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剧与网络综艺批评
- 范周
- 3756字
- 2021-04-01 00:43:00
一、网络剧的发展概述
1.网络剧的概念
(1)网络剧的内涵。尽管受到网民的认可追捧,互联网和视频网站也共同见证了网络剧从草创、山寨进而走向“井喷式”爆发的快车道,然而学界依然没有对网络剧的内涵做出权威的界定和命名。普遍认为,2000年由5名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拍摄资金仅2000元的心理题材网络剧《原色》因专门为网络播放而制作,成为毫无争议的“中国第一部网络剧”。而作为“网络剧”概念最早的提出者,青年学者刘扬的观点似乎也证实了它的合法性:“网络剧是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他视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模仿电视剧或电影的一般本体美学特征,以视听元素和剧作手段为其形式,以展现故事和塑造人物为其内容,以网络作为首要传播渠道,符合网络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观看方式的特定视听节目形态。”同时,互联网的技术红利带来的即时点播、实时互动、跨屏阅读等优势把台播的传统电视剧同时引入互联网,使之具备了台播不具备的便携、即时等特性。因此,我们不妨对网络剧的内涵做出如下概括:一是由视频网站或影视公司独立投资拍摄,专门针对网络平台制作,并主要在互联网播放的剧集和视频作品,又称“自制剧”。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在视频网站播出的传统电视剧集,把网络作为电视信号的替代技术,使受众能够在计算机、手机、Pad等智能电子终端上任意购买和点播的传统电视剧。
网络自制剧又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视频网站独立制作或与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内容自制剧”,从IP开发、剧本创意、角色选择到制作营销都由视频网站按照相对成熟的方案计划具体实施。如爱奇艺与工夫影业联合制作的《河神》、搜狐视频出品的《屌丝男士》;第二类是视频网站立足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征,以高点击量和商业回报为目的,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广告自制剧”;第三类是由网民自由创作、自愿上传至视频网站进行传播的“原创网络剧”。其中第一类是本文的分析研究对象。
(2)网络剧发展的重要节点。在网络剧从2000年以来的18年发展过程中,这一新兴的艺术样态从娱乐化、商业化到专业化、规范化的进程,有3个不能忽略的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2010年。从互联网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来看,从这一年开始,国内排名前十位的视频网站半数以上都开始制作出品自己的网络剧。从制作方进行集体创作转向的角度,网络剧从角落向中心位移,从创作自发到制作自觉,是网络剧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因此,媒体把2010年作为“网络剧元年”的命名是有道理的。第二个节点是2014年。看到了网络剧“蛋糕”并受到市场鼓励的各大知名视频网站,开始制定网络自制剧的战略发展计划,并明显加大了对网络剧制作的资金投入。其中爱奇艺在当年宣布单集投资500万元制作《盗墓笔记》,引发网剧市场付费浪潮,因此2014年又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这一年,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优酷等视频网站先后制作播出了《废柴兄弟》《探灵档案》《匆匆那年》等剧集。第三个节点是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这一年召开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2016年度大会暨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颁奖大会,首次对电视剧、网络视频行业引导和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通报和部署,处理了150多部内容违规的网络影视作品,表明了官方加大对互联网视频节目的整治力度的决心,也成为网络剧从野蛮生长向专业化、规范化制作发展的重要拐点。
2.网络剧迅速发展的主要成因
(1)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网络剧的传播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技术发展催生了受众人群的激增,全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在对于大众性、娱乐化的剧集和视频的需求上,形成了巨大的消费缺口。
(2)受众的接受需求。在海量信息呈碎片化涌入当代人生活,社会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快的前提下,青年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的使用主体,被网络剧“草根化”主题、“平民化”讲述、时尚搞笑的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网络剧作为大众文化背景下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凭借它轻松、自由、即时、互动等强娱乐性和强交互性等特点满足了受众娱乐消遣的接受动机。
