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精解花卉生产技术
- 韩玉林 原海燕 黄苏珍
- 9106字
- 2020-08-28 22:46:32
1.3 花卉的生长环境
1.3.1 温度
1.3.1.1 花卉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
花卉从种子萌发到种子成熟,对温度的要求是随着生长阶段或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般来说,一年生花卉种子的萌发可在较高温度(尤其是土壤温度)下进行。一般耐寒花卉的种子,发芽温度要求在10~15℃或更低;而喜温花卉的种子,发芽温度以25~30℃为宜。幼苗期要求温度较低,以18~20℃为宜。幼苗渐渐长大又要求温度逐渐升高,为22~26℃,这样的温度变化有利于进行同化作用和营养积累。到了开花结实阶段,多数花卉不再要求高温条件,相对低温有利于生殖生长。总结花卉生长发育各阶段的温度要求为:播种期(即种子萌发期)要求温度高;幼苗生长期要求温度较低;旺盛生长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否则容易徒长,而且营养物质积累不够,影响开花结实;开花结实期要求相对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延长花期和籽实的成熟。
二年生草本花卉幼苗期大多要求经过一个低温阶段,一般为1~5℃,以利于通过春化阶段,否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二年生花卉相对于一年生花卉而言,播种期要求较低的温度,一般在20℃左右,相对于播种期而言,幼苗生长期需要有一个更低的低温阶段,在13~16℃,以促进春化作用完成,这一时期的温度,在不能超过能忍耐的极限低温的前提下,温度越低,通过春化阶段所需的时间越短。进入旺盛生长期则要求较高的温度环境,为22~26℃,开花结实期同样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以延长观赏时间,并保证种实充实饱满。因此,每种花卉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的适应有很大的区别。
研究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时,还要注意土温、气温和花卉体温之间的关系。土温与气温相比是比较稳定的,距离土壤表面越深,温度变化越小,所以花卉根的温度变化也较小,相对而言,根的温度与土壤温度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地上部的温度因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当阳光直射叶面时,其温度可以比周围的气温高出2~10℃,这就是阳光引起花卉叶片灼伤的原因。此外,温室结构不合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聚光,灼伤植物,此时应采取遮阴措施。到了夜间,叶子表面的温度可以比气温低些。
另外,植物的根一般都不耐寒,但越冬的多年生花卉,往往地上部已受冻害,而根部还可以正常存活。根的生长最适温度比地上部分要低3~5℃,春天大部分花卉根的活动要早于地上器官。一些木本花卉的根开始活动,树液已流动,而地上芽尚未萌发,此时进行嫁接,成活率较高,这是由于土壤温度比气温变化小,冬季的土壤温度比气温高。
1.3.1.2 花芽分化对温度的要求
花卉在发育的某一时期,需经低温后才能进行花芽分化而达到开花,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是花芽分化的前提,不同的植物对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时间有差异。如秋播的二年生花卉需0~19℃才能通过春化,而春播的一年生花卉则需较高温度才能通过春化阶段。花卉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分化花芽。春花类花卉如海棠花、杜鹃花、梅花、桃花、樱花、山茶花等,在6~8月间25℃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花芽形成后,经过冬季的低温越冬,才能在春季开花,否则花芽分化会受到障碍影响开花。球根花卉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等,在夏季高温生长期进行花芽分化。有些球根花卉则在夏季休眠期进行花芽分化。如郁金香花芽形成最适温度为20℃,水仙需13~14℃。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花卉,在春、秋季花芽分化时要求温度偏低,如三色堇、雏菊、矢车菊等。
温度对花卉的色彩也有一定影响。开花期喜高温的种类,温度高时色彩艳丽;而喜低温或中温的种类,温度高时,花色反而较淡。如蓝白复色的矮牵牛(图1-35),蓝色和白色部分的多少受温度的影响,在30~35℃高温条件下,花瓣完全呈蓝色或紫色,而低于15℃时,花瓣呈白色。喜高温的花卉,高温下花朵色彩艳丽,如荷花、半支莲、矮牵牛等;而喜冷凉的花卉,如遇30℃以上的温度,花朵变小,花色黯淡,如虞美人、三色堇、金鱼草等。
图1-35 蓝白复色的矮牵牛
温度对花的芳香性也有一定影响。花卉开花时如遇气温较高、阳光充足的条件,则花香浓郁,不耐高温的花卉遇高温时香味变淡。这是因为参与各种芳香油形成的酶类的活性与温度有关。花期遇气温高于适温时,花朵提早脱落,同时,高温干旱条件下,花朵香味持续的时间也缩短。
1.3.1.3 花卉对温度周期变化的适应
花卉所处的环境中温度总是变化着的, 有两个周期性的变化, 即日周期变化及年周期变化。
