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自从阶级产生,伴随而来的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并且,每一次的反抗斗争,其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的洗礼,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阶级的对立,无产者反抗有产者——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工人反抗资本家的阶级斗争从此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从奴隶社会向着封建社会,向着资本主义社会,再向着共产主义社会依次递进过渡。

有文字记载的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发展史,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一句话做了高度概括: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同时也证明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一般的历史记载中,无论是奴隶起义还是农民起义,均表现出“官逼民反”的特征,奴隶或者农民总是被“官府”逼上梁山,群起而反抗的。这就或多或少地隐去了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实际内容。

奴隶是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被奴隶主看作仅仅是“会说话的工具”,是一个深受剥削压迫和虐待的阶级,他们可以被奴隶主随意杀死或买卖。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主不仅迫使奴隶们如牛马一般为自己做苦役,同时为了取乐,还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进行角斗,相互拼杀。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们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他们为了成为自由民,“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

在西方,最著名的奴隶起义是发生在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起义,它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曾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奴隶的反抗,迫使奴隶主不得不对生产关系做出一定的调整,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做出某种程度的改善,并逐步改变控制奴隶的方式以及给予奴隶一定程度的自由民身份。比如,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并开始演化为隶农,使奴隶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广大的领土和肥田沃土的东方文明古国,较之西方,中国更早进入了农耕文明。物产丰富,农业生产发达。自周秦以来,封建制度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成为世界上封建社会历时最长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民过的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相反,皇室、贵族和地主穷奢极欲的生活正是以残酷剥夺广大农民为前提的。

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此掀开了农民反抗封建地主统治的序幕。中间经过汉朝的黄巾起义,隋朝末年的李密、窦建德农民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宋朝的宋江、方腊农民起义,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农民起义,明朝的李自成农民军战争,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大小总计数百次的农民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农民起义的规模之大、频率之高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使整个社会受到了革命的改造,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农民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上述农民革命总是以失败告终,总是在革命中或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这首先因为,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分散的小生产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体现。农民揭竿而起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只是农民希望减轻剥削和压迫的强烈愿望的集中反映。生产方式的落后把农民限制在小生产的狭窄范围内,作为小私有者,“等贵贱、均贫富”是农民阶级的最高理想,是农民的“世外桃源”,而这恰恰是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因此,农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革命,要么被地主贵族所利用做了改朝换代的工具,要么被即将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或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所代替。

其次,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思想意识的落后保守和非科学性,从而制约了他们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君权神授”还严重地禁锢着他们的头脑。之所以反抗,是因为被迫无奈,逼上梁山;之所以必须拥戴一位新皇帝,是因为他天命注定是一个真龙天子,是因为他宣布要替天行道。陈胜大泽乡起义时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一句“十八孩儿当主神器”的谶语便极大地提振了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的军心和民心,以拜上帝教起事的洪秀全自然也不例外,起义不久便称起了天皇。

奴隶和农民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里,都不是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他们不能在自己的斗争中提出建立一个较进步的社会形态的纲领,因此他们的斗争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资产阶级的出现,使得企图保留小私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免遭剥削压迫的农民革命,最终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代替。但农民的起义和他们的革命战争,对于破坏封建制度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总是要依靠或者利用农民群众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城市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来的。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无比的生命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道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猛烈地破坏着原有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也必然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17世纪,欧洲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一系列的起义、内战、复辟与反复辟,最终粉碎了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取得了彻底胜利。资产阶级革命还迫使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猛烈荡涤了封建桎梏,极大地推动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这是资产阶级为人类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与此同时,有了坚船利炮的资产阶级也表现出了它的侵略和掠夺本性,大大加快了向其他民族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步伐。

总之,奴隶起义、农民战争以及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斗争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这充分证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正确论断。

在阶级社会里,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就会发生最尖锐的阶级冲突。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总是想尽办法去维护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为它服务的上层建筑,从来没有一个剥削阶级自动地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退出历史舞台。只有依靠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和成长,才能使一种过了时的社会形态为另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