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大全
- 蔡向红
- 13337字
- 2021-03-23 18:30:45
夏季饮食
夏季饮食的基本原则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吃饱,是生命延续最基本的要求。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填饱肚子”早已成为“老皇历”,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怎样通过饮食来进行养生。在自然界的四季变迁中,由于气温周而复始的寒温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也明显具有规律性。所以,不同季节,人们生理变化所需要的饮食物和所能得到的食物也不完全相同。夏天炎热而多雨,人体消耗较大,为了保持机体的健康,更须合理调配饮食。
根据五味选择夏季饮食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与肝(春天)、心(夏天)、脾(长夏)、肺(秋天)、肾(冬天)相配。中医学认为苦味的食品能泄热,能燥湿,能止泻。由于平时人们偏于多吃肥甘可口的食品而不喜欢苦味,往往导致人体阳有余,阴不足。尤其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营养过剩,造成内热蓄积,所以,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增加进食苦味食品,夏季尤应如此。苦味食品所含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消炎退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按中药理论,一般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苦菜、马兰、茶等,既可清心除烦、醒脑提神、消炎祛暑,还能增进食欲,健脾燥湿,特别是夏至后一阴生,即长夏之际,湿气较重时,更应注意摄入一些苦味的食品。当然,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滥服苦味食品,否则反而会损伤脾胃阳气。中医学根据五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提出的夏季饮食调养原则,提到夏季要增加辛味食品的摄入,值得引起注意。因为辛入肺,辛味的食品可以补养肺气,但辛味的食品偏于热性,顾忌夏天的炎热,许多人不敢摄入,但实际上,夏天适当吃一些辛温的食品反而会有利于散热。
另外酸味食物能收、能涩。夏季汗多,适当食酸能敛汗,以防汗多耗气伤阴;在肠胃功能低下、易患腹泻的夏季,适当食酸还能止泻。另一方面,酸甘生津,即又酸又甜的食品,如番茄、杨梅、梅子、山楂等,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之功。
《遵生八笺》在谈到夏季的饮食时说,夏季的第三个月,应增加咸味食品,减少甘味食品。咸味属肾,有利于滋补肾脏。此外,夏季出汗多,钠盐的丢失较快,故可适当吃一些咸味的食品。烹饪菜肴时味道可调得稍咸一些,及时补充钠盐,而且还可促进食欲。中医学认为,甘甜的食品如各种糖、蜂蜜、蜜饯、甜饮料等,会助湿生痰,不仅易使人发胖,还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减少食欲,故懂得养生的人,都强调节制甜食。其实,一年四季都应少吃甜食,而夏季气候潮湿,脾胃功能低下,更应减少甜食的摄入。
除了上面提到的五味外,还有一种味道很弱的淡味。中医学认为淡味食品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如冬瓜、空心菜、薏米等。夏季湿气重,再加上饮水多,易致水湿困脾,宜多吃淡渗利水的食物。
夏宜化湿
所谓“外湿”,即由于阴雨连绵不断,气候潮湿,影响皮肤的功能,使汗出不畅,影响了血液的运行,使血液循环欠于流畅,因而使人周身困乏,甚或骨节酸痛,也有的表现为头重如裹,或昏昏欲睡,湿由外来,故在治疗上,仍当驱之外出。芳香祛湿的药物就具备这一功能,常用的药物有藿香、佩兰、生苡仁、陈皮、炒防风之类。一般脾虚体质之人,到梅雨季节,则脾虚里为严重,主要表现是食欲不振,甚则不思饮食,整日倦怠,昏昏欲睡。所用补脾药物,如焦白术、炒苡仁、制苍术、陈皮、扁豆衣等。用适当的分量,煎汤,1日2次,或择其中2~3味,研粗末,泡汤代茶,口渴时当茶嚼。这些药都有健脾化湿的功能。
在梅雨季节,受到外湿或脾虚生湿困扰的人除了用芳香祛湿或健脾化湿的治法外,在饮食方面还宜注意,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少食或不食肥甘厚腻。所谓“肥甘厚腻”,是指大鱼大肉,红烧熏烤之类,还有酒酿、八宝饭、猪油年糕之类的甜食。因这些食物和菜肴难以消化,从而影响胃肠功能正常的发挥,使所食食物中的营养既不易消化分解,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更无从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停在胃肠道内。这些停留在胃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反而成为胃肠功能活动的障碍物。这些停滞的障碍物,中医学将它概称为“湿”,或曰“湿滞”。其机理称“甘能生湿”,或“肥甘助湿”。脾虚体质,称为“脾虚生湿”,所以不论是受外湿侵袭的还是脾虚生湿的,对肥甘厚腻食物,还包括含糖多的瓜果,应严格禁忌。