(1)花卉对日周期温度变化的适应 昼夜温差现象是自然规律,在一天中是白天温度较高,晚上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植物的生活也适应了这种昼热夜凉的环境。白昼的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可抑制呼吸作用,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因而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有利的,许多花卉都要求有这样的变温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如热带花卉的昼夜温差应在3~6℃,温带花卉在5~7℃,而沙漠植物,如仙人掌则要求相差10℃以上,这种现象称为温度周期。适当的温差还能延长开花时间,使果实着色鲜艳等。各种花卉对昼夜温差的需要与原产地日变化幅度有关。属于大陆气候、高原气候的花卉,昼夜温差10~15℃较好;属于海洋性气候的花卉,昼夜温差5~10℃较好。昼夜温差也有一定的范围。如果日温高,而夜温过低,也生长不好。不同花卉的昼、夜最适温度是不同的。有许多要求低温通过春化的植物,仅仅有夜间低温,也可达到与昼夜连续低温相同的作用。
(2)花卉对年周期温度变化的适应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四季分明,一般春、秋季气温在10~22℃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25℃,冬季平均气温在0~10℃。对于原产于温带地区的花卉,如郁金香、香雪兰、唐菖蒲等,一般表现为春季发芽,夏季生长旺盛,秋季生长缓慢,冬季进入休眠。吊钟海棠、天竺葵、仙客来虽不落叶休眠,但高温季节也常常进入半休眠状态。这样的休眠使植物生理在不良环境下代谢平衡,经过休眠后的花卉,在下一阶段生长发育得更好、更健壮。由于温度年周期节律变化,有些花卉在一年中有多次生长的现象,如代代、佛手、桂花、海棠等。在秋季,常由于面临严冬,枝条不充实,不利于花芽分化,应予以控制。春化现象也是花卉对温度周期变化的适应。丁香、碧桃如果没有冬季的低温,则春季的花芽不能开放;牡丹、芍药的种子如进行春播,则不能解除上胚轴的休眠;为了使百合、水仙、郁金香在冬季开花,就必须在夏季进行冷藏处理。
花卉发芽、生长、显蕾、开花、结实、新种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均与当时的温度值密切相关。了解地区气温变化的规律,掌握花卉的物候期,对有计划地安排花事活动非常有利。
1.3.2 光照
光照是花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量来源。光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它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没有光照,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生长发育也就没有物质来源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旺盛,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多,花卉体内干物质积累就多,花卉生长和发育就健壮,而且,碳氮比高,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因此大多数花卉只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花繁叶茂。因此,花卉栽培需要适合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1.3.2.1 光照强度对花卉的影响
光照强度简称光度。光照强度的单位为lx(勒克斯)。一般认为日光度为100000lx,阴天的光度为100~1000lx,白天室内的光度在1000lx左右。在花卉栽培中,花卉在吸收光照时需直射光或漫散射光。光照强度的强弱,对花卉植物体细胞的增大、分裂和生长有密切关系。光强度增加,植株生长速度快,促进植物的器官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植物节间变短、变粗,提高木质化程度,改善根系的生长,形成根冠比,促进花青素的形成,使花色鲜艳。不同种类的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主要与它们的原产地光照条件有关。一般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花卉因当地阴雨天气较多,空气透明度较低,往往要求较低的光照强度,如果将它们引种到北方地区栽培时通常需要进行遮阴处理。而原产于高海拔地带的花卉,则要求较强的光照条件,而且对光照中的紫外线要求较高。
为便于栽培管理,根据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以分阳性花卉、中性花卉、阴性花卉及强阴性花卉4种类型。
一般植物的最适需光量为全日照的50%~70%,多数在50%以下会生长不良。当日光不足时,植株徒长、节间延长、花期延迟、花色不正、花香不足,而且易感染病虫害。有些花卉对光照的要求因季节变化而不同,如仙客来、大岩桐、君子兰、天竺葵、倒挂金钟等夏季需适当遮阴,但在冬季又要求阳光充足。此外,同一种花卉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幼苗繁殖期需光量低一些,有些甚至在播种期需要遮光才能发芽;幼苗生长期至旺盛生长期则需逐渐增加需光量。
花卉与光照强度的关系随着年龄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有很大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光照强度对花色也有影响。紫红色花是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而形成的,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而在散光下不易形成,如春季芍药的紫红色嫩芽以及秋季红叶均为花青素的颜色。
1.3.2.2 光照时间对花卉的影响
花卉开花的多少、花朵的大小等除与其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外,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花卉花芽分化和开花也具有显著的影响。花卉植物的生命周期在经过春化阶段之后即进入光照阶段。光照阶段与于花卉植物的阶段发育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着孕育开花。一般在同一植株上,充分接受光照的枝条花芽多,接受光照不足的枝条花芽较少。不同种类的花卉所需光照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根据花卉对光照时间的要求不同,通常将花卉分为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和中日照花卉3类。
