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缩叶病

缩叶病是一种桃树上的常见病害,在全国各桃树产区均有发生,但以沿海、沿湖及山区果园发生较多,严重时造成大量叶片扭曲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对树势及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诊断】缩叶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害嫩梢、花及幼果。

叶片受害,春梢刚抽出时即可发病,叶缘向后卷曲,颜色变红,并呈现波纹状。叶片展开后发病,病组织增厚,病斑向叶面膨胀增生,逐渐隆起,叶背形成凹腔(彩图5-383~彩图5-385);随后叶片更加皱缩,显著增厚、变脆,叶面凸起部分渐变红色至紫红色(彩图5-386、彩图5-387)。春末夏初,病叶皱缩组织表面逐渐产生一层灰白色霜状物(彩图5-388)。后期,病叶变褐、焦枯(彩图5-389),容易脱落。严重时,新梢叶片大部或全部变形、皱缩(彩图5-390、彩图5-391),甚至枝梢枯死。

彩图5-383 发病初期,病组织逐渐向叶正面增生

彩图5-384 病组织向叶正面异常增生

彩图5-385 病斑背面向叶正面凹陷

彩图5-386 隆起的病组织逐渐变色

彩图5-387 缩叶组织呈红褐色

彩图5-388 缩叶组织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霜状物

彩图5-389 后期,病组织逐渐变褐焦枯

彩图5-390 新梢叶片卷曲、皱缩、增厚

彩图5-391 新梢上,多张叶片受害状

枝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绿色,节间短缩,略粗胀,叶片丛生,严重时整枝枯死。花受害,花瓣肥大变长,易脱落。幼果受害,多畸形,果面常龟裂,成麻脸状,有疮疤,易脱落。

【病原】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属于子囊菌亚门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病斑表面的灰白色霜状物即为病菌的子囊层,内生许多子囊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子囊孢子和厚壁芽孢子在桃芽鳞片上、芽鳞缝隙中及枝干表面越夏、越冬。翌年春季桃树萌芽时越冬孢子萌发,直接侵染叶片或从气孔侵染为害。受害叶片组织畸形生长,逐渐形成缩叶。病菌喜低温不耐高温,21℃以上停止扩展,因此缩叶病具有典型的越夏特征。

缩叶病多发生在滨湖、沿海、低洼潮湿及雨量充沛的丘陵桃园,早春低温多雨时病害发生较重。

【防控技术】桃缩叶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11所示。

图5-11 桃缩叶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肥水,控制产量,促进树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初见病叶时,及时人工剪除,集中深埋或销毁,减少园内病菌数量。

2.适当喷药防控 往年缩叶病较重的桃园,桃芽露红但尚未展开时是喷药防控的最关键时期,一般桃园喷药1次即可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但喷药必须均匀周到,使全树枝干表面及芽鳞都要黏附到药液。往年特别严重果园,需落花后和落叶后各再喷药1次。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500~7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