勿令太饱
自古以来,中医就十分强调节制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也发现少食、减食可使人长寿,甚至短时间的断食能有利于健康。谚语说: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经常饱食会加重胃肠负担,使消化液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胃部饱胀不适,久而久之,将导致胃肠慢性疾病,影响人体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夏季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低下,更应注意节食,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不宜过饱。为了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在用餐次数上可多一些。否则易使胃肠受损,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外,吃饭过饱还会使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其他重要器官则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会使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无精打采,这就是为什么酒足饭饱后人会觉得困倦欲睡。如果心脏供血不足,会诱发心绞痛等。长期饱食,还会引起肥胖,诱发糖尿病、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
三餐需定时
养生保健历来强调三餐要定时,但这一点在夏季尤其重要。三餐定时对机体能量的均衡很有好处,夏天人们早起迟睡,进餐时间应控制在早餐7:00左右,午餐12:00,晚餐6~7点。因白天体力消耗较大,故特别要吃好早餐。理想的早餐是牛奶(豆浆)、鸡蛋、全麦面包。下午及晚间可适当吃点儿“小吃”,故有人称其为“五餐”。夏天天黑得晚,有人把晚餐放在很晚才吃,或临睡前又“大嚼”一番,这样做对健康极为不利。饱餐后很快入睡,这时胃肠蠕动减慢,导致食物长时间滞留胃中,既妨碍了正常的消化吸收,又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和泌尿道结石,还是引起肥胖的一大原因,故应尽量避免。
饮食要卫生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物极易变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据统计,每年6~7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就是因为这时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细菌生长繁殖。俗话说:“病从口入”,故夏季尤其要把好“饮食关”。具体做法是:饭菜一定要新鲜,最好是现做现吃,每天吃剩的食物,有条件的要放进冰箱,第二天吃时必须烧透。瓜果一定要洗净后方可食用,可先用自来水清洗,然后再用84消毒液浸泡,最后以冷开水冲干净。制作凉拌菜时,菜刀和砧板一定要生熟分开,蔬菜也必须烫透才吃。
夏季进补宜清淡
夏天重视进补是非常必要的,补得好,不仅可使你安然度夏,而且还会使机体做好换季的准备,在秋凉渐近时生物钟丝毫不受干扰。但倘若不懂补的原则,方法错误,又会适得其反,成为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那么应当如何进补呢?一般说来,夏天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等原因,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故饮食应清淡一些。应多吃营养丰富、气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腻厚味及热性的食物,对那些煎炸食品或糕团等黏腻之物,也要尽可能少吃。
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有人到了夏天就成了“素食主义”,三餐纯素,以为这就是清淡,就能获得长寿,其实这是养生的一大误区。人体健康需要多种营养物质,而食物又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营养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某些物质缺乏,就必须及时补充,否则就会引起疾病。素菜中虽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可是缺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夏天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使身体在秋收冬藏时失去协调。所以,夏天也要适当吃些荤菜(瘦肉、蛋、奶、鱼)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此外,配菜时注意色彩搭配,并多换花样,以增加食欲。夏天蔬菜品种多,选择余地大,可充分利用色彩这个健康的“第二营养素”进行养生。家中有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时,不妨在餐桌上添加些红色的蔬菜,用来兴奋中枢神经,振奋精神;若工作劳累,心身疲惫,心情不悦时,餐桌上可多加点儿绿色和白色的菜肴,以舒缓情绪,愉悦心理,促进消化。
