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胜寺

福胜寺位于苏家坨镇台头村南北街中端西侧的上坡上。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正月初一的《重修福胜寺落成记》碑载:“今昌平之治南三十余里台头村有福胜寺,创自大唐,历宋、大元时有僧习公中兴以来”,至大明正统间,已历经一千余年。该寺“林木丛茂,殿堂巍峨,西靠燕山尚有泰岳之势;东拱神京宛若指掌之观”,其环境极美。八十余年后即明嘉靖十五年(1536),由内府太监出资修葺一新。又三十七年后即万历元年,本寺僧用公与内官监管理徐章和司房张清出资重修。又三十年,本寺僧清源,号海藏系昌平郡田氏之子,入寺前目睹世态炎凉,朝政腐败,党争滋漫不息,逐厌恶世缘,到本寺皈依佛门。随后便“游讲肆,从学次,谒南海、五台,求见高明,开发心地”。学成后归来本寺,“见殿堂颓危,圣象弊故”,于是便决心募资重营殿宇、饰圣容。经三年努力,将殿宇修葺得金碧辉煌,炫心耀目。这次修葺是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正月。重修碑横额“南无阿弥陀佛”,又过200余年即清嘉庆年间,中间进行修葺的次数不得而知,只知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孟秋月又进行一次修葺,有《重修静福寺记》碑,根据徐征《海淀地名典故》一书云:“(台头)村村中有福胜寺。坐落在台头村黄土坎上。该庙坐西朝东,占地200亩。正中为山门,非节日不开。正殿硬山调大脊三间,檐下悬垂大钟一只,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及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两侧分别建有耳房,作为储藏锣鼓乐器及杂什用具。南殿供奉一佛,两侧列罗汉,还有关羽、周仓。东殿亦三间,中间贯通与山门相对。前面朝东供奉灵官,西面站着韦驮。正殿阶下有古槐黄柏。院内有国槐多株,其中一棵干高15米,胸径1.4米,枝繁茂,解放初期被锯倒。院外有雌雄银杏两株,树下有一米高的铁钟扣地,旁有嘉庆年《重修福胜寺碑记》碑卧地。

据台头村老人介绍,该庙原为三进殿,因年久失修到清末只剩下韦驮殿、二殿和两侧厢房,“七七事变”前,这里是每年妙峰山香会时香客歇脚的茶棚,因南北厢房太破,茶棚主办者出资进行了修理。据西山农场物业管理中心的李春贵先生说:“该庙自1949年到文革后期,曾为台头村小学使用,中间曾对二殿和厢房重修,二殿除两侧山墙和台基是原有的外,其余全是新建的,韦驮殿被拆除。70年代初,台头村小学迁到了新址,这里便由西山农场养鸡队作办公室使用,养鸡队办公室撤走后,此房无人使用,现在仍挂着养鸡队革委会的牌子。”

寺中的两株白果树,现仍健壮地生长在二进殿和三进殿中间的空地上,较大的一棵树身围5.8米,已由区政府用护栏保护起来。

现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