于市场连续出清假设的新古典经济周期模型是不现实的,只有把经济周期模型建立在非市场出清假设之上,才具有现实意义。理由是,在衰退时,工人不可能都按现行工资卖掉他们愿意卖掉的全部劳动。这不是因为他们拒绝现行工资下的工作机会,而是找不到工作。同样,在衰退时,厂商不可能都按现行价格卖掉他们愿意卖掉的全部产品。这不是因为他们拒绝现行价格下的销售机会,而是卖不出去。总之,在衰退或萧条时,工人和厂商不可能都按照现行工资和价格卖掉他们愿意卖掉的全部劳动和产品,这是事实。市场出清假设违背这一事实,而非市场出清假设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承认这一事实。

非市场出清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之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关键在于工资和价格黏性或工资和价格缓慢调整的假设。工资和价格缓慢调整使市场不能连续出清。因此,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理论基础是新凯恩斯主义者必须集中力量解决的重大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试图在利润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对此提出微观经济学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调整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就存在名义黏性。和名义黏性不同,实际黏性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的黏性,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解释名义黏性的理论有“菜单成本论”、“长期劳动合同论”等,解释实际黏性的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等。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结论是:总需求的减少在短期内会降低实际产量和价格水平,但在长期内只会降低价格水平。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的这一结论同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的以下结论是完全一致的:总需求的增加在短期内会提高实际产量和价格水平,但在长期内只会提高价格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的政策含义完全是凯恩斯式的。在新凯恩斯模型中,经济回复到正常产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暗示了稳定政策对恢复总需求的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产量的回升,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新凯恩斯主义论证了工资和价格黏性,承认协调失灵,承认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厂商的行为符合社会利益,就是要为政府干预提供微观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的尝试,是把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微观基础。原凯恩斯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因而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尖锐批判。新凯恩斯主义汲取了原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遭到惨败的教训,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挑战,抛弃了原凯恩斯主义在最大化行为和预期问题上的旧观点,避开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在经济当事人追求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假设下,新凯恩斯主义用一套比较圆通的说法坚持了非市场出清这一凯恩斯模型的核心内容。这就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重新争得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新凯恩斯主义就其核心内容来说,本质上是原凯恩斯主义在现代的翻版。导致非市场出清的工资和价格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试图在理论上进行解释的中心问题,而稳定政策的有效性则是新凯恩斯主义试图通过统计检验加以论证的中心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对工资和价格黏性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说明。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比没有任何理论说明的原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的武断的论断当然要显得完善一些。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的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原因太多了,以致人们莫衷一是,无法了解何者是主要原因,更无从了解工资和价格黏性是否有统一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的解释有的颇为幼稚,有的完全没有顾及事实和历史。

不过,人们也可以看到,新凯恩斯主义者多少有一种现实感。这就是,他们承认厂商追求的私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相冲突,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协调失灵,承认微观层次上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决策造成了宏观层次上的严重的社会后果,而这正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所最缺少的东西。

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正在创立之中,它能否成功地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提供一个被西方经济学界认可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现在做结论还为时过早。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凯恩斯主义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学说的重新表述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政府、经济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它不像原凯恩斯主义那样宣传宏观经济政策或“微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医治失业和通货膨胀,而是倾向于一种较为温和的说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新凯恩斯主义者的这种说法比新古典学派的政策无效论也许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