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
- 阎明复
- 1800字
- 2020-08-30 02:10:22
苏方盛情接待中国代表团
1957年11月2日上午11时,中国党政代表团乘坐的专机到达苏联边境城市伊尔库茨克,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波斯别洛夫和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以及中国驻苏大使刘晓夫妇专程来此迎接中国代表团,前来迎接的还有苏联的地方党政领导人。波斯别洛夫是苏联著名理论家、哲学家,曾和苏斯洛夫一起主管意识形态工作。他文质彬彬,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在飞机上他向毛泽东和邓小平介绍了《莫斯科宣言》的起草经过,又向杨尚昆介绍了会议的日程安排。
在伊尔库茨克,发生过一个小插曲。伊尔库茨克这年冬天来得早,已经下了一场雪。毛泽东惊奇地发现,机场附近有一片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他便问地方领导人:这是什么庄稼,现在还在开花?地方领导人回答说,这是“ROSH”(罗什),我们几个翻译都不知道这个词,有的说是“大麦”,有的说是“荞麦”,毛泽东都一一否定了,说这个季节不可能长大麦、荞麦。费德林急忙走上前来说,这是做黑面包的一种麦子。毛泽东听了点点头。回到飞机上,我查了俄汉字典,原来“ROSH”就是“黑麦”。于是我拿着字典走到前舱,对毛泽东说,字典里写的是黑麦,刚才我们都翻译错了。毛泽东听了笑着点点头。
11月2日莫斯科时间下午3点,中国代表团乘坐的图—104型飞机在伏努科夫机场降落,舷梯下是红地毯铺路,赫鲁晓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库西宁、米高扬、苏斯洛夫、福尔采娃、柯西金等苏联党政领导人前来迎接。在一阵拥抱、亲颊之后,毛泽东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并发表简短讲话,对苏联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赞扬40年前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40年来苏联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为追求进步和幸福的人民树立了卓越的榜样”,明确指出“以伟大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保障世界和平的坚强堡垒,是一切不愿意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人民的忠实朋友”。
欢迎仪式结束后,赫鲁晓夫陪同毛泽东同乘一辆装甲“吉斯”汽车,来到克里姆林宫内的捷列姆诺伊宫。在一间宽大的休息室里,赫鲁晓夫向毛泽东简要介绍了会议的筹备情况后,看了一眼正在同毛泽东谈笑风生的伏罗希洛夫,提醒说:该让毛泽东休息了,我们告辞吧。在握手告别时,赫鲁晓夫对毛泽东说:你住的捷列姆诺伊宫,曾是沙皇的寝宫。这里离会场即乔治大厅只有几十米远,有一条走廊通往乔治大厅。
中国代表团其他成员以及工作人员也都被安排住在克里姆林宫。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刚安顿下来,忽然听到有人说,毛主席来看我们啦!于是大家都涌到走廊里,等候毛泽东。原来,毛泽东从楼上走下来看望大家。当时每个卧室的门上都贴有名单,毛泽东走到我们几个翻译的卧室门口,看到名单上的“朱瑞真”,就说:“这是个女孩子的名字呀。”朱瑞真回答说:“这是家里老人们起的名,可以改。”毛泽东说:“不用改,就这样叫也很好嘛。”
苏方为接待中国代表团做了很多工作。10月30日,即在中国代表团离开北京的前两天,杨尚昆派中央警卫局负责毛泽东警卫的副局长王敬先、外交部礼宾司专员韩叙和我们翻译组的朱瑞真前往莫斯科“打前站”,任务是在代表团到达莫斯科之前,和苏联同志一起把代表团的住地安排好,特别是根据毛泽东的生活习惯把他的住房安排好。王敬先等到达莫斯科后,苏方人员对他们非常热情,两个谢尔巴科夫(一个是苏共中央社会主义国家联络部中国处处长谢尔巴科夫,另一个是克里姆林宫警卫局副局长谢尔巴科夫少将)和他们一起指挥苏方服务人员根据毛泽东的生活习惯重新布置了他的卧室:把原来笨重的钢丝床撤掉,换上一张宽大的木板床,把毛毯、鸭绒枕头之类的东西拿走,换上从北京带来的又长又宽的棉被和枕头,把卫生间的坐式马桶改成蹲式马桶,调整了床头上的灯光等。另外,克里姆林宫警卫局长扎哈洛夫少将和王敬先等一起查看了为毛泽东在郊区安排的两幢别墅,供他需要休息时备用。一幢是斯大林当年住过的孔策沃别墅,周围都是森林,离克里姆林宫较远,约40公里;另一幢在列宁山,离克里姆林宫较近,是马林科夫下台前住过的地方。这两处的卧室和卫生间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邓小平、杨尚昆于11月3日中午去视察了苏方给毛泽东准备的这两幢别墅。
事后我们获悉,赫鲁晓夫曾亲自到克里姆林宫检查为毛泽东准备的起居室,看到那张硕大的木板床、薄薄的被褥,他做出评价:“丛林里来的战士。”在卫生间,赫鲁晓夫看到,原来的坐式马桶的四周用瓷砖垒起,与坐桶一样高,从旁边砌起了一个台阶,装修了护栏。赫鲁晓夫不解地摇摇头:“难道蹲着大便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