夏季菜肴特别注重色、香、味俱全,但有些菜不宜配在一起。如“小葱拌豆腐”是夏季最大众化的菜肴,白绿相间,既美观又清淡爽口。但是,这种吃法有碍健康,不宜提倡。因为,无论水豆腐、干豆腐,还是其他豆制品,都含有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而葱中却含有大量的草酸,豆腐中的钙与葱中的草酸结合会形成白色沉淀物——草酸钙,造成人体对钙的吸收困难。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钙缺乏会导致疾病,所以二者最好不要放在一起吃,豆腐即使烧着吃,也切莫放葱。
有人观察发现,荤素搭配的菜肴最富有营养,故夏天应当多吃。如水饺、馄饨、包子、馅饼等各种带馅食品,其馅是由猪肉、羊肉、牛肉、鱼肉、鸡肉、鸡蛋、海米、虾皮、木耳、豆腐、植物油和韭菜、芹菜、芸豆、冬瓜、茄子、西葫芦及葱姜等调味品制成,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镁、钾等矿物质,能够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对健康十分有益。特别是老年人,大多有牙齿松动或缺牙等现象,咀嚼功能很差。各种馅料经过切碎加工,既细又软,容易消化吸收,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同时,带馅食品营养均衡,可以很好地防治老年人营养缺乏症。此外,由于各种蔬菜是菜馅的主要原料,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老年人食后可明显增加胃肠蠕动,这对通便、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以及预防各种癌症,都有重要作用。
总结来说,夏季进补可掌握以下原则:其一,夏季中的长夏时节,湿气甚重,常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故应选些具有化湿作用的清淡食物,以利脾气的运化。其二,夏暑天气酷热难当,往往出汗量较大,容易耗气伤阴,故又宜多食些有益气阴的食品,但不可过于滋腻。
伏天消暑的饮食宜忌
不少人一到夏天,特别是三伏天,总觉得身体不适,头晕、头痛、疲乏无力,有时会感到胸闷气短、毫无食欲。严重者,还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是不是生病了呢?到医院去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变。而到秋凉气爽之后,上述一切症状,都会不药自愈。这种情况,民间俗称为“苦夏”。
造成“苦夏”的原因,除与人的体质和神经中枢有关外,还有以下原因:第一,周围空气温度升高,使人体皮肤内的血管扩张充血,胃肠血管的血液相对减少,造成消化功能减退,食欲减退。身体缺乏营养的补充,因而出现乏力和消瘦。第二,夏季汗多,一般人每天要排出大量的水分和盐分。体内缺乏盐时,胃酸的分泌就会减少或发生紊乱。第三,夏天大量血液流向皮肤血管,大脑的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缺氧。同时,夏季天气炎热,夜短昼长,昼长使人体活动量增加,高温使人体代谢增加,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能量的消耗。夜短还使原来的正常夜间睡眠时间相对缩短,加之蚊虫叮扰,使人得不到足够的睡眠,大脑皮层也得不到充足的保护性抑制。这种精神和体力上的过度消耗,就会使人感到疲惫不堪,昏昏沉沉。
为了预防或减轻“苦夏”,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在饮食上也要注意,以下是一些伏天消暑的饮食宜忌,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宜主动饮水
主动饮水是夏季科学饮水的首要环节。失水是早衰和夭寿的主要原因,而夏季尤易失水。所以,此时应当积极补水。其关键是定时主动饮水,即口不渴时也要进行“必需的”喝水。有人平时不喝水,口渴了才大量饮水,这是很不科学的。大量的饮水,不仅不能迅速补充身体所需水分,还会因为胃肠水太多,妨碍胸膈肌活动而影响正常呼吸。同时,大量水分子进入血液,突然加重了心肺的负担,使心肺功能异常,对心肺功能不良及年老体衰之人,影响更为严重。正确的方法是,经常地、主动地、少量地饮水。每天有四个最佳饮水时间:①清晨起床后;②上午10点左右;③下午3~4点;④临睡前。
