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电视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在传统电视和新兴互联网两个领域内同时展开。它们的未来也许殊途同归,那就是在技术、硬件和管理机制上都标准化的互联网电视。与有线电视用户退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手机成为国民标配,网络视频用户激增,三网融合已成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电视表现出非线性收视、多屏联动、社交电视和基于大数据的诸多新的特征,既影响了我国广电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极大地改变了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时移电视(Timeshifted TV)作为现阶段人们非线性收视的典型方式,正在成为人们收看电视的一个重要选择。它是指将节目录制并存储,然后在非直播时段收看的行为。现阶段时移电视主要有回看和点播功能。因为节目录制存储功能在量和即时性上的突破,电视收视突破了以往的直播线性形态,观众可以随意地实现非线性收视。事实上,国家广电总局自2011年以来发布名目繁多的“限娱令”,对节目生产及播出时段的限制,特别是对黄金时间娱乐节目播出的禁令,客观上导致年轻电视观众流向互联网以致时移电视收视的增加。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以来直播收视在总收视中的占比呈现降低趋势,而时移收视占比则从2016年1月的2.6%稳定增长到2017年1月的3.0%。王平.国内外时移收视数据应用案例及其价值发现[J].收视中国,2017(5).时移电视中上星频道的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明显更受欢迎。且34岁以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观众时移收视占比最高,这一范围的受众群体消费能力最强,最受电视广告主所倚重。

以非线性收视为特征的时移电视的迅速兴起有以下原因:受众接收信息和收看节目的碎片化和细分化,使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机动性的时移电视获得优势;视频节目生产的互联网化和多元化,让电视产业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更趋激烈;多屏收视终端的发展,既令受众提出非线性收视的要求也给非线性收视提供了技术和硬件的可能。以非线性收视为特征的时移电视给电视带来了增量价值,它为互联网时代全收视的实现率先描绘了一片蓝海。

多屏联动实现的是电视无处不在(TV Everywhere,TVE),它带来了电视在空间维度的超越。多屏联动突破了空间距离,可以同步在电视机、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多种视频设备上播放。它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用户凭借用户名和密码实现不同操作系统(iOS、安卓、Windows和VISTA等)以及不同视频终端(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相互兼容的协同操作,实现视频节目的传播和收视。

多屏联动是指通过Wi-Fi网络连接,在不同多媒体终端上进行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内容的传输、解析、展示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简单地说,就是几种设备的屏幕通过专门的连接设备就可以互相连接转换。人们热议的是未来到底是“两屏”“三屏”还是“四屏”的世界——具体包括32英寸以上的电视屏幕、17~20英寸的电脑屏幕、8~10英寸的平板电脑屏幕、3.5~5.5英寸的手机屏幕。从现在来看,除家中客厅的电视以外,手机是进行互联网电视传播最有前景的媒介,无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要可以接入Wi-Fi或者手机信号,手机立马成为一款收视利器,从而消除电视媒介几乎所有的空间限制。移动手机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但由于近十年以来全国和全球通信网络的健全以及Wi-Fi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人们利用手机收看视频的接入便利性及视频下载的速度。由此,移动手机变身为移动电视才真正成为可能。“移动手机的使用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了,但能看‘直播’电视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大大拓展了以前这个版本中很大程度上未使用的电视属性。移动电视更堪比当代广播,取代电视成为主要家庭娱乐手段之后,还增加了视觉的维度,使之成为无处不在的媒体。”[参见阿曼达·洛茨.电视即将被革命[M].陶冶,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74.]

