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 王江柱 王勤英 仇贵生
- 1473字
- 2020-08-28 17:54:54
溃疡病
葡萄溃疡病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害,由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引起。我国自2009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在浙江、广西、湖北、四川、辽宁、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等20个省市区均有发生,且近几年有日益加重趋势,病害严重年份造成损失达30%~50%,个别果园甚至绝收。
【症状诊断】溃疡病可为害葡萄果穗、枝条及叶片。
果穗受害,引起果实腐烂,症状表现与白腐病类似,从果实转色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穗轴上产生黑褐色病斑,向下发展引起果柄干枯,导致果实不能正常转色(彩图6-158),严重时果实腐烂、脱落(彩图6-159、彩图6-160),不脱落果实逐渐干缩(彩图6-161)。溃疡病果实上通常不易产生病菌特征,偶尔产生致密的黑色颗粒状物(彩图6-162);而在白腐病果实上,病菌特征极易产生,病果表面常着生大量褐色颗粒状物。
彩图6-158 穗轴发病后蔓延至果梗、果实,导致果实不能正常转色
彩图6-159 溃疡病引起的果实脱落
彩图6-160 果实脱落后的果穗
彩图6-161 溃疡病果实干缩
彩图6-162 病果表面着生的小黑点
枝条受害,症状表现较复杂。在当年生枝条上形成灰白色梭形病斑,病斑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彩图6-163),横切发病枝条维管束变褐(彩图6-164),有时维管束出现放射状褐色小点(彩图6-165)。结果母枝剪口附近的枝条容易发病,枝蔓分枝处的病斑多为红褐色,在结果母枝和枝杈上常产生大量小黑点(彩图6-166)。葡萄主干受害,病部表面变黑色,有时可溢出白色病菌孢子黏液(彩图6-167)。病枝萌芽晚或芽枯死,甚至造成整株死亡(彩图6-168)。幼树受害,初期整株叶片变红,后逐渐萎蔫死亡(彩图6-169)。
彩图6-163 溃疡病在枝条上的梭型病斑
彩图6-164 溃疡病导致维管束变褐
彩图6-165 溃疡病枝蔓维管束上的放射状褐色小点
彩图6-166 枝条溃疡病病斑上着生许多小黑点
彩图6-167 葡萄主干受害,病部溢出白色黏液
彩图6-168 溃疡病导致的枝条枯死
彩图6-169 幼树受害,叶片变红
叶柄受害,多形成黑褐色梭形病斑(彩图6-170)。叶片受害,初期可见到部分叶脉变黑褐色(彩图6-171),后逐渐导致病叶变黄萎蔫(彩图6-172),有时叶肉变黄呈虎爪纹状(彩图6-173)。
彩图6-170 溃疡病在叶柄上的黑褐色梭形病斑
彩图6-171 溃疡病引起的叶脉变色
彩图6-172 溃疡病引起的叶片黄化萎蔫
彩图6-173 溃疡病引起的叶片虎爪纹
【病原】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p.),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目前我国报道的有6个种。病斑表面的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子囊壳或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溃疡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条、病果穗等病组织上越冬,也可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病菌孢子,主要通过雨水传播,从伤口或直接进行侵染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果园病害发生较重。
【防控技术】溃疡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6-12所示。
图6-12 溃疡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 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枯枝,并刨除死树,集中带到园外销毁。落叶后或冬剪后,彻底清除修剪下来的枝蔓及落叶、落果穗等病残体,集中带到园外销毁,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及微生物肥料,按比例科学使用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培育壮树,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时摘心、打杈、绑蔓,促使架面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环境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尽量实施果穗套袋,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害。有条件的果园采用避雨栽培,避免植株淋雨,减少雨滴传病。
3.发芽前药剂清园 参照“炭疽病”发芽前清园。
4.生长期喷药防控 主要为喷药保护果实。一般果园首先在疏果定穗后喷药1次,然后再从果实转色前或膨大后期开始喷药,10~15天1次,连喷3次左右。果穗套袋时,套袋前必须均匀周到喷药1次,药液蘸穗效果更好。效果较好的药剂同“炭疽病”生长期喷药(图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