了解花卉开花对日照时数长短的适应性,对调节花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使花卉提早或延迟花期。如采用遮光的方法,可以促使短日照花卉提早开花,反之,用人工加光的方法可以促使长日照花卉提早开花。而如使短日照花卉长期处于长日照的条件下,它只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进行花芽分化,不形成花蕾开花。
1.3.2.3 光质对花卉的影响
光质又称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的成分。太阳光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谱成分组成,其次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花卉栽培是在太阳光的全光谱下进行的,但不同的光对光合作用、叶绿素、花青素的形成有不同的效果。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光和橙光,其次是蓝光和紫光。植物同化作用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其次为黄光,蓝、紫光的同化效率仅为红光的14%。紫光和紫外线主要为植物色素的形成提供能量,抑制枝条的伸长生长。红光和红外线有促进植物枝条伸长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还能加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短波的蓝、紫光则能加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并能促进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一般认为短波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分蘖,抑制植物伸长,促进多发侧枝和芽的分化;长波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高山地区及赤道附近极短波光较强,促进花青素和其他色素的形成,花色鲜艳,就是这个道理。
花青素是各种花卉的主要色素,它来源于色原素,越是阳光强烈,对花青素的形成越有利。花卉在高原地区栽培,受太阳蓝、紫光及紫外线辐射较多,花卉具有植株矮小、节间较短、花色艳丽等特点。
1.3.3 水分
1.3.3.1 花卉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
花卉在栽培中对水分有不同的要求,同一花卉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种子萌芽期需要足够的水分,以便透入种皮,有利于胚根的抽出,并供给种胚必要的水分。种子萌发后,由于幼苗期根系较浅,根系吸水力弱,抗旱能力较弱,需要不间断供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即可,不能太湿或有积水,需水量相对于萌芽期要少,但应充足。旺盛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保证旺盛的生理代谢活动的顺利进行,增加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以及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成。生殖生长期需水较少,控制生长速度和顶端优势,有利于花芽分化,空气湿度也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花芽分化、开花数量及质量。孕蕾期和开花期需水偏少,控制水分供给延长观花期。在开花结实阶段,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要求空气干燥,以保证授粉结实。种子成熟期需水量少,要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
1.3.3.2 水分对花卉的花芽分化及花色也有影响
一般情况下,适当控制对花卉水分的供应有利于花芽的分化,如风信子、水仙、百合等,用30~35℃的高温处理种球,使其脱水可以使花芽提早分化并促进花芽的伸长。此外,在栽培上常用“扣水”的方法来促进花芽分化,控制花期。水分对花色的影响也很大,水分充足才能显示花卉品种色彩的特性,花期也长,水分不足的情况下花色深暗,如蔷薇、菊花表现很明显。
栽培中如果空气湿度过大,往往使花卉的枝叶徒长,容易造成落蕾、落花和落果,同时也降低了抗病、抗虫的能力。观叶植物则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增加枝叶的亮度和色泽。
1.3.4 土壤
1.3.4.1 花卉对土壤质地的要求
露地栽培的花卉由于根系能够自由伸展,对土壤的要求一般不是很严格,只要土层深度合适,通气和排水良好,并具有一定肥力就可利用。而盆栽时,由于根系的伸展受到花盆限制,因此盆栽用土除物理性状上能满足其种植要求外,还必须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所以,盆栽用土的好坏是培养盆栽观赏植物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以及它们占有的不同比例,通常将土质划分为沙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三种。