电视还正在与社交媒体关联,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互动性和社交化趋势。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分享、去集中化和民主化也成为流行文化的潮流。不但真人秀这种大行其道的电视节目制作在践行这一历程,观众收视也因为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各种APP的出现而社交化了。如果说以前的收视是比较纯粹的受动过程,现如今人们通过点赞、转发、分享、评论和打分等行为,成为电视收视以至电视产业的能动者。这些行为不但把电视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把上述三屏、四屏关联互动。

社交化的电视把以往基于兴趣的收视转变为用户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分享的过程中,用户的参与感和产品黏性会大幅度增长。尤为关键的是电视的社交化收视行为把电视消费变身为电视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说社交电视1.0是关于应用程序的,它呈现的是消费特征的电视观看行为;那么社交电视2.0则是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电视内容创意、生产与运营。艾伦·沃克把能够使用辅助设备对主屏幕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论或互动的能力称为“第二屏幕”或“社交电视”。社交电视现象首次被提出是因为许多的粉丝会在节目播放过程中发送微博。早期的应用程序只是去收集这些人的微博,或者让粉丝们能够在观看节目时打卡,让朋友们知道他在观看这个电视节目。第二屏幕的下一波浪潮即第二屏幕2.0,它完全基于数据。数据将是未来几年为娱乐行业提供动力的源泉,而且数据恰好是通过第二屏幕来收集的。[参见WOLK A. Over The Top: How the Internet is(Slowly but Surely)Changing the Television Industry[M]. North Charleston: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5.]观众多屏收视和使用关联社交媒体的数据为各种应用程序及社交平台收集,这些数据可用于吸引新观众,保持现有观众持续收视,以便发现问题改进节目并进一步更好地制作节目。

大数据对于互联网电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搜集和掌握海量的信息,更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意义的甄别和专业的处理。对于未来的许多产业来说,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广电产业作为一种典型的信息产业更是如此。大数据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产业,可以应用在栏目选题、节目策划、收视调查和广告营销等几乎每一个环节。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这对于电视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和市场行为尤为关键。艾伦·沃克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产业》一书中提及了“数据的持续支配地位”,他认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电视行业未来发展的十年中,数据将是决策背后的一切从编程选择到广告服务的驱动力”。[参见WOLK A. Over The Top: How the Internet is(Slowly but Surely)Changing the Television Industry[M]. North Charleston: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5.]从小样本转为大数据,从随机样本转为全数据,从混杂性数据转为精准性决策,是互联网电视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大数据之所以如此有价值,是因为它是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搜集的,因而更加真实。同时大数据可以把电视节目与广告商品进行有意义的连接,从而让节目更有商业价值。此外,大数据测度的是个人用户而非家庭,因而更为准确。具体来说,大数据对于互联网电视的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策划制作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二是实时监测受众趣味,持续保证关注度;三是及时发现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提高节目质量;四是精准营销,实现电视产业利益最大化;五是实时了解顾客需求,为受众提供关联推荐。当然,大数据也会带来一些负面价值,比如可能侵犯用户的隐私,其准确性也有待提高,过度依赖大数据也会使节目丧失创意及艺术性。

互联网电视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电视节目及视频传输的服务。这一定义毫无疑问是广义的,它可以涵盖各种技术服务、部门管理、终端设备和发展方式。虽然当前电视依然是各种形态并存,但电视的发展历程依然遵循着线性发展逻辑,即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以至互联网电视。后者具有非线性、大数据、设备互联、海量资源、超越时空并指向电视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政策、技术、网络及用户使用惯性等原因,当前互联网电视的主要参与者有有线电视、视频网站、牌照方、IPTV、电视盒子以及电视终端,他们互相角力的未来依然是建构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电视生态系统。

互联网电视表现出非线性收视、多屏联动、社交电视和基于大数据等诸多新的特征。非线性收视改变了收视人口及其收视习惯,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增量价值。多屏联动超越了电视收视的空间限制,把电视未来导向了无处不在。社交电视把收看电视从一种兴趣导向引向关系导向,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脉络也深入地契合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电视不再仅仅是影像的消费,它更是数据的生产和基于大数据的电视再生产。大数据不但可以通过预测制作更好的产品,也能实时校准电视产品的生产,同时也能实现电视产品与广告商的精准匹配。

当代中国电视传播依然是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视和无线电视并存。由于政策、技术及用户等原因,有线电视、视频网站、牌照方、IPTV、电视盒子以及电视终端都成为当前互联网电视的主要参与者。与传统电视相比较,互联网电视表现出非线性收视、多屏联动、社交化和基于大数据等诸多新的特征。这一切让互联网电视成为电视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