生理学家测试发现,人的血液黏稠度在夏季最高,尤其以老年人为甚。当人血黏度增高时,血液流动缓慢,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如血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血液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定时饮水可以有效预防血黏度的增高,所以,夏季主动饮水特别重要。
宜适量补盐
盛夏酷暑,人体大量出汗,特别是当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等则出汗更多,机体则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但不能单纯喝一些清凉饮料。因为只能起到补充体内水分的作用而起不到补充盐分的作用。因此,为了消暑在清凉饮料中应加适量的盐,以补充体内损失的盐分。
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而氯和钠这种元素对人体都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钠在人体内能产生渗透压,能促进机体组织细胞内外水分的流通,维持体内水分的正常分布,起到阻留水分的作用。人体内如果缺少钠,尽管大量饮水,水分就会随着汗和尿排出体外,仍起不到补充体内水分的作用。炎热天气人体出汗较多,排出的盐分也较多,由于大量排出水分和盐分,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疲劳无力等中暑症状。
因此,在夏季饮料中加入适量的盐(加入量以0.2%~0.3%为宜),既可以消暑解渴,也有利于防止肠道系统传染病的发生。
宜进食温热饮食
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应“饮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也就是说,夏季的饮食要稍温热一点儿,不要太寒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饮食的温度不要太冷,以微温为好,也不宜太热,否则会使出汗太多;二是指应适当进食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辣椒、大蒜、生姜等,可增进食欲,祛除湿气,有微微发汗的作用,利于散热。特别是夏至后,夜半一阴生,以及长夏湿重之时,更宜服一些温热的食物。性温的食品还能助长阳气,所谓辛温养阳,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宜吃凉拌菜
凉拌菜清凉可口,是夏季颇受欢迎的菜肴之一,如黄瓜、西红柿、空心菜、白豆腐等,都可用来凉拌冷食。制作凉拌菜比较正确的方法是:最好先将蔬菜入沸水锅中烫一下,以消毒杀菌;如直接凉拌,则应特别注意菜的清洗和消毒,然后再用醋、大蒜、姜、食盐、香油等调味,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大蒜和醋能解毒,可以预防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姜可温中祛寒,能促进消化。凉拌菜切忌用猪油,也不宜用茶子油和菜籽油。有的人喜欢先放盐,使蔬菜内部的水分渗出很多,然后弃去水分,这种做法会损失部分营养成分,应加以避免。另外,用来凉拌的蔬菜越新鲜越好。
宜以苦为补
苦味,在五味中是不爱人们欢迎的,且从中药的性味功能来说,凡苦味的药物,都有泻火或通下的作用。苦味从分类来说属于泻药,并没有补益的作用。这里提出了“以苦为补”的原则,岂非矛盾?从表面看,这确实有些不合补益的原则。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夏季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是可以起到补益作用的,但这是间接的。苦味食物具有泻火清暑的功能,而夏季之人,正是心火易旺,且又汗多伤津,常吃些苦味的食物,心火平息,减少了出汗,可以保存津液。正像打仗一样,大量地消灭了敌人,就保住了自己的有生力量,这就是“以苦为补”的意义所在。现代营养学家也提出夏季宜多食苦味食物,能有助你安全度夏。
忌喝过冷饮料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吃冷食、冷饮,如冰激凌、雪糕、冰汽水等,冷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走体内的相当一部分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使人暂时觉得内外凉爽。但事实上冷饮的解暑止渴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冷饮不像热饮料能增加出汗,反而会使汗液分泌减少,故实际散热不多;很多冷饮含有一定的糖分,糖分越高,渗透压也越高,越不易被细胞所吸收,反而会带走细胞内水分,引起体内失水。
英国有位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盛夏,他请了几位朋友,把他们分成两桌,一桌喝冷饮,一桌喝热茶。10分钟后,再用红外线温度记录仪测量他们的体表温度。结果,喝冰水的人只是口周的皮肤温度降低,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温度没有改变,而喝热茶者,身体皮肤的温度竟降了1~2℃,降温可保持15分钟左右,而且还有爽快感。因为热饮料能增加出汗,有利于机体散热。
