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寺庙
-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政协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 1272字
- 2024-11-02 08:26:19
北坞金山寺及戏楼
金山寺原名普陀寺,位于北坞公园内,明天顺五年(1461)建,寺内佛道共存,为明代皇家敕建寺院。占地700多平方米,房屋22间,一棵200多年的国槐矗立寺中,一个断碑斜躺在一古建筑旁,寺院一侧为一古代戏楼。寺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三进依次为灵官殿、正殿、娘娘殿。因地处妙峰山进香要道,多种民间活动在此汇集,为佛、道共存的混合型寺庙。灵官殿面阔一间,硬山箍头脊,面积14平方米,两侧各有厢房五间。原供有道教护法神灵官像和佛教护法神韦驮像。正殿三间,硬山箍头脊,面积82平方米,原供佛像、十八罗汉和济公像等。两侧配殿各三间。后殿面阔三间,硬山调大脊,面积72平方米,原供有碧霞元君和王奶奶(清末天津地区巫医,信奉碧霞元君,常替穷人医病,为人称道)之像。两侧耳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原有明天顺五年(1461)《敕赐普陀禅寺山碑记》碑、明代正统八年(1443)《重建金山禅寺田地碑记》碑、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金山寺碑记》碑。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碑文明天顺《敕赐普陀禅寺碑记》拓片,明确地记述了修建普陀寺的缘起、时间、经过和规模。此碑为第一代开山住持圆宁上人所立。碑高110厘米,宽61厘米;碑额高29厘米,宽29厘米。碑额篆字“敕赐普陀禅寺碑记”,由“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太保会昌侯继宗”题写。碑文由“特赐宝藏开山嗣孝严宗法师播阳道深”撰写。由“承德尚宝司承直文华殿前中书舍人王景昇”书丹。碑阴为施主姓名,首题“檀越施主万古留名”,二十余行密密麻麻的文字,将为本寺捐款的太监、寺僧、信徒和普通百姓,共有数百人一一列出。
明天顺《敕赐普陀禅寺碑记》拓片
明正统《重建金山禅寺田地碑记》碑,现在曹雪芹纪念馆的小碑林。因年代久远,风化侵蚀严重,碑文已经漫漶难以辨认。20世纪80年代初从北坞金山寺搬运来馆时,还能辨认出一小部分刻字,当时记录到断续八处,共有78字。
戏楼
西配殿及古树
国家图书馆保存的北坞金山寺《净道圣会碑》拓片,注明碑身高136厘米,宽64厘米,碑额高和宽皆为18厘米。碑额题“净道圣会”四个正楷大字。碑身首题“重修本寺公立普兴万缘净道修道圣会碑记”,末行题“大清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孟夏清和月吉日谨立”,指明此碑乃是1894年阴历四月所立,碑文“由燕京兑乾居士李广明撰书”。
碑文最后明确地写道:“本村净道圣会众善等住持焚修。”金山寺原为佛教寺庙,但在那年重修北坞金山寺时,净道圣会主持增建了娘娘殿和戏台,使这座古老佛寺改变成佛道合一的寺庙,成为妙峰山香道上的一处重要的花会演出地点。从金山寺能窥见出我国佛教、道教文化中的“释道合流”现象。
寺东戏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戏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3米,进深3.85米。两卷带抱厦,前面的抱厦为戏台,后面是硬山卷棚的二层戏楼,一层设有栏杆的木梯、贴着东山墙,直通楼上。抱厦东西南三面开敞,有利于观看,为中国式戏台的传统做法。
北坞金山寺及戏楼,随着多年的风风雨雨,木质结构的古建筑自然损坏严重,破旧不堪,个个屋顶开“天窗”, 1999年被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0年到2014年,市区政府拨款1000万元对寺院进行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使金山寺及戏楼修缮一新,再现了当年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