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从区域布局条件和产业布局指向两个方面进行生产力布局,否则就会在地域上产生聚集。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也是如此。规模效益递增的趋势,使现实中生产力布局的聚集趋势更加明显。那么,从一个地域来看,聚集是否是无限的?显然,在一定的科技水平和一定的环境容量条件下,实物形态的聚集不是无限的。那么,如何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规模?

1.企业的合理规模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企业的规模效益,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是单个企业的经济合理规模。任何企业都有其关键设备,关键设备能否达到合理规模,对企业的合理规模影响很大。通常以企业工人人数、固定资产价值和产品产量三项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规模。有些工业部门的企业,还处在规模出效益的阶段。例如,年产1200万吨钢的钢铁厂,比年产500万~800万吨的钢铁厂在吨钢设备投资上节省10%~15%,产品成本降低5%~10%。然而,企业的规模过大,会增加大量的运量和运费,增加各种相关投资,延长基建的时间,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环境问题增多等。

第二是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工业生产中的联合化就是把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联合在一个企业里进行,构成一个统一的生产整体。联合工厂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工艺的同一性(由于工艺过程的一致而联合)、空间的统一性(有共同的厂址)和技术与组织领导的统一性。联合企业拥有大型企业所固有的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优点。概括起来就是,由于生产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联合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减少原材料消耗,特别是扩大对废料的利用,从而降低了工业原料、燃料及半成品的运输费用,并加速生产过程。把使用同种原料的各个生产部门联合起来,可以全面、综合利用该种原料,特别是对废料的充分利用,从而扩大了工业原料的基础,并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节约。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的储备量,并且可以节约基建投资。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地域的合理规模

工业企业的联合化对于天然资源和原材料、燃料的全面综合利用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联合化生产的巨大优越性给工业布局带来强烈的影响。首先,工业生产的联合化意味着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企业的多种经营。因而它是地区工业生产综合发展的主要前提之一。联合化的发展必将促使地区工业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其次,工业生产的联合化,使企业本身具备多种门类工业的综合性质,它必然引起城市工业区企业配置的变化,改变过去专门化工业区的严格分工,从而出现较多的以联合企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再次,由于工业的联合化,缩短了企业间的运输距离,使相互有关的工业生产过程相互衔接,节约了运费。最后,由于联合化企业可以更好地实行对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可能逐步摆脱对天然资源的依赖性,从长远来看,即使在天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也可能建立起原料基地,发展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为工业的远景配置创造广阔的天地。

我们假定某一地域拥有许多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工业企业向这个地域聚集,使地域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究竟多大的规模是合理规模呢?这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1)资源要素。

包括各类原材料、能源的供给,资金的供给和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一个地区各类资源本身有一个限度,一定条件下能够从区外取得的资源也有一个限度。这对聚集企业对各类资源的消耗也就规定了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便会引起资源要素供给不足,经济效益下降。

(2)基础设施要素。

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热及其他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所能容纳的企业和人口数量是一定的。在专业化协作条件下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比单个企业要节约很多,但这种节约也不是无限的。例如交通运输,假定区内与区外的联系是一条1000万吨运力的铁路线,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无限聚集,超过了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就超过了合理规模的限度。

(3)管理要素。

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的管理水平是一定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管理半径,即最大的管理规模。如果企业的聚集或联合,超过了管理者的能力,必然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成本就有可能提高,严重的还可能造成企业的破产。

因此,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的合理规模表现出适当聚集的态势,并不是越大越好。同时,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由于通讯的便利和市场指向的加强,跨国公司可以把生产的各个环节布局在不同的地域,各个分厂分工协作,生产不同的零配件,同样的产品可以在接近不同的市场地域生产;一个公司,其管理和研发总部、生产产品的工厂、销售部可以布局在不同的地方,并且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其规模是否合理。一个地区的原材料、能源的供给,资金、劳动力的供给,基础设施承受能力、环境的排污能力、管理水平等在特定时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这个限度内聚集,就能产生节约,实现规模效益,但是,聚集效益服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聚集超过一定界限,程度越强,其效益越低。

从产业聚集的方式上讲,地域合理规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即产业链条的聚集。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有产前联系产业、产后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它的生产过程要消耗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时又有另外的企业消耗它的产品,更有一些企业与之有着这样或那样生产过程或产品消耗的联系。这些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域,可以减少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增强生产过程的联系,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种,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即横向产业的聚集。基础设施一般分为三部分:生产性基础设施,指为产业生产服务的诸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供给、物资供应及金融等;生活性基础设施,指为生活服务的诸如商业、服务业、公用事业、住宅及公共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指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诸如教育、科研、卫生、环保、治安,等等。如果许多企业共同使用这些较为齐全的基础设施,企业本身可省掉许多非生产性投资,增加企业的投资效益。

第三种,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今天的管理,其含义已经大为扩展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内容外,信息的传递、科技的普及、企业间的协调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一群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域,可以加快信息传递,减少管理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上述企业聚集的类型,也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复合出现。聚集的合理规模,要依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分析。要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看其布局是聚集有利还是分散有利,还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容量来限定聚集的规模:环境容量大,资源集中,运输条件好,抗污染能力强的地方,产业聚集的规模可以大些,反之亦然。

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

标准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单位,追逐利润是其天生的本性,一个企业之所以布局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就要看它是否在这里能获取最大的利润;

标准二: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产业结构包括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功能结构,还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劣决定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方面第三产业空前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

标准三:社会效益是否最大。从这方面评价产业布局的效益,主要指对地区发展所做的贡献,产业布局在特定地区,对于该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的,但是,能为该地区提供税收、安置就业、提高该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等都很重要,总之,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布局在特定地区,产生很大的环境污染,那么,虽然它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考虑。

评价地域合理规模,还有一个正确处理聚集与分散的关系问题。

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功能聚集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生产的空间集中,是工业化大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传统工业强调规模经济,是一种功能聚集,强调企业的大型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并不是“越大越好”。例如,美国《财富》杂志排名的全球企业500强中,1991年服务业有52家亏损,制造业73家亏损;1992年仅服务业就有62家亏损,制造业情况更糟;1993年制造业100强中有24家亏损;1994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共有46家亏损;1995年前100强中就有14家亏损;1996年前100强中就有9家亏损。(注:参见《北京晚报》1999年12月15日经济新闻版。)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大并不等于强。另一方面,由于聚集过分产生的大城市病,甚至西方“鬼城”的产生,人们越来越感到并不是“越大越好”。聚集过度带来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销售困难、劳动力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过高等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必然加大生产成本,造成外部不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产业布局需要适当分散。目前西方企业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遍观点是“小的是美好的”,因为中小企业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变能力较强,更能适应生命周期缩短的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更大的空间灵活性,服务全球化,分散的市场,需要产业布局的适当分散。

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更多的是非功能聚集,在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里,每一个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大家共享基础设施、政府的优惠政策、法律、金融、工商等服务,人才的流动便于信息的流动,也便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能产生乘数效应,必然引起第三产业的集中,如金融、保险业的汇集,从而便于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资金和保险的支持;其后果是必然引起配套部门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