另有研究发现,各种果汁的最佳食用温度为10℃左右,此时味道最香甜。冰棒、冰激凌等冷饮最佳食用温度是6~10℃,这时味道最好,而且不会强烈刺激胃部。故饮料并不是越冷越好。
忌多喝啤酒
每当盛夏酷暑,不管黄啤、黑啤,都倍受欢迎,有些人甚至整个夏天全用啤酒来充当一切饮料。据说啤酒有解渴、消暑、生津的功效,这实际是一种讹传。事实上啤酒不能用作解暑之用。有人随机挑选50名身强力壮的青年做了一次试验,让受试者每人空腹喝2瓶中等浓度的啤酒,然后每30分钟对受试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做一次检测,结果是脉搏频率增加88%,上臂反应能力下降38%,静站能力下降20%,协调性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其原因就是酒精对人体影响的结果。啤酒中的酒精含量虽不多,但是为了解渴,一连喝上几杯,甚至几瓶,这样酒精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就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表现为酒精中毒或醉酒,机体对各种反应能力显著下降。酒精刺激还会使血管扩张,出汗增多、口渴加剧,常常会促使用暴饮来解渴,造成恶性循环,增加了心脏负担,并有胃肠道黏膜的损伤,也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或事故。因此,不能用啤酒作为解暑饮料,在工作期间,特别是行车司机,更不能在热天用啤酒止渴。可以适当饮用温开水、淡盐开水、茶水或矿泉水来消暑解渴。
夏季适宜多吃的几种食物
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可是,夏天炎热而多雨,人体消耗较大,为了保持机体的健康,更须合理调配饮食。如何选择食物,使身体能够摄取足够的营养,而且能适合夏季的人体特征,这其中很有学问。以下几种食物,大家不妨多吃。
蚕豆
蚕豆有多种异名,如胡豆、夏豆、仙豆、罗汉豆等,是初夏时分的美食。蚕豆性平,味微甘辛,无毒。清代名医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蚕豆)“补中益气,涩精实肠。”“实肠”,指有止泻的作用。
蚕豆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粗纤维、磷、铁、维生素、维生素B3等,还含有磷脂、胆碱及其他谷物中缺乏的微量元素。
蚕豆的吃法很多。嫩蚕豆可清炒,或配其他菜蔬如蒜苗、大葱,亦有与雪菜配菜,或剥成豆瓣炒肉丝等。若过了鲜嫩期,可把蚕豆炒熟煮烂,然后加适量香油、味精、葱花或蒜泥拌食,亦可制成豆瓣酱,或油炸成兰花豆。市上还有成品五香豆、怪味豆等,都是用蚕豆加工制成。吃蚕豆者,大多只知其味可口,对其有如此丰富营养成分,可能知之者不多。蚕豆是初夏时一种价廉物美、性平无毒的大众化补品。传统医学认为它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对某些有“苦夏”症者,较为适宜。
豌豆
豌豆也是初夏的豆类,与蚕豆同时上市。豌豆也有好多异名,如回回豆、毕豆、青小豆、青斑豆等。李时珍说:“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宛名。”
豌豆性平,或曰微寒,味甘,无毒,具有调和营卫、补中益气的功效。其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赤霉素、凝集素、止杈素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经常食用豌豆,对病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绿豆
绿豆性寒,味甘。李时珍说:“绿豆皮寒,肉性平。”绿豆作为解暑食品,应该连皮一起食用。用绿豆衣煮汤,稍加白糖,可作为夏令的饮料。孟诜《食疗本草》说绿豆“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煮汁,止消渴”。《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指出:绿豆适用于治疗中暑、烦渴,并有良好的解毒作用。食物中毒、药草中毒之轻者,可用绿豆30克,用水浸泡后,水磨去渣取汁,不断灌服。
至于做夏令解暑饮料的绿豆汤,煮法上还有一点儿讲究:取绿豆若干,淘净,下锅加水,用急火煮沸后,取其汤待冷,其色清碧,饮之方能有解暑之功。若煮久则色浊豆烂,成绿豆粥,即无解暑的功效。
薏苡仁
薏苡仁又名米仁、苡仁、菩提子、六谷米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米仁性微寒,味甘淡,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药,并说(米仁)“能治风湿痹,久服轻身益气”。风湿痹,指人受了外来的风湿导致的周身关节酸痛。米仁炒焦后服用,有止泻的功效。夏季黄梅时节,由于空气潮湿,有些人常因此身疲力乏,四肢无力,食欲差,或大便易泻等,若用薏苡仁15~20克,炒焦黄煮汤服,或用以煮粥食,颇具良效。
