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的交汇

如前所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追求进步的眼光转向俄国,继续借用欧美经验和模式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已经不占主流地位。在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坚定“走俄国人的路”的时候,饱经革命风霜的先行者孙中山也逐步认识到:苏俄是同帝国主义势力根本对立的新生力量;五四运动和六三工人运动展现出与当年革命党人革命活动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共产党人尽管人数不多,但朝气蓬勃。他决定,同苏俄合作,同共产党合作,借鉴列宁主义建党原则,整顿改组中国国民党,使之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具体的党。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的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共同纲领。大会事实上确认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自此,国共合作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大革命运动。但是,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渐渐掌控局面,排挤共产党人,打击左派力量,最终演变成“清党”反革命政变,致使大革命运动失败,国民党也从一个充满活力的革命力量联盟蜕变成少数新军阀、右派政客操纵的反动组织。

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后,国共之间的斗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历经土地革命的磨难、抗日战争的壮大、解放战争的辉煌,最终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与之同时,国民党经过所谓“训政建设”、“抗战建国”、“制宪行宪”、“反共戡乱”,最后丧失政权,败退台湾。这20几年间,国共力量此消彼长,地位颠覆,个中原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