不同种类的花卉植物对土壤类型的要求有一定差异。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露地栽培时,对土壤要求不严,除沙土和极黏重的土壤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均可,但以排水性和通气性良好,又能保水保肥的沙质壤土最为理想。在盆栽时,由于盆钵容量有限,花卉根系的伸展受到限制,因此,对盆土质量的要求更高。好的盆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而且要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单独使用某一种类型的土壤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单独配制营养土。
1.3.4.2 花卉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
土壤酸碱度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微生物活动及矿质元素的分解利用等紧密相关,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及对矿质营养物的吸收。例如,营养元素在pH值为5.5~7.0的土壤中有效性最高,在pH值为5.5~7.0范围外的土壤中,与钙、铁、铝发生结合,其活性会大大降低。
花卉按酸碱度可分为耐强酸性花卉、酸性花卉、中性花卉和耐碱性花卉4种。就土壤酸碱度而言,虽然一般的花卉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格,在弱碱性或偏酸的土壤中都能生长,但大多数花卉在中性至偏酸性(pH=6.0~7.0)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土壤酸碱度检测可取少量待测土壤,加入蒸馏水,刚好浸溶土壤即可,稍许搅拌,待澄清后,取pH值试纸蘸土壤溶液,然后与比色板上的标准色谱进行对照,找出相近颜色的色板数值,即是所测土壤的pH值。总之,理想的花卉栽培土不仅要求土质要好,而且酸碱度还要适宜。
1.3.5 营养
花卉在整个生长期内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钼、硼、氯16种。这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又可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及微量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有钙、镁、硫;微量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重的十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有铁、锰、锌、铜、钼、硼、氯。每种营养元素都是花卉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有的元素取自空气,有的可从水中获得,大多数来源于土壤。由于成土母质不同,各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一,所以对缺少或不足的元素应及时补充。影响肥效的常是土壤中含量不足的那一种元素。如在缺氮的情况下,即使基质中磷、钾含量再高,花卉也无法正常吸收利用,因此施肥应特别注意营养元素的完全与均衡,做到配方施肥。
1.3.5.1 肥料类型
(1)根据施用时期分类
① 基肥。基肥是指定植或播种以前就施入到土壤中的肥料,它能在整个生育期中,给花卉提供完全而均衡的营养。基肥用量大,一般占全生育期用肥总量的70%。充足的基肥既能提供花卉生育所需的营养,又使土壤变得松软,促进土壤团粒体结构的形成,也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基肥多以有机肥为主,通常每100m2施1m3完全腐熟的厩肥、堆肥或饼肥等。另外,无机肥料最好可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通常每100m2施10kg左右氮磷钾复合肥或磷酸二铵。
② 追肥。追肥是指定植或出苗后,在花卉生长期间为调节植株营养而施用的肥料。追肥可以采取根际追肥和叶面追肥两种方式。追肥主要以使用速效性化学肥料为主。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肥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类型和配合比例。
(2)根据化学性质分类
① 有机肥。有机肥料主要指人、畜、家禽的粪便,水产类的下脚料,以及一些经过沤制的植物性肥料。常用的有机肥包括厩肥、堆肥、骨粉、畜禽粪、人粪尿、饼肥、绿肥、腐殖酸类肥料、生活垃圾等。有机肥料具有种类繁多、来源广泛、营养全面、肥效慢而持久等特点,大多作为基肥使用,偶尔作为追肥。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新鲜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的腐熟和灭菌处理后才能使用,否则会引起烧根、虫害等。
② 无机肥。无机肥又称化肥,是指工厂化生产的化学合成肥料。常用的无机肥包括尿素、硝酸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无机肥肥效相对较快而短,营养元素有效含量较高,使用方便。在花卉生产中主要作追肥使用。常见无机肥料包括尿素、过磷酸钙、碳酸氢铵、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硫酸亚铁等。需要注意的是过磷酸钙虽然属于无机肥,但是化学性质稳定,分解较慢,多作基肥使用。目前,无机肥已从单元肥向复合肥、复混肥、专用肥方向发展。
③ 缓释肥。缓释肥是将多种化学肥料按一定配方混匀加工制成颗粒状,在其表面包被一层树脂、塑料等特殊材料制成的壳体。通过壳体配方、壳体厚度和壳体层数等因素的改变,预先设定肥料的释放时期和释放量。在整个使用期内,养分被均匀释放,肥效期可控制。它克服了普通化肥溶解过快、持续时间短、易淋失的缺点,使养分按植物吸收规律释放,从而能提高肥效。
1.3.5.2 施肥量
要确定准确的施肥量,需经田间试验,结合土壤营养分析和植物营养分析,根据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来测算。因花卉种类、品种、土质以及肥料种类不同,目前很难确定统一的施肥量标准。
就植物的生育阶段而言,一般幼苗期吸收量较少,茎叶大量生长至开花前吸收量呈直线上升,一直到开花后才逐渐减少。因此,施肥量和肥料种类要与花卉各个生育阶段的需肥量和需肥特点相适应。在营养生长期应多施氮肥和磷肥,而在孕蕾期、开花期则应多施磷、钾肥,以促进成蕾和延长花期。