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量维生素B1。其种子中含多种氨基酸、苡仁素、苡仁酶、三萜化合物。薏苡仁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为薏苡仁酯和薏苡仁内脂。现在有人把薏苡仁作为防治癌症的食物,每次用30克左右,煮数沸,连汤一起服下。久服无副作用。
甜瓜
甜瓜亦名甘瓜、果瓜、香瓜,其品种较多。黄皮白肉的,名黄金瓜;青皮绿肉的,名蜜筒瓜;形圆者名苹果瓜。李时珍说:“甜瓜之味,甜于诸瓜,故独得甘甜之称。”甜瓜内含有球蛋白、谷蛋白以及半乳聚糖、葡萄糖等。
甜瓜性寒,味甘,或曰有小毒。其毒在瓜蒂,故食前必须去蒂。甜瓜为夏日解暑佳品。甜瓜虽为解暑佳品,但其性冷,易伤脾阳之气,故不能因其甜香而多食,多食往往引起腹痛泄泻。凡贪食甜瓜而致腹胀或泄泻者,可用李时珍介绍的救治方法:取麝香少许,用凉开水送服。
西瓜
西瓜是消夏解渴的佳品,古称之为“天然白虎汤”“夏日瓜果之王”。俗语说“热天半个瓜,不用把药抓。”可见西瓜是一种既能防病,又能治病的天然营养保健佳品。西瓜中所含的糖类、盐类、维生素B3等。有改善肾炎病症的功能,对某些炎症初起、病情尚轻的肾炎、膀胱炎患者,适时吃些西瓜,有很好的效果。暑天人们露天工作、游泳、旅行等,很容易因为过分受阳光暴晒而中暑,如能及时吃些西瓜,则可以预防中暑的发生,对暑热初起,排尿量少且呈金黄色,甚至尿道刺痛者,适时吃些西瓜,不适的症状就会消退。患糖尿病或醉酒者,吃些西瓜,可起到利尿解毒的功能。把西瓜瓤去籽,用干净纱布挤汁,加西红柿调匀,兑水饮用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有效,同时还可预防感冒。西瓜不但瓜瓤功效奇特,而且西瓜的蔓、根、叶、皮、籽也都有药用价值。西瓜子有降血压的作用。西瓜皮有解暑祛热、消炎降压的功效。用新鲜的西瓜皮涂擦面部,再用清水洗净,可防止面部色素沉着,使面部光滑细嫩,用西瓜皮加草决明煎汤代茶饮,可降高血压。西瓜的根和叶煎汤内服,对腹泻、肠炎有一定疗效。
草莓
草莓原产于南美,又名凤梨草莓。草莓成熟时,色鲜红。其性凉,味甘酸。功能清暑解热,生津止渴,利尿止泻。草莓营养十分丰富,每百克含维生素C 60~140毫克,比苹果的含量高出10倍以上;还含维生素B1、糖和有机酸等。草莓虽含少量糖,但对糖尿病却有治疗作用。凡症见口渴尿多者,可以鲜草莓解渴。
草莓在欧美被誉为“水果皇后”。人们除了鲜食外,更以之制成果酱、果酒、果汁和各种清凉饮料。
杨梅
杨梅性微温,味甜酸,青时酸甚,熟则甘甜微酸。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中指出:(杨梅)“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烦愦”,即心烦意乱。杨梅有消食、解酒毒之功效,所以古代就用杨梅酿酒,称为“梅香酎”,是非常珍贵的名酒。现在也有杨梅酒,其制法是以鲜杨梅若干,浸入低度的白酒内,以浸没为度,密封10天后,即可饮用,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在夏季,如因饮食不洁或不节引起腹痛、吐泻,饮杨梅酒半杯(20毫升~30毫升),有一定疗效。
波萝蜜
波萝蜜又名木菠萝。李时珍说:“波萝蜜,梵语(印度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波萝蜜性平,味甘微酸,无毒,具有止渴除烦的功效。李时珍说:(波萝蜜)“止渴解烦,醒酒益气,令人悦泽。”
波萝蜜含有糖、脂肪油、有机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是一种清凉解渴的佳品。食用方法为,削去表层粗皮,将肉质部切成片,凉开水放食盐少许,将切好的波萝蜜片浸泡其中,约半小时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将波萝蜜浸在盐水中,还可防止波萝蜜产生副作用。波萝蜜含有的波萝酶,对口腔黏膜和口唇的表皮有刺激作用,而食盐对这种酶有抑制作用。
黄瓜
黄瓜性寒,味甘,蒂部有苦味,含有小毒,食时宜去之。功能清热解渴,利水道,并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黄瓜含有多种糖、蛋白质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还含有挥发油等。
食用黄瓜的方法,有凉拌。因黄瓜性寒,故常与蒜泥或姜末同拌,加香油、食盐、味精,清凉香脆,可免寒中腹泻。熟食有黄瓜嵌肉,加姜、葱,然后蒸熟食之,为夏令常食之佳肴。
黄瓜还有润肤作用。市售的黄瓜洗面奶,便以黄瓜提取物为主要原料。
丝瓜
丝瓜又名天丝瓜、天罗。李时珍说:“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丝瓜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可入药者有丝瓜络、丝瓜花、丝瓜藤、丝瓜皮。
丝瓜性凉,味微甘。其功用,李时珍说:“煮食除热利肠。”《陆川本草》说:“生津止渴,解暑除烦。”
丝瓜含有生物碱、氨基酸、糖、皂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但其性寒凉,不宜单独煮食。清代名医张石顽在其《本经逢源》中指出:“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故丝瓜煮食时常配性温之韭菜,是很适宜的,既保持其解暑除烦的功用,又可消除其寒滑的副作用。夏季服食丝瓜者,宜注意到这一点。
