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脚踏实地的你,终能将成功揽入怀中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曾说:“做事若急于求成,就会像饥饿的人乍看到食物,狼吞虎咽地吞食,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成功。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出现让59岁的李安在美国好莱坞一时风光无限。但是走到今天,他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背后是惊人的执着与坚持。30岁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后,李安经过六年多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那时的他没有正式工作,给剧组照看过器材,给剪辑师做过助理,还做过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

好在他的妻子鼓励支持他:“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于是他开始发奋努力。在没有工作的六年时间里,他看了无数的电影和剧本。

38岁时,他正式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推手》。之后,他又相继执导了《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部影片。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心之作。有人说,在美国拍片的华人导演也有不少,但是只有李安,走得最高,走得最远。为什么,因为他稳重踏实。

从早期的《推手》《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再到后来的《断背山》,李安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与认真。

在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前,李安用了三年的时间和编剧合作写草稿,涂涂抹抹,修修改改,总共写了170多遍。后来有人在采访中提到了这点,李安却微微一笑:“三年不长,170多遍不多,但我相信,我的每一秒、每一遍都在接近完美。”这部电影耗时四年。四年时间里,李安全心全意琢磨剧本、场景、台词、表演、摄影、剪辑、后期音效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男主角苏拉·沙玛在被问及从“师父”李安身上学到什么时,很认真地说:“在他(李安)身上获得最多的是,不管你成就再伟大,一定要双脚踏在土地上,脚踏实地、谦虚为怀。”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些人总想着用最快的速度办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既证明自身的实力,可以扬眉吐气,又能博得上司的好感,得到升迁或涨薪的机会。可内向者却不会这样,因为他们懂得,“欲速则不达”。路还没有走稳,就想着去跑,可能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导致栽一个大跟头。

吴晨和琳姝同时进入一家新闻编辑社工作。一日,主任将他们二人叫到办公室,说:“社内打算在你们二人之间甄选一位,培养成总编。为了以示公平,要考察一下你们各自的实力。现在我这里有两个项目,你们一人选一个,三天后交稿。”

这就是竞争,残酷,甚至不给人考虑的时间。吴晨和琳姝也不好多选择,随便一人拿了一份单子就出去了。

琳姝打开单子,上面只写着“采访老人”,很广泛,也没有任何提示,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而吴晨的单子上写着“采访工人”,同样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吴晨很内向,不好意思向单位的前辈请教,他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亲自去体验和感受,才最真实。他必须亲自摸索,实地考证,才能写出最有用的东西。

而琳姝只想着赶快完成,所以当她得知单位内前辈那里有现成的资料时,以参考为理由借用过来。

三日后,两人上交了稿子。第四日,他们被叫到主任办公室。主任先是夸赞琳姝的稿子内容丰富,又说吴晨的稿子在逻辑上有些问题。就在两人以为事实既定的时候,主任却说出一句出人意料的话:“吴晨,你去王主任那里报到,他会教你如何做一个好编辑。”

琳姝一时无从反应,脱口而出“为什么?”主任说:“因为他懂得什么是责任,懂得脚踏实地。我们做新闻工作的,最重要的是反映民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写一堆花哨的文字,发表一下感慨,更不能虚构事实,去抄袭。”

从百米高的楼顶到达地面,最快的速度是跳下去,可结果是粉身碎骨。有时,我们需要借助楼梯或电梯这样的工具,慢慢往下走,才能安全着陆。

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样走或许会有些艰难,可内向者却觉得心里踏实。用豆腐渣建造的高楼大厦,毕竟要时常担心它会崩塌,又担心别人发现后卖不出去。整天担惊受怕的话,必定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无法集中精神做下面的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内向者除了不会急于求成,更注重当下的事情,虽然同样憧憬美好的未来,却不会抢着去做那“开着宝马,加不起油”的人。手边的小事都做不好的话,又何德何能去做更大的事情?

越王勾践失败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

很多时候不是现实阻挡人们前进,而是自己挖了坑自己跳。内向者往往更接近成功,就是凭借他们做人做事一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好高骛远,更不会眼高手低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