除此之外,还应结合植株的大小和生长势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植株高大、生长势旺、生长迅速的花卉可多施,植株矮小、生长势差、生长缓慢的花卉宜少施。喜肥花卉如香石竹、菊花等宜多施,耐贫瘠花卉如肾蕨、补血草等宜少施。种植密度大宜多施,密度小宜少施。缓效有机肥可以适当多施,速效有机肥和化肥应适度使用。通常生长旺盛季节每隔7~10天追施1次肥,要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切忌施浓肥。
1.3.5.3 施肥方法
施肥的方式主要有基肥和追肥两种。
(1)基肥 基肥多在整地时,结合土壤耕作翻入土内,并与土壤充分混合,有时在基肥中混入少量化肥,以提高或弥补基肥养分含量的不足。
(2)追肥 追肥的方式分为根际追肥和根外追肥两种。
① 根际追肥。根际追肥是将肥料施入植物根系周围的土壤中,方法有撒施、条施或穴施。也可将追肥与灌溉结合起来进行。露地花卉追肥可随灌水冲入地中,保护地内花卉追肥可以借助滴灌系统施用。
花卉植株封垄后,不能采用撒施的方式追肥,以免肥料落在叶片上,产生灼伤。施肥后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棚室内肥料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要注意用土壤覆盖。
② 根外追肥。根外追肥又称叶面追肥,是将低浓度的水溶性肥料溶液喷洒在植物叶片上的一种施肥方法。主要在补充花卉急需的某种营养元素或微量元素时施用最适宜,优点是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根外追肥不能完全代替根际追肥。
根外追施无机肥的适宜浓度一般为0.1%~0.5%,浓度过高时易灼烧叶片。常用的有尿素、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硫酸钾、硼砂、钼酸铵、硫酸锌、稀土等;而碳铵、氨水、氯化铵、钙镁磷肥等不宜用作叶面追肥。根外追肥一般在晴天无风的傍晚进行。要做到均匀喷施,叶的正反两面都要喷到,尤其要注意喷洒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和叶的背面。根外追肥的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次,对于在作物体内移动性小或不移动的养分(铁、硼、钙、磷等),应注意适当增加次数。
1.3.5.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要因地制宜,根据花卉种类、生育阶段、生长势和季节,选用适宜的肥料类型,适时、适地、适量地投入。施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有机肥肥效慢,但是营养元素丰富,属于完全性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无机肥一般肥效快,但营养元素单一、养分不完全,长时间使用会使土壤酸化,导致连作障碍。因此这两种性质的肥料应该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既注重当前效益,又同时兼顾长远效益。
有机肥施用量因肥源不同,种类间差异大,施用时应灵活掌握。无机肥品种多,应注意配方施肥提高肥效。
(2)施足基肥,合理追肥 花卉整个生育期中所需各种肥料主要依靠基肥提供,有机肥多作基肥使用。一般基肥应占全生育期总肥分的70%以上。追肥要根据花卉生长情况与需求,以速效性无机肥为主。由于追肥一般很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肥量,宁可增加追肥次数以满足花卉对养分的要求,也不可一次施用过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升高。
(3)科学配比,平衡施肥 施肥应根据土壤条件、切花营养需求和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调整各种养分的配比和用量,保证花卉所需营养的比例平衡供给。
(4)注意各养分间的化学反应和拮抗作用 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很容易与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的磷酸钙,造成植物无法吸收,出现缺磷。磷肥不宜与石灰混用,也不宜与硝酸钙等肥料混用。钾离子和钙离子相互拮抗,钾离子过多会影响切花对钙离子的吸收,相反钙离子过多也会影响切花对钾离子的吸收。
(5)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肥料 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渣以及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不符合相应标准的无机肥料等应禁止使用,以免毒害土壤和植物。忌氯植物禁止施用含氯肥料。
1.3.5.5 缺素症状
植物因缺乏某种必需营养元素而出现的生理病症,称为缺素症。缺乏不同的营养元素,会导致植物产生不同的症状。这些症状在不同的植物上常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生产实践中,往往可以通过观察缺素症状,进而对所缺营养元素种类进行简单的判断(表1-1)。
表1-1 花卉植物缺素症的叶面诊断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采取下列农业措施预防缺素症的发生。
① 根据土壤性质安排切花种类。不同种类的切花对土壤酸碱度以及对营养元素组成和含量的要求各异,因而在某种营养元素不足的土壤不宜种植对该元素敏感的切花。
② 合理的轮作,可避免因某种元素需求量大的切花连作、重茬而引起的缺素症。
③ 合理搭配施用化肥和多施有机肥料,以维持土壤养分元素间的平衡。
④ 正确的耕作管理,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根系的纵深发展,防止有毒物质阻碍根系呼吸。
对于缺素症经诊断确认后宜立即追施含有相应元素的肥料进行矫治。