苦瓜
苦瓜又名锦荔枝、赖葡萄。从别名荔枝、葡萄来看,可见它虽名苦瓜,却不甚苦。苦瓜性寒,味苦,能除邪气,解劳乏,清心明目。清人张石顽在《本经逢源》中说苦瓜“生则性寒,熟则性温”。清人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青者除热,明目清心。熟者养血滋肝,润脾补肾。”我们必须明确,两位医家所说的生熟,是指苦瓜生长时间的长短。生者,即苦瓜未成熟时皮呈青色;熟者,是指成熟之瓜。因此,食用苦瓜,若欲解暑清心,则用带青的;若用以补益,则用黄熟的。
苦瓜果实中含有苦瓜苷、葡萄苷、5~羟基色胺和多种氨基酸。所以苦瓜不仅能解暑清心,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夏日吃苦瓜,还可防治痱子。有人报道,其治疗痱子的作用,远远超过痱子水的功效,声称:以苦瓜治痱子,是一种治本的措施。夏季易生痱子者,不妨一试。
泥鳅
泥鳅生长于湖泊、池塘、沟渠或水田,属小型鱼类。泥鳅性平,味甘,无毒,具有健补中气(指脾胃功能)、祛湿邪的功用,故夏季食之最为适宜。泥鳅的肉质十分细嫩,其味亦很鲜美。日本人称之为“水中人参”。
泥鳅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含量均较其他鱼类高,还含有钙、磷、铁等。而其所含的脂肪极低,胆固醇更少,且含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控制血管衰老,因此老年人食之更为适宜,患有心血管疾病者经常服食泥鳅,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泥鳅的烹制法很多,可炖可炒,亦可红烧,或配合其他食物同煮。烹饪泥鳅前,必须把泥鳅放清水中养2天,每天换水2次,待其肠中杂物排净,腹呈透明状,再冲洗干净,用草灰或明矾裹擦,去其黏液和内脏,即可烹制。
鳝鱼
鳝鱼,俗称黄鳝,体细小,如蛇长,头部较大,呈圆锥形,腹部以前圆筒形,尾部尖细侧扁。体黏滑无鳞,无须。背部深棕褐色,腹面黄白色,背侧布有不规则的黑色小斑点。生活在稻田、池塘、河沟中。夏出冬蛰,钻洞穴居,白天藏在穴中,夜出觅食。全国除西北地区外,几乎到处可见,不论蒸、炒、炖或是油炸、红烧,乃至火烤,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鳝鱼营养丰富,所以民间有“六月鳝鱼赛人参”的谚语。据营养学家测定,每100克鳝鱼肉中,含蛋白质17.2克、脂肪1.2克、钙40毫克、磷62毫克、胡萝卜素428毫克、B族维生素325毫克,堪称补脑健身的营养佳品。也许正因为这样,远在2000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就已经把鳝鱼列入食谱之中了。
中医认为黄鳝肉性味甘温、无毒。主归脾、胃经,有补脾益气,除湿养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劳伤气血,产后虚损,腰腿酸软,足不任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腹中冷气肠鸣,湿热身痒等。
鳝鱼虽是一种美食佳品,但吃鳝鱼是有一定学问的,那就是一定要买活的,吃鲜的,而死鳝鱼不可食用。为什么呢?因死鳝鱼体内含有较多的组胺酸和氧化三甲胺。鳝鱼一旦死亡,其体内所含的组胺酸便会在脱酸酶和细菌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毒的组胺酸;鳝鱼死亡时间愈长,其所含毒性愈重。每个成人一次只需摄入100毫克即可引起中毒。
姜
姜又称生姜、黄姜,属姜科植物。姜的品种按用途可分为嫩姜和老姜。嫩姜一般水分含量多,纤维少,辛辣味淡薄,除作调味品外,还可炒食,制作姜糖、做酱菜等;老姜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作调味品。
姜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姜中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柠檬醛、姜油醇、姜辣素、谷氨酸等;生姜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氨基酸、磷、铁等成分;姜中的辛辣成分是姜辣素以及分解产物姜酮、姜烯酚。据研究得知,100克干姜所含热量1146.6千焦、蛋白质9.1克、碳水化合物46.3克、脂肪5.7克、维生素B2 0.1毫克、膳食纤维17.7克、维生素E 0.01毫克、磷22毫克、钙62毫克、硒3.1微克、锌2.3毫克、钠9.9毫克。100克鲜姜所含热量172.2千焦、蛋白质1.3克、碳水化合物7.6克、脂肪0.6克、维生素A28微克、膳食纤维2.7克、维生素B1 0.02毫克、胡萝卜素170微克、维生素C4毫克、维生素B2 0.03毫克、维生素B3 0.8毫克、铁1.4毫克、钙27毫克、磷25毫克、锌0.34毫克、硒0.56微克、钠14.9毫克。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说明姜的药用价值之大,范围之广。姜虽然不能治百病,但确是一味良药,具有很好的治病保健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胃、脾经,具有散寒解表,温胃止吐,化痰止咳,解毒等功效,被誉为医家圣药。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喘咳、胀满、泄泻等。生姜的作用,还在于调节人体的温度,尤其是皮肤与毛孔之间温度的调节。冬季气候寒冷,生姜可温暖血液,使体温上升而不怕冷。夏季气候炎热,生姜可刺激毛孔散热,使体温下降而不怕热。
