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袋果黑点病

套袋果黑点病俗称“黑屁股”,是伴随套袋技术的普及而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在套袋梨区均有发生,以河北、山东梨区为害较重,严重年份病果率达50%以上,对果品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症状诊断】套袋果黑点病只在套袋梨的果实上发生,黑点多产生在萼洼处,有时也可在胴部及肩部发生。黑点大至针尖,小至小米粒,大小不等,常几个至十数个散生,连片后呈黑褐色大斑。病变只局限在果实表层,很难深入果肉内部,也不造成果实腐烂,只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降低产品质量,不造成产量的实际损失(彩图3-258~彩图3-264)。

彩图3-258 套袋果黑点病轻度病果

彩图3-259 套袋果黑点病中度病果

彩图3-260 套袋果黑点病重度病果

彩图3-261 褐皮梨套袋果实受害状

彩图3-262 红梨套袋果实受害状

彩图3-263 套塑膜袋果实也可受害

彩图3-264 病斑可以联合成片

病原】可由多种弱寄生性真菌引起,常见种类为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Pers.)Link]和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均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发病规律】套袋果黑点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没有固定越冬场所。根据大量试验及防控研究证明,套袋前果实上即有病菌存在,套袋后在特殊生态环境下(高温、高湿、果皮幼嫩、轻微药害伤等)病菌有可能侵染果实,进而导致果实受害、形成病斑。由于此类病菌均为弱寄生性真菌,致病力很弱,所以只能形成坏死斑点,而不能导致果实腐烂;但病斑伤口有时易受杂菌感染(彩图3-265),形成较大病斑。轻微药害、虫害及缺钙均有可能刺激或加重套袋果黑点病的发生,果袋质量较差(透气性差)也有可能诱发该病。

彩图3-265 病斑伤口有时易受杂菌感染

【防控技术】套袋果黑点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3-13所示。

图3-13 套袋果黑点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套袋前喷药防控 在果实套袋前5~7天内,喷用1次优质安全广谱杀菌剂,杀灭果实表面存活的附带病菌,使果实带药套袋,防控病菌侵害果实。效果较好的药剂或组方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700~8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600~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90%三乙膦酸铝可溶性粉剂600~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套袋前喷药,必须选用优质安全的药剂(含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不能使用质量不好的代森锰锌等,也尽量不要使用乳油类药剂。

2.其他措施 配合使用有机肥,根部增施速效钙肥,套袋前喷施优质钙肥。加强为害果实的其他病虫害防控,如康氏粉蚧、黄粉蚜等。使用耐水性强、透气性好、抗老化的优质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