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纹病

轮纹病是一种常见的果实病害,在我国各山楂产区均有发生,但以北方和华东产区发病较重。一般果园病果率在10%~20%,严重时可达50%以上,对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

【症状诊断】轮纹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枝干。果实受害,多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产生圆形小斑点,淡褐色至褐色;随病斑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近圆形轮纹状腐烂病斑(彩图4-8、彩图4-9),有时病斑表面轮纹不明显(彩图4-10)。严重时,半个以上果实腐烂。枝干受害,多以皮孔为中心开始发病,初期产生暗褐色瘤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瘤状病斑(彩图4-11);后期,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病组织边缘翘起,病斑表面逐渐散生出黑色小粒点(彩图4-12)。翌年,病斑继续向周边扩展,形成环状坏死斑,后期边缘同样产生裂缝、翘起。如此可以连续扩展几年。枝干病斑多时,常导致树皮粗糙。

彩图4-8 典型轮纹病病果

彩图4-9 病果剖面症状

彩图4-10 有时病斑表面没有明显轮纹

彩图4-11 枝干表面的褐色瘤状病斑

彩图4-12 病斑表面散生出小黑点

【病原】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转化型[Botryospha-eria borengeriana de Not.f.piricola(Nose)Koganezawa et Sakuma],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自然界常见其无性阶段,为轮纹大茎点霉(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斑上越冬,翌年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并溢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从皮孔侵染为害。果实受害,从落花后的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枝干受害,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但均为初侵染为害,该病没有再侵染。幼果期侵染果实的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到果实近成熟期才导致发病。多雨潮湿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树势衰弱、管理粗放果园发病较重。

【防控技术】轮纹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4-3所示。

图4-3 轮纹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按比例科学使用速效化肥,干旱季节及时灌水,培育壮树,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降低环境湿度。科学确定结果量,促使树体健壮。

2.搞好果园卫生,铲除树体带菌 结合其他病害防控,发芽前喷施1次铲除性药剂清园,杀灭树体带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同“枯梢病”清园。枝干病斑严重的果园或树体,若在药剂清园前先轻刮枝干病斑,然后再喷药清园效果较好。

3.生长期喷药防控 以防控果实受害为主,兼防枝干受害。一般果园从落花后10天左右开始喷药,15天左右1次,连喷4~6次,以治疗性药剂与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或混用效果较好。常用治疗性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5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等;常用保护性药剂有: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