夏季应该少吃的食物
夏天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人出汗多、消耗大,睡眠不足,消耗较大,最容易“上火”。这个时候,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方式来增加机体抵抗力,保证旺盛的精力,在平时的饮食上除了要多饮水,应注意少吃下面的食物,避免上火,让你安然度夏。
荔枝
荔枝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滋养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病后津液不足及贫血、胃寒痛、疝气痛等患者。但是,由于荔枝性温热,鲜荔枝的热性更强,有“一颗荔枝三把火”之说。在炎热的夏季过度食用鲜荔枝,除了能导致发热“上火”外,还有可能导致“荔枝病”,轻则恶心、出汗、四肢无力,重则头晕、昏迷。这是由于荔枝中含有一种叫作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的物质,可使血糖下降,导致中毒性血糖降低性昏厥。古籍中载有“多食令人发虚热”,“鲜食过多,龈肿口痛,或衄血也”。故夏季吃荔枝应特别注意节制。
蛇肉
以往大多数人认为蛇肉性寒,夏天食蛇肉可以消暑解热,不生痱子。据《虫类药物临床运用》一书记载,蛇类有温、平、寒三性的不同。温性蛇有:蟒蛇、蝮蛇、五步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平性蛇有:赤链蛇、锦蛇、乌梢蛇、扁尾蛇、虎斑游蛇、灰鼠蛇。寒性蛇只有水蛇。可见大多数蛇属温性,寒性蛇较少而且有毒,并不是人们认为的越毒的蛇越凉。
阳盛高温的夏天如果食用温性蛇肉,有些人就会上火牙痛,出鼻血,生痱子、疖子等。如果火性体质,或患有高血压、肝炎等疾病的人,病情会进一步加重。故夏天应慎食蛇肉,尤其是温性蛇。
其他动物类食品
包括各种肉、鱼、蛋类及动物内脏等,因为动物性食品不仅大多性属温热,易使人上火,又不易消化,而且更容易被细菌、寄生虫等致病生物污染,腐败变质,稍不留意就给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所谓腐败,是由腐败菌分解蛋白质造成的,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肉类腐败时所产生的毒性比较强。如果吃了稍有腐坏的肉鱼等,会引起剧烈的腹痛腹泻,这几乎是人人都懂的常识。当然,如果已知食物腐坏变质,人们一般不会吃,但有时外表看来像是新鲜的肉、鱼之类,而实际可能已被腐败菌所侵犯,此时容易误食而中毒。
动物类食品,如放置于温度、湿度都差不多的环境中,鱼的腐败速度比畜肉要快得多。这主要是因为鱼肉的很多肌肉群被小股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分割,细菌很容易随疏松的结缔组织进入肌肉“安营扎寨”;另外鱼肉含糖量少,宰杀之后,糖转化为乳酸的量较少,而乳酸可使肉酸度增高并发生僵硬,不利细菌繁殖,鱼肉僵直时间短,很快便进入蛋白质分解自溶阶段,使细菌迅速繁衍而致腐败。
植物性蛋白质的抗腐性相对较强,其所含的产生剧毒的氨基酸,远较肉类为少。故即使腐败,也不致像肉、鱼等那样产生多量剧毒,故对人体危害程度较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可放心大吃腐坏了的植物性食物。
再者,在夏季动物肉被寄生虫污染的可能性也很大,特别是不能吃半生不熟的动物类食品。如有的动物肉内就含有旋毛虫、囊虫等,有的鱼含有肝吸虫等,这些都可使人感染而产生疾病。
酒
中医学认为酒性湿热,长期嗜酒易伤肝脾而造成湿热内蕴,形成湿热体质,甚至引起泄泻、黄疸、肿胀等湿热病变。酒会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长期大量地喝烈性酒,会麻痹人的中枢神经,抑制消化功能,升高血压,损伤心、肝、肾等脏器。夏季气候又湿又热,人的气血已处于流通旺盛状态,尤其是体表气血更为充溢,而消化道等内脏功能则相对较弱,故夏季更应节制喝酒。《养生论》一书中说“夏日不宜大醉”。还指出天热大醉汗出,不知冷热,易外受风寒,若与体内湿热相合为患,会导致大病。由嗜酒导致的湿热往往日积月累而成,根深蒂固,治疗取效甚慢。
在端午节,民间有用雄黄泡酒喝的习俗,认为可解毒辟邪,但雄黄的毒性很强,不应提倡。雄黄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遇热后可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毒性极强的砒霜,若服用量达到5~50毫克,可引起急性砷中毒。长期服用少量雄黄酒,不仅会损害人体的肝脏,还会引起慢性中毒。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砷还是一种致癌性很强的物质,很容易被肝脏、消化道吸收,从而导致食管癌、肝癌和胃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