(3)心理机制的驱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5个需要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且低级别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高级别的需要不会出现;低级需要一旦满足,代之而起的就是高级需要。然而,网络受众的巨大人口基数和网络文艺的多元化、细分化特点又必然导致每个级别需要的人群都客观存在,而低级别需要不会被完全满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低级别需要”为圆心的市场漩涡,高一级别的需要产生了症候或者趋势的时候,又必然被一批新涌入的低层次需要所裹挟和覆盖。因此,在网络剧的草创和初级发展阶段,无论作品内容还是艺术表达都尚且稚嫩的网络剧,因受众的心理需求始终在较低层次徘徊,造成了网络剧创作的低门槛、低标准、低品质,这种来自行业内部的“劣币驱逐良币”式的“自调节”和“低准入”也催生了大量的网络剧集和视频。
(4)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网络剧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网络文艺样态,显示了它作为文艺产业链环的整体性。因此,在资本的参与下,版权出售、广告收益、付费盈利以及游戏等衍生品和周边的开发,都使网络剧成为文化产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播出工作会议,推出了“一剧两星”的播出规定,即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两集。此举的效果并不仅仅在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屏幕方面,影响最深远的则是增加了卫视对于电视剧的购买成本。电视剧制作单位全新洗牌的空当,恰恰为视频网站推出网络剧营造了绝佳的契机。2017年,国家又先后出台《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等政策文献,对提升互联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为网络文艺发挥其产业潜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技术条件。
3.网络剧的主要特点
(1)大众化。20世纪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科奠基人雷蒙德·威廉斯在对“大众”进行定义的时候强调了“为很多人所喜爱”“质量低劣的作品”“被特意用来赢取人们喜爱的作品”“人们为自己而创作的文化”4个特点。阿多诺则认为,喜欢的人越多,作品的趣味就越低。反过来,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艺术家就要降低作品的趣味,以满足大众的需要。网络剧作为以移动互联技术为前提的艺术形式,注定了它的受众以青年人为主力军。《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41次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7.72亿网民中20~29岁之间的网民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达30.0%(见图1-1)。而面对社会中年轻时尚、富于创造力和接受力的青年目标群体,网络剧就必须具备通俗、流行、日常、多元、爆笑等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特点:在题材上广泛多元无所不包,历史、罪案、玄幻、都市尽收其中;在形制上短小精悍、内容紧凑(如《屌丝男士》每集仅3分钟);在审美特征上倾向于平民化的大众审美。
图1-1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2)交互性。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就是产生新的尺度,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对媒介在社会学语境下的功能定位。移动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媒介参与制定受众观看剧集的新尺度、新规则、新标准,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和反馈机制两个方面。从传播方式来看,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网络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手持各类移动终端的观众既可以按照个人意愿从视频网站点播观看和下载相关剧集或视频,又可以上传个人制作的视频作品,同时也能够把剧集通过网络分发给其他网站和观众——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从反馈机制来看,视频网站为观众开通了用户留言、弹幕评论等通道,网络剧的受众个体之间、受众与网站之间都能够进行自由畅通的互动交流,剧集播出后的反应可以以最快速度在观众之间、播出平台和制片机构的范围内共享。还有一些网络剧的制作是在网友的互动参与中开展和完成的,《我为天使狂》从演员海选、剧本征集、拍摄记录和论坛互动等环节都体现了网络剧的高参与度,这也是网络剧区别于传统电视剧的重要特点。
(3)消费性。这里的“消费性”并不是指观众作为消费者对网络剧集的购买、广告观看等造成的盈利行为,而是以网络剧的“草根”视角、民间身份和日常主题为对象进行文化背景分析。以后现代主义为文化背景的网络剧总是力图打破中心化、主体化,以反本质主义、反“权威”意义为标志,把世俗、多元、偶然以及对宏大叙事和元话语的解构作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影响又与资本对网络剧的主导相扭结,并产生了更大的合力,使网络剧呈现出迎合大众趣味的消费性,特别是在2009年以前网络剧发展初期视频网站无序竞争的状态下,网络自制剧基本上是以迎合刺激、猎奇的观众需求的“三俗”产品居多,而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和良好风尚的网络剧却寥寥无几,主流价值观被后现代主义和青年亚文化所覆盖,巨大的受众群体既是消费主体,同时又被网络剧消费,他们不再是《白毛女》向台上的黄世仁开枪的激动的“分享者”,而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把作品是否虚构、是否有意义等疑问放弃和悬置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